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符号:FEk、FEvk——结构总水平、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GE、Geq——地震时结构(构件)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θ——楼层位移角;K——结构(构件)的刚度;B——结构总宽度; L——结构(单元)总长度;ξy——结构(构件)屈服强度系数;φ——构件受压稳定系数;IlE——地震时地基的液化指数;υ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2、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 丁类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FEk、FEvk——结构总水平、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GE、Geq——地震时结构(构件)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θ——楼层位移角;
K——结构(构件)的刚度;
B——结构总宽度; L——结构(单元)总长度;
ξy——结构(构件)屈服强度系数;
φ——构件受压稳定系数;
IlE——地震时地基的液化指数;
υ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2、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 丁类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3
抗震设防标准 甲类建筑 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乙类建筑 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另有关规定。(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丙类建筑 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丁类建筑 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4、场地和地基3.3.2 3.3.3
场地
为I类 甲、乙类建筑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丙类建筑(6度外)按本地设防烈度降低一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场地为Ⅲ、Ⅳ类 0.15g和0.30g的地区,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5、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
抗震设防烈度 6 7 8 9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05g 0.10g
(0.15g) 0.20g
(0.25g) 0.30g
6、砼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砼混合结构房屋存在下2个表某项坚向不规则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属于不规则建筑。
存在多项不规则或某项不规则超过规定参考指标较多的建筑结构, 属于特别不规则建筑
表3.4.3-1 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义和参考指标
扭转不规则 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
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凹凸不规则 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局部不连续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
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表3.4.3-2竖向不规则主要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义和参考指标
侧向刚度不规则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或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
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7、抗震结构材料性能指标最低要求3.9.2: 宜满足3.9.3
砌体结
构材料 烧结普通粘土砖和烧结多孔粘土砖 ≥MU10 砌筑砂浆 ≥M5
砼小型空心砌块 ≥MU7.5 砌筑砂浆 ≥M7.5
混凝土 框支梁、框支柱 及 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 ≥C30 抗震墙不宜超过C60 9度时不宜超过C60, 8度时不宜超过C70
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 ≥C20
钢筋 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
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 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比值 ≥1.25 纵向受力筋宜不低于HRB400级,也可用HRB335级;
箍筋宜选用不低于HRB335级,也可用HPB300级热轧钢筋。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 ≤1.3
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 ≥9%
钢结构 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 ≤0.85 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 ≥20%
8、建筑的场地类别,表4.1.6
按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
等效剪切波速(m/s) 场 地 类 别
Ⅰ Ⅱ Ⅲ Ⅳ
υS>800
800≥υS>500 0
500≥υS>250 <5 ≥5
250≥υS>150 <3 3~50 >50
υS≤150 <3 3~15 15~80 >80
9、天然地基和基础
抗震承载力验算 1、可不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条件: 4.2.1
2、抗震验算,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
FaE=ξafa…(4.2.3) ξa按表4.2.3
10、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6度外, 不液化初步判别: 4.3.2 ( 准贯入试验判别法(地下20米)4.3.4: N<Ncr 液化)
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 7、8度时可判为不液化
粉土的黏粒(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百分率,7度、8度和9度分别不小于10,13和16 可判为不液化土
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
下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du>do + db-2 dw>do + db-3 表4.3.3液
化土特征
深度(m)d0 饱和土类别 7度 8度 9度
粉土 6 7 8
砂土 7 8 9
du + dw>1.5do + 2db-4.5
11、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5.1.2、
1、高度不超过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 底部剪力法
2、除1款外的建筑结构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 甲类建筑 和 表5.1.2-1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 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12、重力荷载代表值(5.1.3) 取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表5.1.3 采用。
(雪荷载0.5 屋面积灰荷载0.5 楼面活荷载0.5 屋面活荷载不计入 无风荷载 )
13、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5.1.4): 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
表5. 1.4-1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地震影响 6度 7度 8度 9度
多遇地震 0.04 0.08(0.12) 0.16(0.24) 0.32
罕遇地震 0.28 0.50(0.72) 0.90(1.20) 1.40
注:括号中数值分别用0.15g和0.30g地区。 表5.1.4-2 特征周期值(s) 8、9度罕遇地震作用时加0.05s。
设计地
震分组 场地类别
Ⅰ0 Ⅰ1 Ⅱ Ⅲ Ⅳ
第一组 0.20 0.25 0.35 0.45 0.65
第二组 0.25 0.30 0.40 0.55 0.75
第三组 0.30 0.35 0.45 0.65 0.90
14、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底部剪力法5.2.1 FEK = α1Geq Fi =GiHi/(ΣGjHj) ×FEK(1-δn)
α1=(T1 Tg)αmax 多层砌体、底部框架砌体房屋,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ΔFn =δnFEK Geq单质点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总重力×85%
15、表5.2.1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δn (Ti为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抗规〉5.2.4:3δn ,〈高规〉 C03 算法不同
Tg (s) Ti>1.4Tg Ti≤1.4Tg
Tg≤0.35 0.08T1+0.07 0.0
0.35<Tg≤0.55 0.08T1+0.01
Tg>0.55 0.08T1-0.02
δn多层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房屋按本表,其他房屋取0
16、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9度高层建筑, 5.3.1楼层的竖向地震作用各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并乘1.5 FEvk=0.65α1Geq Fvi =GiHi/(ΣGjHj) ×FEvK αvmax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取65%α1
Geq取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75%
跨度、长度小于(本规范第5.1.2条第5款规定且规则的)平板型网架屋盖和跨度大于24m的屋架、屋盖横梁及托架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5.3.2 FEvk=avGeq αv竖向地震竖向地震作用系数
表5.3.2
长悬臂构件和
不属于本规范第5.3.2条的大跨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5.3.3 8度
FEvk=0.1Geq 0.30g时
FEvk=0.15Geq 9度
FEvk=0.2Geq
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 5.3.4
可按竖向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 竖向地震影响系数=0.65α1 5.1.4、5.1.5 α1=(T1 Tg)αmax
特征周期 Tg 按设计第一组
7、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抗震验算5.2.5:VEKi=λΣGj λ 剪重比
λ不应小于 (表5.2.5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类 别 6度 7度(0.15g) 8度(0.30g) 9度 注:1、基本周期介于3.5s和5s按插入法; 2、括号内数值用于0.15g和0.30g地区。
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 0.008 0.016(0.024) 0.032(0.048) 0.064
基本周期大于5.Os的结构 0.006 0.012(0.018) 0.024(0.036) 0.048
18、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S=γGSGE+γEhSEhk+γGvSEvk+ψwγwSwK (5.4.1)
表5.4.1 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地震作用 γEh γEv
仅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1.3 0.0
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0.0 1.3
同时计算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水平地震为主) 1.3 0.5
同时计算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为主) 0.5 1.3
γw分项系数1.4, ψw组合值系数一般取0.0,起控制作用0.20
SEhk 、SEvk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19、表5.4.2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仅竖向地震作用均应采用1.00)
S≤R/γRE R—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S—结构构件内力组合(弯,轴,剪)的设计值
材料 结构构件 受力状态 γRE
钢 柱,梁,支撑, 螺栓,节点板件,焊缝 强度 0.75
柱,支撑 稳定 0.80
砌体 两端均有构造柱、芯柱的抗震墙 受剪 0.9
其他抗震墙 受剪 1.0
混凝
土 梁 受弯 0.75
轴压比小于0.15的柱 偏压 0.75
轴压比不小于0.15柱 偏压 0.80
抗震墙 偏压 0.85
各类构件 受剪,偏拉 0.85
20、钢结构阻尼比8.2.2 1、多遇
地震 ≤50 50m< <200 ≥200m 2、偏心支撑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比1条增加0.005 3、罕遇
地震 0.05
0.04 0.03 0.02
钢筋混凝土烟囱和砖烟囱 取0.05 钢烟囱 取0.01
21、砌体结构地震作用计算; 各楼层重量集中在楼、屋盖标高处, 无(1-δn)项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突出小房间3Fn+1
各楼层重力荷载包括:楼屋盖自重,活载组合值(不计屋面活载)及上下各半层墙体、构造柱重量之和。
计算简图中底
部固定端规定 基础较浅 基础埋置较深,且有刚性地面 设有整体刚度很大全地下室 地下室刚度较小或半地下室
取基础顶面 取室外地坪下0.5米 取地下室顶板 取地下室室内地坪,地下室顶板算一层
22、烟囱的水平地震作用简化计算方法(5.5.5): Geq不折减 85%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5.5.6) <烟囱设计规范>
高度≤100m M0=α1GEH0 V0=ηcα1GE 高度≤60m T=0.26 + 0.0024H2/d
H0基础顶至烟囱重心处高度 ηc剪力修正系数 Tg 和T1查表5.5.5 60m<高度≤200 T=0.45 + 0.0011H2/d
高度>100m 5.5.4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院 见 <指南> P167
23、单层厂房水平地震作用: 集中质量一般位于屋架下弦(柱顶)处
计算自振周期T1时 G折算系数 :P174 计算地震作用时 G折算系数 :P175
横向抗侧力构件组成:柱、屋架(屋面梁)组成的排架和刚性横墙
纵向抗侧力构件组成:柱、柱间支撑、吊车梁、连系梁组成的柱列和刚性纵墙
排架基本自振周期ΨT调整: 附录见J11 钢筋砼屋架、钢屋架与钢筋砼柱: 有纵墙0.8;无纵墙0.9
钢筋砼屋架、钢屋架与砖柱: 0.9 指南> 烟囱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