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如何处理梁柱接头砼的浇筑、模板、钢筋
polite9999
polite9999 Lv.5
2006年01月16日 20:42:51
来自于建筑施工
只看楼主

讨论范围是:1.关于梁柱接头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确定,是与梁同还是与柱同,说出理由。2.接头钢筋施工应注意的问题。3.模板设计、加工、接缝处理等。

讨论范围是:
1.关于梁柱接头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确定,是与梁同还是与柱同,说出理由。
2.接头钢筋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3.模板设计、加工、接缝处理等。
免费打赏
ours520
2006年01月23日 23:30:14
12楼
1.关于梁柱接头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确定。
我在施工中遇到过梁、板、柱的强度均不相同的情况,最后请示现场设计工代,还是用的混凝土强度最大的柱子的强度来统一浇筑的。
楼上有人说施工缝一定要留在梁下,我觉得也是不科学的,按照规范只要符合施工缝留设在剪力最小处就可以了,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一般都留设在梁上口,便于施工。

2.接头钢筋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柱帽的箍筋是一定要加的,安装的顺序需要现场指导,特别是有锚固弯筋的。

3.模板接缝用粘胶条,单面胶的都可以,但一定要压紧;模板下料要精确。施工缝处模板缝隙过大的还必须要用水泥浆补缝关紧。
回复
glian.c
2006年01月25日 20:15:40
13楼
1.关于梁柱接头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确定,是与梁同还是与柱同,说出理由。
实际施工时,是与梁同的。因为施工浇注砼时,一般情况是与梁同浇的,这样便于钢筋、模板的工序搭接以及施工缝的留置,笨理想想,总不会每个柱帽留个施工缝吧。
2.接头钢筋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按设计应加的各种构造筋是不能落的,但实际施工时,还应注意,要清理一下接头主筋上的水泥浆,并要较正一下柱子轴线位移,这时,可用掰筋的方法消除误差。
3.模板设计、加工、接缝处理等。
柱帽的钢筋一般单做,下料精确是一关键,但更关键的是固定,一定要牢,因为,施工时,振捣工一般特别要在此处加强振捣,以避免蜂窝,因此,这个地方跑模的危险也是最大的。
回复
frager
2006年01月26日 15:16:00
14楼
晕死!我看过好几个节点部位混凝土按柱执行的!为什么楼上的这位这么说,13楼的这个思维真受不了.
我在宁波经历的一个厂房,因为震动很大,所以柱子为C40,梁C30,节点当然是C40,现场操作形成施工缝依然在梁底20cm处.
也不知道是我上当了,还是楼上这么多兄弟上当了,反正是上了一种名叫经验的当.

回复
glian.c
2006年01月30日 23:20:56
15楼
14楼的兄弟,你所说的是排架结构,柱子是不能断的,梁所起的作用有些只是构造要求,因此,柱子浇注一般一次到顶,梁则采用插筋方法与柱连接。即使是你所说的多层结构,浇灌时,我想,柱子和梁也不可能分清界线在柱与梁交汇的两侧清楚划分砼标号,而梁随柱同,怕也得采用C40,或者如前所说,柱与梁不同时浇,也就不存在节点的问题了,因为,那个部位应该叫做一段柱。
常见的公建或民建的梁、板、柱结构,都应标号统一,即便经济设计,也是到一定层数时从截面尺寸到砼标号加以调整。
回复
linjianshe
2006年01月31日 23:00:19
16楼
1.关于梁柱接头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确定
毫无疑问,一定是按照柱的强度来的!而且一般柱的砼等级比梁的要高!我现在的工程遇到柱梁标号不同时,是把柱先浇到梁底,然后楼面模板安装好后!再梁和柱之间有钢丝网隔开,浇捣砼时,先浇柱子。防止低标号的砼进入柱内!再浇捣梁!
回复
hongzhenj
2006年02月01日 23:24:53
17楼
同意16楼的做法,但是一般差1个强度等级时可以和设计商量,设计会同意按梁的等级浇筑,这样施工简单的多,也易于控制.
施工缝一般的框架应留在梁底.
钢筋方面应该保证柱的箍筋,但框支剪力墙就应该按03G101先绑好梁筋
模板如果有条件可以采用定型梁柱接头,否则就应要求木工做好木模接头,严格控制,效果也不错。
回复
lijingdong249
2006年02月09日 17:51:22
18楼
这个接缝处理还是比较麻烦的。
混凝土强度按规范要求因高于柱&梁的混凝土强度一个到两个等级(各个接触面必须凿毛)。
施工部位严格按照钢筋图籍要求避开剪力等各种应力,并在一些受力去加细钢丝网防止开裂(开裂后处理很麻烦)。
模板设计&制作时要充分考虑混凝土(灌浆料)浇注时的密实性,防止暴模和混凝土不够密实。
回复
libo8284
2006年02月11日 14:57:33
19楼
1.关于梁柱接头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确定
我们院结构设计总说明上的做法是:非框支层的框支柱梁柱节点区内混凝土按柱强度等级要求施工。框支层的框支柱梁柱节点区,以及框架柱的梁柱节点区,节点区内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差一个等级( C5 )之内时,可按低等级施工;当等级差异两个等级(含)以上时,按高等级施工,具体做法是:在梁内设置钢丝网,钢丝网上端隔柱300mm,45度角斜向布置。
回复
llbbjj2008
2006年02月15日 23:40:15
20楼
下了
回复
polite9999
2006年03月06日 19:05:40
21楼
从论坛中找到答案:
、梁柱节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常见施工方法
1.1 不同等级混凝土邻接面的留设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高层建筑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比较复杂,由于荷载组合及内力计算的结果,要求同一层的竖向结构(柱、墙)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水平结构(梁、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水平施工缝通常留于柱脚,柱顶若要留水平施工缝则应留于梁底。若同层的竖向构件和水平构件的混凝土同时浇捣,则柱顶不留施工缝。

1.2 梁柱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分别浇捣的施工
根据高层建筑多数使用商品混凝土或现场搅拌站泵送浇捣的情况,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浇捣方法为:如图1所示,不管柱顶留或不留施工缝,均应先用塔吊吊斗或混凝土泵输送柱等级的混凝土就位,分层振捣,在楼面梁板处留出45°斜面。在混凝土初凝前,随之泵送浇筑楼面梁板的混凝土。采用这种方法浇捣楼层柱、墙、梁、板混凝土时,应重点控制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邻接面不能形成冷缝,故宜在柱顶梁底处留设施工缝,以缩小节点核心区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浇捣时间,避免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邻接面形成冷缝。同时对梁柱节点钢筋密集的核心区用小型插入振捣器加强振捣,杜绝漏振死角,对于钢筋确实过分密集的情况,应事先和设计单位联系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确保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设计强度。

2、梁柱节点随同楼面统一浇捣
梁柱节点处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采用分别浇捣的施工方法,给施工带来不便,且容易形成邻接面的冷缝,故当柱子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二级时(10N/mm2) ,可考虑梁柱节点处的混凝土随同梁板一起浇捣。但应当指出:此时,梁柱节点处的混凝土强度如果取用梁板的混凝土强度,会引起柱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不足,以及地震作用下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不足,所以一般不应采用。

3、控制和消除梁柱节点处裂缝的具体措施
3.1 产生梁柱节点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处裂缝的原因
根据我公司在宁波、杭州、上海等地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实践,梁柱节点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均按先柱后梁的次序浇捣,也曾发现少数楼层在梁柱节点处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交界面附近出现微细裂缝。经现场察看和讨论分析认为,这些裂缝不是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裂缝,并不影响结构的安全使用。虽然微裂在混凝土中是很难避免的,但是应从严要求,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控制和消除这类裂缝,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其具体原因是:

(1)梁柱节点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相差较大,(相差两个等级)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其水泥用量、水灰比、用水量都不同,柱子体积大,水泥用量多,产生的水化热高,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收缩有差异,所以在其交界附近容易产生裂缝。
(2)柱子断面大,刚度大,梁的截面相对较小,受柱子的强大约束,梁混凝土的收缩受限制,也容易产生裂缝。
(3)商品混凝土配合比中,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偏多,水灰比、含砂率、坍落度偏大,也会导致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交界附近产生裂缝。
(4)现浇梁板的梁在板下,上面保养的水被板充分吸收,而梁得不到充足的养护水分,造成梁的内外不均匀收缩,也容易导致梁的两侧面产生裂缝。
(5)有的梁侧面水平方向的构造钢筋太少,对梁的抗收缩裂缝不利。
3.2 防止梁柱节点处裂缝的措施
根据上述原因分析,采取改进的具体措施如下:
(1)要求混凝土搅拌厂调整配合比设计,在满足强度等级及可泵性的条件下,对柱子混凝土,减少水泥用量、减少含砂率、增加石子含量、减少坍落度、减少用水量,并对粉煤灰和外加剂的用量也需作相应的调整。
(2)节点处的混凝土实行“先高后低”的浇捣原则,即先浇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后浇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严格控制在先浇柱混凝土初凝前继续浇捣梁板的混凝土,事先作好技术交底和准备工作。
(3)梁板的混凝土采用二次振捣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前再振捣一次,增强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交接面的密实性,减少收缩。
(4)在产生裂缝相对较多的梁的侧面,增加水平构造钢筋,提高梁的抗裂性。
(5)严格控制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节点核心区柱子部位混凝土采用塔吊输送,以期降低坍落度。在现场,对每车混凝土都应进行坍落度检测。
(6)加强混凝土的养护,特别是梁,除了板面浇水外,还应在板下梁侧浇水,在满堂承重脚手架未拆除之前,可以用高压水枪对梁进行浇水养护,并推迟梁侧模的拆模时间。

4、结语
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节点处,经常会出现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同一层梁板高的情况,通常的施工方法是先浇节点处混凝土强度等级高的核心部分,然后于初凝前再浇梁板混凝土。只要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到位,并精心施工,梁柱节点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交界处附近的裂缝完全可以得到避免。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