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施工的一点小疑问
hfut01
hfut01 Lv.2
2012年06月25日 12:02:59
来自于建筑施工
只看楼主

大家好!我是一名总承包单位的技术员,没有一点的施工经验,完全是个新手。第一次发帖!想向各位前辈请教下一些问题! 先大概说一下工程概况:我们承建一个4万坐席的体育场,桩基承台,采用PHC-500-AB-125和PHC-500-B-125两种管桩,静力压桩。设计院很偷懒,大概看了下地勘,就把所有的桩设计成36m,其实图纸从长螺旋压灌桩改为PHC的c型桩,再改为现在的AB/B桩,已经改了很多次了(这点很烦人)。根据目前打桩情况来看,地勘报告很不准确,实际配装长度30m~38m不等。

大家好!我是一名总承包单位的技术员,没有一点的施工经验,完全是个新手。第一次发帖!想向各位前辈请教下一些问题!
先大概说一下工程概况:我们承建一个4万坐席的体育场,桩基承台,采用PHC-500-AB-125和PHC-500-B-125两种管桩,静力压桩。设计院很偷懒,大概看了下地勘,就把所有的桩设计成36m,其实图纸从长螺旋压灌桩改为PHC的c型桩,再改为现在的AB/B桩,已经改了很多次了(这点很烦人)。根据目前打桩情况来看,地勘报告很不准确,实际配装长度30m~38m不等。
然后,请教各位前辈:
1、设计的桩抗压承载力特征值为1900kN,设计、勘探、监理、甲方开完会后把打桩终压力定为4500kN,1900的2~2.5倍吧?10G409图集中PHC桩桩身承载力与裂纹控制指标表格中500的管桩桩身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为3701kN,用4500kN的终压值是否有必要?
2、30多米的桩,要配3节,焊接两次,按照JGJ94-2008规范第7.5.8的第一条“第一节桩下压式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0.5%”,把这个第一节桩控制好了,后面两节垂直度如何控制?是否不需控制,直接把连接的两节桩桩头对接密合即可?现在的情况是:第一节打桩过程全程控制垂直度,接第二节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垂直度有偏差,第三节的时候发现偏差更大,甚至有15cm(极少数),如何处理?第一节桩打下去后,后面的桩垂直度有问题的话,那也是没有办法的,只能让后面的桩不垂直打下去,监理却不允许!假如把后面的桩调垂直后焊接再打,那两节桩的接头就会有较大的缝隙,对小应变检测会有影响,而且存在缝隙的话,桩受力不均匀,在4500kN的压力下,桩身有时候承受压力太大而爆桩,处理起来更麻烦。垂直度偏差太大,也会引起各种质量问题、、、
噢,好吧,还有很多想问的,下次再问好了。
自己看了下前面写的,好像说的不清楚,不知道各位前辈高人是否看明白了?请给我们刚出来的后生们一点指引吧!
在此谢过啦!
免费打赏
cdcee
2012年06月26日 21:23:38
2楼
从论述情况来看没什么问题啦,反而是打管桩你最要注意的是焊接的时候,要注意焊接后停留冷却时间
回复
luohouqi1316
2012年06月27日 12:05:25
3楼
36m深用管桩不太合适了,太深了,施工很难控制的,我们设计一般不会这么深还选用管桩,多半是采用600径的灌注桩。终压力不小于两倍的设计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现场试验确定的,不是拍脑袋定的。
回复
xj8082751
2012年06月27日 13:12:46
4楼
看一下规范 怎么规定 要不就叫设计院改图
回复
evilcamel
2012年06月27日 13:47:24
5楼
估计是甲方让设计改烦了吧
回复
zmhai162
2012年06月27日 16:16:28
6楼
在静压的沉桩过程很少会发生像你所说的垂直度问题,控制垂直度要90度角进行控制。
很详细,也很用心,只要桩偏得不多,就没有什么问题,注意焊接质量。
回复
砼道中人999
2012年06月27日 16:26:34
7楼
500大的桩4500的确打了点
回复
sunyihong
2012年06月27日 16:47:13
8楼
你这个工程跟我现在杭州干的一个项目情况很相象,我们是一幢12层的大楼,设计采用PHC-500AB125-15,15,11预应力管桩,设计桩长41米。单桩承载力特征值(KN)Ra(承压)=2300KN,静压法沉桩终控标准:当压桩力为1.8~2.0Ra时,按设计桩顶标高控制;当压桩力大于 2.0Ra时,按桩身极限强度控制;也跟楼主的情况一下,查图集实际得知桩的极限承载力为3702KN,当时试打桩的时候管桩厂的负责人也在场,问他桩的极限承载力为多少,他说是480吨,后面的桩也全部按480吨的压桩力来控制,三百多根桩全部打完了,没有出现断桩、管桩破坏等异常情况;现在生产工艺改进,预应力管桩的极限承载力大大提高了,不能按照图集上提供的数据作为沉桩标准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管桩垂直度的控制其实操作的时候每一段都需要控制,规范允许范围为0.5%,如果发现超标,在对接接头的时候可以调整的。
回复
zjc091354
2012年06月27日 21:08:20
9楼
管桩桩身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为3701kN,再除0.7就是管桩混凝土承载力设计值. 这个管桩图集说明里面有。这个工程极限承载力为了:3701/0.7=5287,
回复
zhuzhiyan
2012年06月27日 22:58:34
10楼
1、图集给的是设计值,现场用的是极限值。大约是设计值的1.35倍,按3700*1.35=5000,取4500安全,且能保证桩承载力的最大利用。9楼说的是折减系数,算极限承载力时不能除以这个折减系数,它是保证施工质量差和预应力残留情况下仍能达到设计值的一个系数。
2、施工问题。设计的合理不合理看设计规范;要达到什么样一个效果(允许误差)看验收、检测规范;怎么达到看施工手册、技法工法这些东西。人很难什么都懂,但是掌握好的方法,可以做到短时间内弄懂某个技术。“研究技术的方法”是“技术”的导数,研究““研究技术的方法”的方法,是技术的二阶导数。能导2、3次的人就是通才,非常NB了,导到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常数时,就是上帝了。
回复
xiaohua_250
2012年06月28日 08:44:05
11楼
误差十几厘米其实是很正常的,施工时尽量减少误差,即使出现了也不必上纲上线。
不是还有承台/系梁/圈梁来协调变形,减少施工误差的危害吗?

这种预制桩的竖向承载力那是相当好,至于水平承载力嘛,那是相当的不好!
故施工时如存在主体和基坑,不应在后施工基坑时在基坑周边堆载,
一方面减少预制桩受水平力作用,同时也保持基坑的稳定。

预制桩一般是多节的话,最上面一节最长。
原因,我考虑主要是,
桩基上部受弯、压力最大(以最上面4m最为显著),上部不易设置接桩点,且要灌芯约4m;
有时在地震荷载/施工时(降水或密集沉桩)会差生负摩阻力,最好最上面一节装就能提供,不宜跨越接桩点。

[ 本帖最后由 xiaohua_250 于 2012-6-28 09:04 编辑 ]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