主次梁结构体系柱网布置及计算的体会
zhsy
zhsy Lv.9
2004年08月23日 10:47:04
只看楼主

1 柱网布置:主次梁楼盖的柱网不宜设计成正方形,而应该是矩形。以短跨为主梁,长跨为次梁,而且短跨与长跨的比例应小于0.75比较经济,一般比较常用的正交跨长比取0.65-0.7,这样设计出来的主次梁截面高度能协调一致,从而保证楼盖的结构高度最小。框架设计时最好使边跨梁的截面高度或钢筋用量与内跨梁一致,则首先应设法使边梁的最大弯矩值与内跨的大致接近。柱网布置时,在荷载相同的基础上:(1) 边跨的柱间距宜比内跨柱间距短15%-20%;(2) 在等跨框架梁的两端设置一定长度的悬臂,理论上悬臂长度宜取边跨跨度的0.4倍,但在跨度较大(大于9M)或荷载较大的情况下,悬臂部分的挠度可能过大,所以实际工作中可选择取边跨跨度的0.25-0.3倍

1 柱网布置:主次梁楼盖的柱网不宜设计成正方形,而应该是矩形。以短跨为主梁,长跨为次梁,而且短跨与长跨的比例应小于0.75比较经济,一般比较常用的正交跨长比取0.65-0.7,这样设计出来的主次梁截面高度能协调一致,从而保证楼盖的结构高度最小。框架设计时最好使边跨梁的截面高度或钢筋用量与内跨梁一致,则首先应设法使边梁的最大弯矩值与内跨的大致接近。柱网布置时,在荷载相同的基础上:(1) 边跨的柱间距宜比内跨柱间距短15%-20%;(2) 在等跨框架梁的两端设置一定长度的悬臂,理论上悬臂长度宜取边跨跨度的0.4倍,但在跨度较大(大于9M)或荷载较大的情况下,悬臂部分的挠度可能过大,所以实际工作中可选择取边跨跨度的0.25-0.3倍
2 结构受力分析时应考虑梁翼缘板共同参与受力。作为梁翼缘板内平行梁肋的钢筋参与梁端抗弯承载力的工作,支座处的负屈服弯矩要比无翼缘矩形梁的负屈服弯矩大。设计时如果不考虑此因素,可能造成塑性铰出现在柱上从而形成“强梁弱柱”。应将按设计荷载、地震作用计算所需的梁端负弯矩钢筋合理地分布在梁肋及其有效的翼缘宽度范围内。有效的翼缘宽度有些文章提出取梁每侧6倍板厚或该框架梁跨度的十分之一宽度范围,两者取较小者。分布在有效翼缘宽度内平行梁肋的钢筋应该在临近梁肋的区域内布置较密,然后向有效翼缘的端部逐渐加宽间距,这样可以避免由于T形梁中负弯矩钢筋数量分布的突变而可能引起靠近梁肋的翼缘板开列。
3 梁的抗扭刚度与梁短边的三次方成正比,如需增大梁的抗扭刚度不可一味增大梁的截面高度,可考虑增加梁的短边尺寸(一般是梁宽)
zouzhenyu_2006
2005年04月26日 21:24:30
2楼
收获不小,谢谢
回复
superstar2202
2005年04月27日 13:00:56
3楼
说几点不同的看法,请朋友们指正。
1。柱网是设计成正方形还是矩形有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搞结构的人可以顶的。目前的情况是结构要服从建筑的。
2。边跨的柱间距宜比内跨柱间距短15%-20%。这一点也不是我们做结构的人可以顶的,基本上要看建筑专业的意图了。
3。结构受力分析时应考虑梁翼缘板共同参与受力。我们一般情况下只能取个梁刚度的放大系数。具体的共同参与受力的情况用手算是不可能的,只能靠软件开发人员来解决了。
4。考虑增加梁的短边尺寸(一般是梁宽)。有很多时候,梁宽是不能增加的,是因为所谓建筑上的要求,所以只能一味增大梁的截面高度了。
个人观点,请朋友们批评值正。谢谢。
回复
cgsnh
2009年08月01日 17:23:49
4楼
http://www.co188.com/forum/content/0_1405690_1.htm图纸软件精品电子书籍大集合
回复
fbixiang
2009年08月06日 15:25:32
5楼
三楼说得太精辟了,很多时候柱的布置还要看建筑而定。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