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之于设计(4)材料与生态 [转帖]
ufo120
ufo120 Lv.5
2005年12月31日 21:43:49
只看楼主

如果一件商品出乎人们的意料地使用了新颖别致的材料制成,我们会表示怀疑“那有什么用?”这种怀疑很少是不公正的,因为我们从经验中知道,新材料并不总是意味着就是廉价的材料。通常,便宜和差一点儿的材料也许可以胜任,但是,也是经过生态学观点的论证,并且我们会出乎意料地发现结论中已经包含了自然中伦理道德的成分。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不可再生的材料将逐渐消亡而不能永存,材料将被消耗待尽。为了保护我们的星球,我们也许应该支持使用一些劣质的东西,而少一些感官的享受,否则也许我们会逐渐迷失在美丽与奢华之中,就像古罗马人所经历的那样。

如果一件商品出乎人们的意料地使用了新颖别致的材料制成,我们会表示怀疑“那有什么用?”这种怀疑很少是不公正的,因为我们从经验中知道,新材料并不总是意味着就是廉价的材料。通常,便宜和差一点儿的材料也许可以胜任,但是,也是经过生态学观点的论证,并且我们会出乎意料地发现结论中已经包含了自然中伦理道德的成分。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不可再生的材料将逐渐消亡而不能永存,材料将被消耗待尽。为了保护我们的星球,我们也许应该支持使用一些劣质的东西,而少一些感官的享受,否则也许我们会逐渐迷失在美丽与奢华之中,就像古罗马人所经历的那样。

譬如,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流水别墅,建筑师所采用的材质除混凝土之外,不过是毛石与木材,加上小部分的木材以及室内陈设中一点点皮革、一点点织物和几件家具而已,却把主人自然,质朴与田园诗般的生活理想表露无遗,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室内与室外环境既统一协调又相互呼应,几十年后的今天,仍不失其魅力。再如,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1995年完成的法国艾弗里教堂,这是一个高34米,直径38.4米的圆柱形教堂。教堂内外通体采用红砖为主要材料,外部空间的简洁与内部空间的纯粹形成了无比神圣和崇高的境界。红砖墙体采用横竖向的四丁挂与交错立体式的二丁挂有机结合的方式,使内墙肌理简洁有致又富于立体变化,黑色抛光的石材地面,宁静而沉稳,欧洲橡木的座席简洁利落,与红砖墙面如出一辄,钢结构采光顶棚把空间拉向无限远的天空;祭坛外,水银般质感的半圆玻璃造型窗,取代了传统的玫瑰窗,形成室内的视觉中心。材料种类少而又少却使用得精而又精,所有的造型都简洁统一,仿佛整个空间只存在二种材料——红砖与半圆窗上的玻璃,而且内外材质浑然一体,无怪乎人们将该建筑列为本世纪欧洲的经典建筑之一。从材料上看,毛石可谓价廉,红砖更为便宜,但它们却不妨碍我们建造经典和杰作。

现在,有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使用“代用品的世界”这样一个词语来描述我们这个对任何代用产品都具有浓厚兴趣的年代。这是因为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客观世界也遭到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遭受到疯狂的破坏。设计只是为了回复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它始终如一的特质。技术的进步使代用品呈现出比原品更加丰富的效果:“雪花铁看起来像大理石,混凝纸像红木,熟石膏像浅的细纹大理石,玻璃像昂贵的缟玛瑙。具有异国风情的棕榈是浸制的卡纸做成的,壁炉里的火是用红色的锡箔做成的”。在巴黎的一个公寓中,起居室中的壁炉和它上方的镜框,角落里的庞大壁钟和钟两侧镀金装饰的乌木色支架桌子,以及钟前方桌子上的蜡烛台都是用硬纸板制成的。

尽管代用品并非能真正做到与原品之间没有任何差别,但是我们还是接纳了代用品。因此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大量的替代产品。我们既不需要自然的物品,也不需要“纯正的”物品,而设计师的责任就是创造这些流行的东西。
[我要评论
免费打赏
ufo120
2005年12月31日 21:50:29
2楼
材料之于设计(3)材料与技术
材料与工艺技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能动地把握材料的属性的关系。《考工记》中记载:“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制造车轮的工匠,选伐用于毂、辐、牙三种构件的木材必须注意季节,朝阳的树木要在冬天砍伐,背阳的树木要在夏天砍伐,并作好阴阳向背的标志,以利加工时选择,使成器后不至于变形。“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不仅弓杆的选材上有柘、檍、桑、橘等材质上差别,所用角料,也必须注意其内在的干湿软硬的变化,以防“善者在外,动者其内”,造成使用上的变形。因此,在工艺上,人对材料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是支配与遵从的关系。

材料不仅决定了一定的加工材料的工艺技术,而且决定了一定的设计方法和艺术表现风格。材料自己在审美方面会提出自己的要求,材料的性能确定着形式的表现,材料使人感觉到风格。譬如:木工工艺中的雕花、刻花、组合、拼接,金属工艺中錾花、镶嵌、金银错、镏金银,陶瓷工艺中的堆花、剔花、印花、贴花、划花、绣花、刻花、画花、镂空,漆艺工艺中的彩绘、锥画、金银平脱、堆漆、剔红、剔犀、百宝嵌、夹纻,染织工艺中的刺绣、挑花、补花、抽纱、缂丝、印花、扎染等多种装饰方法都与材料的内在性能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任何一种材料都有一定的物理特性,这决定了它的适应性。木材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建材之一,它材质轻,强度高,有较好的弹性和韧性,耐冲击耐振动性好,容易加工和进行表面装饰,对电、热、声有良好的绝缘性,有优美的纹理和柔和温暖的质地,其优点是其它材料无法取代的。但由于木材的吸湿性,它在干燥前后的材值变化较大,因而木材需干燥到与其使用的地方水含有率相符合时才不会变形、开裂,这是由于木材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为了使材料具有更广的适应性,人们经常对材料的内部结构进行变化和改造,以改变材料的自然属性。所以,我们会采用炭化、合成等加工手段,改善木材本身的性能,解决木材的变形、开裂等问题。

然而,当一种新的技术和材料面世的时候,人们往往对它还不很熟悉,总要用它去借鉴甚至模仿常见的形式。随着人们对新技术和新材料性能的掌握,就会逐渐抛弃旧有的形式和风格,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形式和风格,充分挖掘出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潜力。因此,材料有时会激发人的创造,它会鼓励你、引导你进行创造,进行新的艺术风格尝试。
回复
ufo120
2005年12月31日 21:51:16
3楼
材料之于设计(2)材料与形式 
“材料与形式”其实就是物质与形式,因为材料是通过形式体现自我的。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指出,某种特定的材料必然会有某种限制,它也必定会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每提到形式,就要说到材料,反之亦然。这些概念是相辅相成的。

形式是否与材料相辅相生?木头可以被削成一个形状,花岗岩可以被雕刻成一个形状,黏土和蜡可以被模造成一个形状,水可以被浇注成一个形状。在这所有的例子中,材料在一定程度可以理解为一种无形的元素,人们可以赋予它以一种形式。木头能被焚烧或腐烂,但桌子的造型将被保存下来。当木头被做成桌子,桌子可说是有形的,如果桌子被烧毁或腐烂,它是无形的。

材料的客观存在先于其特性、品质和表现。物体的特征来自于事物的内部,材料可以以根本不同形式出现,譬如混凝土的可塑性极强,或粗犷或细腻,或阳刚或阴柔。因此我认为,设计师不仅仅应该是使形式和功能物化的人,也应该是使它们具体化和实物化的人。物质材料体现着产品上所有美的要求和规律,它是一切美的载体和媒介。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所有关系都落实在材质的表现上。

在艺术设计中直接影响视觉效果的因素,从大的方面讲有形、色、质。各种材料因其结构组织的差异,其表面呈现不同的质地特征,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也可以获得不同的艺术形象。木材表面的质感以线条为主,具有生动的速度性和方向性。从起源上讲,石头、金属、玻璃同出一脉,质感以沉重的惰性和充分的实体为主,兼具晶体表面重影效果表现出的瞬息万变的不确定性。石头已不仅仅是一个无机物形象,它使人感受最强烈的特征便是质感特征。石系列中的超级人工石——混凝土可塑性极强,或粗犷或细腻,或阳刚或阴柔。始于近代的钢铁带着机器介入的痕迹,暗示了一种质地坚硬冷拔的力量。质明壁薄的玻璃的特殊材性使它与源头的石材质感相去甚远。光的介入显示出的反射、漫射、折射等特性,赋予玻璃多变、丰富的表面特征。

从历史的角度看,材质的利用和表现是有节制的、珍惜的、减法的。一座文艺复兴的宅邸并没有比我们今天的某些建筑用的高档材料多,但丝毫不感到简陋;一座巴洛克式的宫殿虽有雕饰,但却是统一完整和彼此呼应的,而且未必比得上今天某些五星级酒店豪华大堂用的雕砌多。值得指出的是,眼下我们不少人错误地认为美就是堆砌豪华高档材料,因而总有人嫌档次不够高,装饰不够豪华,殊不知美与材料的多少和档次并无多少关系。
回复
ufo120
2005年12月31日 21:58:20
4楼
材料之于设计(1)材料的固有特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化的世界中,无时无刻地体验着周围的事物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感受着各种材料构成的界面,以及它们围合而成的空间和环境。我们发现空间和环境的美感表现在形式和色彩上,以及流露出来的材质和功能的内在之美上。

记忆中有一首歌中这样唱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它能给善良者以欢乐,……”。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每一种材料都有它自己的自由意愿和自己的表达,材料的客观独立性决定了材料既不从属于形式,也不从属于内容和功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认为:“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性,它们是可以被认识和加以利用的。新的材料不见得比旧的材料好。每种材料都是这样,我们如何处理它,它就会变成什么样子。”任何一个产品的品质来源于材料并存在于材料之中。

形式是物质或材料的体现,而材料是形式的载体,设计就仅仅是赋予材料以一种形态的手段而非其他,物质只有经过造型才有其自身存在的意义。

商品被设计成能够被人应用的形式,这强化了人们对产品有某种单独的需求和对材料的固定感受。譬如:鞋底必须防水并有柔韧性,杯子必须不漏水,而且平滑,这当然包括杯子的外表面。因此,材料也成为设计作品特征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在满足产品功能的条件
夏,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当追随其自身的性能,否则就会引起歧义。假如一个艺术家或设计师选择用裘皮一类的不光滑的材料来做杯子的外表面时,可能是为了引起人们的警觉,或逗人发笑,或有其他的用意。

当我们欣赏以往那些优秀的设计作品时,我们首先看到了它的形式和色调,随之又体会到它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局部,又从局部回到整体的统一关系,它们每个部分都彼此呼应,并具备了组成形式美的一切条件。以帕提农神庙为例,其设计从里到外终其一种材料,或粗犷如廊柱,或细腻如雕刻檐板,如同一首咏叹调,时而豪放高亢,时而婉转细腻。而质朴的材质在希腊明媚的阳光下闪烁着纯净完美的光辉,成排的廊柱在阳光照射下投下富于律动性的光影,使这个内外相通连的建筑有无限的延展性和亲切感,空间与材质的美表露无遗。再如中世纪的教堂巴黎圣母院,其大部分空间,也不过是一种石材的立面贯穿到底,配以橡木护壁板和薄如羽翼的彩绘玫瑰窗,石头与木材的立面形成一种富于庇护感的空间,而薄如蝉翼的玫瑰窗则使空间延伸到无限遥远的虚空。黑白相间的铺地与其中成排的弥撒椅是向人们伸开的手臂,崇高的气氛是空间的主题,这个主题是精神上的统领,是建筑所刻意营造的气氛。

但是在1887年,当古斯塔夫·埃菲尔(Gustave Eiffle)着手进行他的铁塔设计时,激起了一群艺术家们的公开反对。当这个高300米的铁塔竣工的时候,批评就更多了。并不是塔的高度而是它的构筑材料遭到人们反对。一般来说,高塔当然都是用石头建成的。因此,有的人认为埃菲尔铁塔是工厂的烟囱,也有的人认为它更像脚手架,还有一些人认为埃菲尔忘记了16世纪高尚的铁艺商业。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建造铁塔时的手工劳动被机械劳动所取代。铁塔显示了实用的美学,以及技术的胜利。显而易见,铁塔展现了工业时代的美与价值。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建筑的概念一直是与石质材料相关联的。与石材这种材料密切相关的巨大尺度、厚重和纪念碑式的建筑形态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不能理解使用金属这种如此容易易弯曲时的材料,建筑物也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

然而,每当一种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面世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类似的情况。人们往往对它还不很熟悉,总要用它去借鉴甚至模仿常见的形式。把新材料当作规范化的、保险的材料的廉价替代品。因此,如果当时纪念碑式的结构是由钢筋混凝土建造的,造型将成为优先要考虑的因素,而不会对材料有什么考虑。但随着人们对新技术和新材料性能的掌握,就会逐渐抛弃旧有的形式和风格,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形式和风格,充分挖掘出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潜力。只有那些认识到材料本身特有的潜力的设计师才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新材料产生了新风格。

密斯认为:“所有的材料,不管是人工的或自然的都有其本身的性格。我们在处理这些材料之前,必须知道其性格。材料及构造方法不必一定是最上等的。材料的价值只在于用这些材料能否制造出什么新的东西来。”

设计师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旧材料的新表现和新材料的应用。即使是同一种技术和材料,到了不同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手中,也会有不同的性格和表情,以及不同的使用方式。譬如,粗野主义的暴露钢筋混凝土在施工中留下的痕迹,在勒·柯布西埃的手中粗犷、豪放,而到了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的手中,则变得精巧、细腻;同样工业化风格的形象在SOM和KPF的手中分别有了不同的诠释;同样的生态建筑在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和尼古拉斯·格雷姆肖(Nicholas Grimshaw)的手中也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和不同的生态设计方式 。
回复
ufo120
2005年12月31日 21:59:44
5楼
不好意思发倒了,版主如果我发错了地方请帮我调整一下!
祝大家新年快乐!
回复
ufo120
2005年12月31日 22:12:59
6楼
材料之于设计-前言
即便是在当今的IT时代,信息可以当作商品出售的时代,任何商品(广义上的概念)也只能利用材料(广义上的概念)而不可能是其他的东西制造,尤其是那些人人都可以触摸到、感觉到的客观实在。这恰巧应对了中国那句流传已久的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充分地说明了材料的重要性。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从事建造和造物活动的基础。莫里斯·科恩在为《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基础》所作的序言中写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是材料,它们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而且扎根于我们的文化和思想领域。事实上,材料与人类的出现和进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它们的名字已作为我们人类文明的标志。例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以至于我们常常认为它们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材料已经与食物、居住空间、能源和信息并列一起组成人类的基本资源。”[1]

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就与材料发生了一种互为关系。似乎可以这样认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类发现材料、利用材料和制造材料的历史。材料似乎决定着历史,历史学家们把人类文化初期的文化形态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示:第一、这说明了材料对于人类文明形成的伟大贡献和巨大价值。人类从居住在洞穴适应自然条件开始,到学会利用各种不断改善的工具从事生产活动来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说明学会利用材料对人类自身的重要性。第二、说明了人类发现和利用材料经过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从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再到今天的信息时代,这不仅仅是材料品质的不同变化,它更反映了人类的初期文明正是通过发现和制造新材料而不断发展进步的。第三、它说明了材料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决定性意义。至少它表明,一种新材料无疑代表了人类的一种新文化与新文明,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初期尤其这样。

材料的使用还反映着一个时期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新材料的发现和使用,会带来技术的变革,比如光敏材料、记忆材料、光导纤维、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的发现和利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回复
shuyun568
2008年08月08日 04:01:36
7楼
不错的资料,下来参考,谢楼主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