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纪,中国园林随佛教传入日本,因而日本园林的早期构造多模仿中国园林的局部,如“曲水流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布局上,日本也进行了模仿,如“一池三山”成为日本园林觉的构图方式。日本园林早期在借鉴中国园林的同时,往往抓住某个方面而倾力以注,或广袤,或幽邃,或开朗,或深沉,一经选择便臻于极致。 日本在模仿中国园林的同时,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不断进行创新。在前期,由于日本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人中多而资源匮乏,所以日本注意引入先进的技术与思想,日本园林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影响。园林规模逐渐简洁、凝缩,园中水面越来越小,而一向被日本人所尊奉的石则被更多地运用到园中,甚至成为寺园内具有象征意义的主景,这也就是“枯山水”产生的渊源。接下来日本 园林逐渐向纯净细致的方向发展,修剪整形的黄杨、杜鹃,自然天成的石块,耙出纹理的砂石等,都是在追求精神上“净、空、无”的终极状态。特别是后期的“枯山水”竭尽其简洁,竭尽其纯净,无树无花,只用几尊石组,一地白砂,凝缠成一方净土。另一种创新的庭园形式--茶室庭园,则显示出极精致、极正式的氛围。茶庭布置讲究,每块步石的设置都有特定用意(如主人石、客人石、刀挂石等),每株植物的选择都很认真,室外家具均为一件件精美的石制艺术品(如石灯笼、石水钵等),这种园林风格体现了日本贵族对完美形式的追求。
日本在模仿中国园林的同时,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不断进行创新。在前期,由于日本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人中多而资源匮乏,所以日本注意引入先进的技术与思想,日本园林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影响。园林规模逐渐简洁、凝缩,园中水面越来越小,而一向被日本人所尊奉的石则被更多地运用到园中,甚至成为寺园内具有象征意义的主景,这也就是“枯山水”产生的渊源。接下来日本 园林逐渐向纯净细致的方向发展,修剪整形的黄杨、杜鹃,自然天成的石块,耙出纹理的砂石等,都是在追求精神上“净、空、无”的终极状态。特别是后期的“枯山水”竭尽其简洁,竭尽其纯净,无树无花,只用几尊石组,一地白砂,凝缠成一方净土。另一种创新的庭园形式--茶室庭园,则显示出极精致、极正式的氛围。茶庭布置讲究,每块步石的设置都有特定用意(如主人石、客人石、刀挂石等),每株植物的选择都很认真,室外家具均为一件件精美的石制艺术品(如石灯笼、石水钵等),这种园林风格体现了日本贵族对完美形式的追求。
日本园林更趋于以石组景,突出一种静态景观,因此减少了对水的表现,多为静水,且水体形态比较简单,有些园林 甚至不用水。在园石的处理上,日本园林偏于把天然石块散置或形成石组,其构图手法亦自成一体。日本 园林中的石组更多考虑面的权成,尤其是方丈庭中的“枯山水”,只容人的思想在其中徜徉,表现出日本 传统文化中对石的崇敬。
日本在吸收中国造园思想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所特有的园林形式,其精致而简洁的美征服了很多人,同时也给我们以启示:
要有自己的园林思想 思想是园林的灵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造园指导思想。在不同的思想指导之下,产生了不同的、各具特色的园林形式。大约是在六世纪佛教传入日本,而后与日本本土的神道教融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佛教。无论是“枯山水”还是“茶室庭园”,都深受禅宗的影响。禅宗佛教的教义精神强调简洁,这也是日本造园的主要思想。
要与本土文化、环境相结合 园林被称为第二自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师法自然,不同的园林形式产生于不同的土壤,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自然观。砂石之间的流水,庭院角落的竹子、灌木和组石,园林里的山景、小木都与日本这个岛园相适应,与日本本国的风景很相似。日本的“茶室庭园”也与日本的茶文化紧密相连。
要与功能紧密结合 园林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与其使用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只重形式不重功能的园林是没有前途的。没有茶道就没有“茶室庭园”,“茶室庭园”中的每一块石头都与饮茶活动有着紧密联系。同样,如果没有佛僧静修也就没有“枯山水”。
--摘自中国花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