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众多震害调查报告指出多数建筑物由于柱铰机制破坏而倒塌,未出现“强柱弱梁”的梁铰机制破坏,主要原因,比较一致的认为计算梁时未考虑楼板的作用,等等,还有其他。 震害调查报告很多,不一定都看的过来,但未见到这样一个原因:软件在“强柱弱梁”的计算方面未执行抗震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6.2.2条指出: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汶川地震后众多震害调查报告指出多数建筑物由于柱铰机制破坏而倒塌,未出现“强柱弱梁”的梁铰机制破坏,主要原因,比较一致的认为计算梁时未考虑楼板的作用,等等,还有其他。
震害调查报告很多,不一定都看的过来,但未见到这样一个原因:
软件在“强柱弱梁”的计算方面未执行抗震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6.2.2条指出: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Mc=ηc∑Mb (6.2.2-1)
……
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乘以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按上述条文规定条件讨论,我们的软件仅仅是将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直接乘上了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未按式(6.2.2-1)进行计算,给“强柱弱梁”打了折扣,我们的设计已是“强梁弱柱”,地震中多数建筑物由于柱铰机制破坏而倒塌就不足为怪了。
83楼
什么是强柱弱梁?计算时,人为增大弯矩?
回复
84楼
GB 50011-2001 第6.2.2条条文说明
……所谓“强柱弱梁”指的是:节点处梁端实际受弯承载力Maby和柱实际受弯承载力Macy之间满足下列不等式:
∑Macy >∑Maby (公式及符号详见规范第253页,此处未打全)
……
本规范的规定只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柱端的屈服。一般采用增大柱端弯矩设计值的方法。
[
本帖最后由 lcom 于 2012-3-3 09:04 编辑 ]
回复
85楼
到目前为止,除了CRSC软件,还未发现哪个软件
能较完整的满足抗规第6.2.2条要求,即当前工程结构设计仍然基本是“强梁弱柱”,尽管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三年多,尽管抗规做了提高了弯矩增大系数等等修改,尽管软件已提供新规范版本,当前软件仅仅是有所提高,仍不满足规范要求。
由于手上资料有限,如有不符合某些软件实际情况,在此表示歉意,并敬请尽快给以修正。
[
本帖最后由 lcom 于 2012-3-5 20:34 编辑 ]
回复
86楼
引用:
"软件在“强柱弱梁”的计算方面未执行抗震规范。"这种可能性对于正规软件而言基本是不存在的!
“强柱弱梁”涉及的问题很多,就是新抗规也不能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
回复:
前面一句不太完善,应是:
"软件在“强柱弱梁”的计算方面未完正执行抗震规范。"这种可能性对于正规软件而言基本还是存在的
后面一句说的是对的。
[
本帖最后由 lcom 于 2012-3-12 18:07 编辑 ]
回复
87楼
同意你的观点,所提到的4个有关部门,有一个部门认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或把住关,汶川地震就不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灾害。
回复
88楼
学习了,长知识了
回复
89楼
请各位朋友了解一下你所用的软件,“强柱弱梁”是怎样计算的,以便考虑在设计时是否采取措施。
回复
90楼
请各位朋友了解一下你所用的软件,“强柱弱梁”是怎样计算的,以便考虑在设计时是否采取措施。
回复
91楼
请各位朋友了解一下你所用的软件,“强柱弱梁”是怎样计算的,以便考虑在设计时是否采取措施。
回复
92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