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场地设计》勘误说明
linencl
linencl Lv.2
2010年09月15日 22:12:27
只看楼主

*P5:图1.1.8等高线数字由低到高的排列方向,应是由右到左。*P12:右栏上数第3行,“而在△Lˊ=△h/k%时路径最短”改为“这里取△Lˊ=△h/k%作为分析参考,此时路径最短”。*P12: 右栏上数第9行至13行中,“坡地等高线间距△L”改为“该点到下一等高线的垂线之水平距离△S”。相应的,图1.2.17中“坡地等高线间距△L”改为“到下一等高线的垂线之水平距离△S”,“△L”改为“△S”。

*P5:图1.1.8等高线数字由低到高的排列方向,应是由右到左。
*P12:右栏上数第3行,“而在△Lˊ=△h/k%时路径最短”改为“这里取△Lˊ=△h/k%作为分析参考,此时路径最短”。
*P12: 右栏上数第9行至13行中,“坡地等高线间距△L”改为“该点到下一等高线的垂线之水平距离△S”。相应的,图1.2.17中“坡地等高线间距△L”改为“到下一等高线的垂线之水平距离△S”,“△L”改为“△S”。
*P13:左栏下数第14行,“每段的道路等高线间距△L”改为“每段的△S”。左栏下数第12行,“△L”改为“△S”。
*P13:左栏下数第一断和第二段之间,增加一段,“在路径设计到B点的下一等高线时,应保证到B点的最后路径≥△Lˊ”。
*P13:图1.2.19之右上图中,C点处的表示直角的“L”去掉。
*P13:左栏下数第16行,“从B点作距相邻等高线的垂线,交于C点,”改为“以B点为圆心,△Lˊ为半径作圆,交下一等高线于两点,取此两点之间的等高线部分中央点为C,”。
*P15:右栏下数16行中,“坡地等高线间距△L”改为“△S”。右栏下数6行中,“坡地等高线间距△L”改为“△S”。
*P16:图1.2.23中,在树林图案上标注“古树”二字。
*P17:图1.2.24中,上面两个图补加等高线136,位置同下面的图。
*P24:图1.3.9中(b)(c),地形凹下图等高线数字字头应该向下。
*P29:图3.1.16中,(b)(c)中等高线数字字头应该向下。
*P41:右栏下数第2行,“1.5m”改为“4m”,“等高线距”改为“等高距”。。右栏下数第3行,“0.6m”改为“1.6m”。
*P42:左栏上数第1行,“y= x△h/△L=0.6×1/1.5=0.4米”改为“y= x△h/△L=1.6×1/4=0.4米”。
*P49:右栏下数第17行,数字“67.5”改为“66.3”;下数第16行,数字“66.3”改为“67.5”;
右栏下数第11行,数字“67.5”改为“66.3”;下数第16行,数字“66.3”改为“67.5”;
右栏下数第3行,“cosk=0.5×1.2/20=0.03”改为“cosk=2×1.2/20=0.12”;
右栏下数第2行,“k=88.3°”改为“k=83.1°”;
右栏下数第1行,“偏向高程低的”改为“偏向高程高的”。
*P50:图1.4.22之右下图中,数字“69.22(-0.28)”改为“69.10(-0.4)”;数字“70.99(+0.99)”改为“70.90(+0.9)”。
图1.4.22中的四个图,A点处的数字“67.5”改为“66.3”;B点处的数字“66.3”改为“67.5”。C点处的角度数字“88.3°”改为“83.1°”。
*P50:左栏下数第8行,“等高线距”改为“等高距”。
*P53:右栏上数第3行,“232.5和”改为“231.5和”。
*P55:左栏上数第14行,“等高线233.0和等高线233.5”改为“等高线232.0和等高线232.5”。
*P56:左栏下数第6行中,删掉“或平衡点”。
*P56:图1.4.25b中B2的右下转折点增加标注“N”。
*P57:图1.4.25c下图中B2的左上转折点增加标注“P”。
*P58:P58左栏上数12行“Dˊ”改为“C”,右栏上数第4行“Dˊ”改为“C”,右栏上数第6行“Cˊ”改为“D”。
*P62:图1.4.27a中,标注“E”改为“F”,标注“F”改为“E”。
*P63:图1.4.27b中,标注“E”改为“F”,标注“F”改为“E”。
*P64:图1.4.27c中,标注“E”改为“F”,标注“F”改为“E”。
*P65:图1.4.27d中,标注“E”改为“F”,标注“F”改为“E”。
*P65:图1.4.27d之两个图中,左上角“Dˊ”改为“M”。
*P72:图1.4.30b和图1.4.30c中,A点附近的数字“1.96m”改为“1.92m”。
*P80:左栏上数第7行,“BD”改为“AC”。
*P90:图2.2.16之右下图,横向排水面修改,修改见文件2.2.16改_t3.dwg。
*P93:图2.2.23,横向排水面修改,修改见文件2.2.23改_t3.dwg。
*P94:右栏下数第7行第8行,“基地地面高程宜高于相邻城市道路中心线标高0.3米以上,否则应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改为“基地地面最低处高程宜高于相邻城市道路最低高程,否则应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
*P95:左栏下数第二段,“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地面,建筑(或台地)四围6米范围内的排水坡度大于20%;6米以外的排水坡度大于5%。对于膨胀土的地面,建筑(或台地)四围2.5米范围内的排水坡度大于2%。”改为“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地面,建筑(或台地)四围6米范围内的排水坡度宜≥2%,当为不透水地面时,可适当减小;6米以外的排水坡度宜≥0.5%。对于膨胀土的地面,建筑(或台地)四围2.5米范围内的排水坡度宜≥2%。”
*P95:图2.2.28之上图中,湿陷性黄土的地面,其中房屋四周的四个“i>5%”改为“i≥0.5%”;房屋四周的四个“i>20%”改为“i≥2%”。图2.2.28之下图中,膨胀土的地面,其中房屋四周的四个“≤6m”改为“≤2.5m”;房屋四周的四个“i>2%”改为“i≥2%”。
*P99:左栏上数第3行,按照新通则,“宜≥0.2%”改为“应≥0.2%”。
左栏上数第5行,“应≥0.3%”改为“应≥0.2%”。
左栏上数第6行,在逗号后增加“在个别路段可≤11%(坡长≤80m)”。
左栏上数第7行,“横坡宜为1.5~2.5%”改为“横坡应为1~2%”。
左栏上数第8行,“应≥0.3%”改为“应≥0.2%”。
左栏上数第10行,“横坡宜为1.5~2.5%”改为“横坡应为1~2%”。
左栏上数第11行,“应≥0.3%”改为“应≥0.2%”。
左栏上数第12行,“横坡宜为1.5~2.5%”改为“横坡应为1~2%”
*P109:左栏下数第三段中,“或者在边界处截断等高线”改为“或者在边界处暂时截断等高线待下一步进行具体的排水处理”。
*P109:右栏下数第21行,“G点的原地面标高”改为“G点对应的AB中点的原地面标高”。
*P110:图2.4.6之右上图中,G点上的标注“(215.4)”移到AB中点处。
*P111:右栏下数1行和2行中,“77.3+26.5×4%=77.3+1.06=78.36m”改为“77.1+26.5×4%=77.1+1.06=78.16m”
*P111:图2.4.7中,下两个图中E点标高改为78.16;G标高改为77.1;“18m”改为“8m”
*P112:左栏上数第4行,“(78.36-78.0)=0.36m”改为“(78.16-78.0)=0.16m”;左栏上数第7行, “0.36∕2%=18m”改为“0.16∕2%=8m”;左栏上数第8行,“18m”改为“8m”;左栏上数第20行,“(78.36-53×2%)= 78.36-1.06=77.3m”改为“(78.16-53×2%)=78.16-1.06=77.1m”。
-------------------------------------------------------------------------------------------------
关于施工高度符号:本书以挖+填-表示,采用的是一些高校测量学课程教材标准;在土石方实际运算中(软件运用)以及总图制图标准采用挖-填+表示。拟考虑以后修改为挖-填+表示。
---------------------------------------------------------------------------------------------------
*P123:例2-5-1分析中,挖方改为填方,填方改为挖方,由此计算结果相反。
*P131:左栏下数第12行13行,“3100+300-225=3175”改为“3100+300-240=3160”。
*P157:右栏上数第8行,“距C2的水平距离9.25m”改为“距C3的水平距离10.75m”。
*P161:右栏上数第19行,“1%”改成“2%”。
*P180:图3.1.11之(a)中,“停车场A”改成“停车场B”,“停车场B”改成“停车场A”。
*P182:左栏下数第7行,右栏上数第2行和第4行,“乙类物品单层库房”改为“乙类单层厂房”。
右栏下数第1行,“(耐火等级三级)”改为“(耐火等级二级)”。
右栏下数第2行,“甲类物品单层库房”改为“甲类单层厂房”。
*P182:图3.1.13之下图中,,“乙类物品单层库房耐火等级三级”改为“乙类单层厂房耐火等级三级”。
*P183:左栏下数第11行,“甲类物品单层库房”改为“甲类单层厂房”。
左栏下数第10行和第8行,“库房”改为“厂房”。
左栏下数第10行,“(耐火等级三级)”改为“(耐火等级二级)”。
左栏下数第9行,“(12+2)=14m”改为“(10+2)=12m”。
*P183:图3.1.14之下图中,“甲类物品单层库房耐火等级三级”改为“甲类单层厂房耐火等级二级”;“14m”改为“12m”。
*P198:图3.1.40a之(c)中,“不合理”改为“合理”;(d)中,“合理”改为“不合理”。
*P207:右栏上数第1行,“M”改为“μ”。
*P213,图3.1.72中,上面的“15m”改为“7m”。
*P232:右栏下数第3行至P233的左栏上数第2行,按照新通则改成“(2)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1/4者,计入建筑高度内。”
*P233:左栏上数第3行至第7行,按照新通则改成“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以及空调冷却塔等设备,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P233:右栏上数第3行,“一般定义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坡屋顶上皮檐口的高度”改为“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
*P260:图4.3.22中之下面两个图补上标注“E”,位置见上面右图。
*P271:右栏上数第10行,“在拐角A点和C点处标出日影线,来获得日照三小时的日影线,即在此日影线范围外为满足新建多层住宅的日照标准区域。”改为“观察指北针的方向,首先在拐角A点和C点处标出日影线,来获得A点和C点形成的日照三小时的日影线。观察到中间B点向北偏向C点,位于C点下午的日影线范围内,在下午时候也会产生日影影响,则在拐角B点处标出日影线,来获得A点和 B点形成的日照三小时的日影线,两个日影线叠和得到建筑的日照三小时的日影线,即在此日影线范围外为满足新建多层住宅的日照标准区域。”。
*P271:图4.3.34中,最上的粗线处的标注“4h日影线”改为“5h日影线”;在上数第2条粗线处标注“4h日影线”。
*P272:左栏两段之间,增加一段,“同样以A点B点得到获得日照3h的日影线,那么和A点C点得到的3h日影线叠和,表示出该建筑的3h日影线。”
*P272:图4.3.36中增加二图。修改见文件4.3.36_t3.dwg。
*P283:右栏上数第4行,“2)与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桥和地铁出入口)最边缘线应≥5米”改为“与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应≥5米”。
*P283:右栏上数第6行,“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应≥10米”改为“距地铁出人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应≥15米”。
*P284:关于5.1.4一节建筑突出物,注意请采用新实施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中“4.2 建筑突出物”的内容。
*P287:右栏上数第17行中“≥10m”改为“≥15m”;上数第23行中“10m”改为“15m”;上数第25行中“25.5m”改为“20.5m”。图5.1.24的下图中“10m”改为“15m”,“25.5m”改为“20.5m”。
*P312:右栏上数第5行,“≥3h”改为“≥2h”。
*P324:右栏上数第13行,“≥3h”改为“≥2h”。
*P327:右栏下数第11行,“基地南侧”改为“基地北侧”。
*P331:右栏上数第二段中,“应能获得冬至日满窗日照≥1h”改为“应能获得同住宅居住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
*P342:右栏上数第5行,“东西”改成“南北”;上数第6行第7行,“南北”改成“东西”,“东西”改成“南北”。
右栏下数第5行,“东西宽”改成“南北”。
*P344:右栏上数第6行,“≥3h”改为“≥2h”。
*P351:图5.23.3中,70米计算开始点改为道路红线的延长相交点。
免费打赏
xiaosanhys
2010年09月16日 08:57:58
2楼
这个帖子不得不顶!楼主是个有心人
回复
sea1010
2010年09月16日 12:00:00
3楼
真有这么多错误吗,先下来看看
回复
aobin-198429
2010年09月21日 14:33:56
4楼
这个帖子不得不顶!楼主是个有心人
回复
zhgy1003
2010年11月30日 12:15:06
5楼
我看的书上面都已经订正了啊
回复
鼎盛设计
2013年09月14日 10:57:49
6楼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geng821020
2013年10月15日 08:48:22
7楼
牛啊,楼主细心,谢喽
回复
feiqianghello
2013年10月16日 14:06:50
8楼
楼主是做学问的料,看书太认真的,而且感觉对其他读者的帮助相当大,在此谢过。
回复
woshi7799
2013年10月17日 10:43:48
9楼
多谢楼主,这个才是真正的有心人
回复
constance_cui
2013年11月05日 09:43:53
10楼
买了第一版,到现在才看,结果还看不懂···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