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有关园林病虫害方面的资料!
lsg15163
lsg15163 Lv.2
2005年11月20日 08:54:47
只看楼主

哪能有园林植物病虫害方面的资料。谢谢!!!!

哪能有园林植物病虫害方面的资料。谢谢!!!!
免费打赏
yl_wjh
2005年11月23日 15:30:46
12楼
杜鹃花灰霉病
症状 灰霉病发生于杜鹃的叶和花部。冻害常是叶部发病的诱因。春季,在室内外栽培的杜鹃的花部常感染灰霉病。发病初期,花瓣上出现坏死斑点,扩展委快,并相互连接形成大型病斑。在湿度高的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灰色的分生孢子层,灰霉病因此而得名。
病原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属半知菌亚门。病原菌的子实体从菌丝或菌核生出。分生孢子梗丛生,灰色,后转褐色,分生孢子卵形。其有性世代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 ****eliana (de Bary) Whetze],属子囊菌亚门。
回复
yl_wjh
2005年11月23日 15:31:09
13楼
香樟常见病虫害黄化病:
1、 症状:病树叶片不同程度发黄,树势衰弱,严重者叶黄白色、质薄,叶尖与叶缘有焦枯斑,容易受冻害。叶稀少,树冠萎缩,逐渐衰竭死亡。
2、 发生规律:属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土壤条件不适宜,有效铁含量偏低。另外根系和树皮受损伤较严重时也可导致香樟黄化病。病树全年均表现黄化症状,无明显发病周期,幼树与新移植不久的香樟黄化比例较高,同一病株冬春两季黄化较重,新叶黄化重于老叶。
3、 防治方法:①以预防为主,选用优良壮苗,适地适树,精心栽培管理。
②根部追施鸡粪+硫酸亚铁+尿素(5:0.5:0.125)等有机复合肥。
③用0.5%硫酸亚铁+0.05%柠檬酸水溶液或2%硫酸亚铁+0.2%柠檬酸+3%尿素+0.02﹪赤霉酸水溶液叶面喷雾或树干注射。


樟脊冠网蝽
1、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4代,在主脉叶组织中越冬,4月下旬出现若虫,9月下旬出现越冬卵,11月中旬基本结束。主要为害中下部叶片。
2、 防治方法:用艾美乐、灭百可等药剂叶面喷雾。

樟个木虱
1、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2代,以若虫在被害叶背面越冬和为害。4月中旬出现第一代,6月中旬出现第二代。造成叶片出现褐色虫瘿,引起叶片黄化,叶尖发生枯斑。
2、 防治方法:4月中旬和6月上旬用杀虫素或蚍虫啉等化学药剂喷洒叶背。

橘刺粉虱
1、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4代,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和9月下旬~10月上旬达到发生盛期,以老熟幼虫在叶背越冬,造成叶片黄化。
2、 防治方法:①冬季清除枯也杂草,消灭越冬成虫。
②发生时期用晶体敌百虫、氧化乐果、敌敌畏、杀螟松等药剂防治。

介壳虫
1、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4代,以雌虫在蜡壳中越冬,在枝干、叶片上均可寄生,造成树势衰弱,生长不良,严重时整株枯死。郁闭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发生严重。
2、 防治方法:①人工刮除干枝上虫体和蜡壳。
②加强管理,适当修剪,增加通风透光度,减少发生几率。
③即使剪除虫枝销毁。
④在若虫初孵期喷洒花保、蚍虫啉、蚧螨灵等化学药剂防治。
⑤根周开沟环施呋喃丹等内吸药剂防治。

回复
yl_wjh
2005年11月23日 15:31:23
14楼
樟叶蜂
1、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4月下旬出现第一代幼虫,6月上中旬出现第二代幼虫,有世代重叠现象。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片,以后分散取食,造成叶片出现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可将树叶全部吃光。
2、 防治方法:①幼虫期喷洒杀虫素、灭幼尿等药剂防治。
②在冬季人工挖除越冬茧。

茶蓑蛾
1、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3代,以3~4龄幼虫在护囊内越冬,6月底到7月初第一代幼虫开始为害,9月第二代幼虫发生为害。
2、 防治方法:①人工摘除护囊。
②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③幼虫期喷洒灭幼脲、除虫脲、烟参碱、晶体敌百虫等药剂防治。


刺蛾
1、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茧内越冬,茧可见于树干和树下土壤,以7~8月为害较重。
2、 防治方法:①冬季人工除茧。冬季人工除茧。
②灯光诱杀成虫。
③在幼虫期喷洒BT、灭幼脲、除虫脲、敌杀死等药剂防治。

樗蚕蛾
1、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杂灌木上结茧越冬。5月成虫羽化产卵,5~6月和9~11月为各代幼虫期,初龄幼虫群集为害,成虫飞翔能力强,有趋光性。
2、 防治方法:①人工捕杀幼虫和摘茧烧埋。
②灯光诱杀成虫。
③幼龄幼虫期喷洒除虫脲、敌百虫等药剂防治。

台湾乳白蚁
1、 发生规律:属土、木两栖性,群体较大且比较集中,蚁巢建在隐蔽处;工蚁通过蚁路到各处摄食,通过长翅繁殖蚁完成群体的扩散繁殖,繁殖蚁分飞对温度、湿度、气压、降雨等条件要求比较严格。5月、6月下旬到8月为为害高峰期。
2、 防治方法:①在蚁道放置“蚁克”等诱杀剂。
②避免树木的机械损伤。
③加强养护管理,及时给树木补洞。
回复
yl_wjh
2005年11月23日 15:31:48
15楼
樟蛱蝶
1、症状:幼虫取食叶片,严重为害者食尽叶片,仅留主脉及叶基残叶,影响林木生长和观赏。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4-36毫米,翅展65-70毫米,体背、翅红褐色,腹面浅褐色,胸部腹面中央白色。触角黑色,长19毫米。后胸、腹部背面,前、后翅后缘近基部密生红褐色长毛。前翅外缘及前外半部带黑色,中室外方饰有白色大斑,后翅有尾突2个,长3毫米。(卵)半球形,高1.8毫米,深黄色,散生红褐色斑点。(幼虫)体长55毫米左右,绿色,头部后缘有骨质突起的浅紫褐色四齿形锄枝刺,第3腹节背中央镶1个圆形淡黄色斑。(蛹)长25毫米,粉绿色,悬挂叶或枝下,稍有光泽。
3、生活习性:1年3代,以老熟幼虫在背风,向阳、枝叶茂密的树冠中部的叶面主脉处越冬。翌年3月活动取食,4月中旬化蛹,5月上旬前后羽化成虫;5月中旬产卵,5月下旬幼虫孵化,各代幼虫分别于6月、8-9月及11月取食为害。7月下旬第1代成虫羽化,成虫常飞至栎树伤口,以伤口流汁为补充营养。随后交尾,产卵,卵多产于樟树老叶上,嫩叶上很少。卵散产,一般1叶1卵,初孵化幼虫先取食卵壳,后爬至翠绿中等老叶上取食,老熟幼虫吐丝缠在树枝或小叶柄上化蛹;10月上旬第2代成虫羽化。第3代幼虫于10月下旬出现,12月上旬前后末龄幼虫陆续越冬。一般卵期为6天左右,第1代幼虫期40天,第2代30多天,第3代幼虫约160天左右,蛹15-18天,成虫寿命15天左右。
4、防治方法:①、幼虫期喷80%敌敌畏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药液喷杀,或用50%杀螟松乳油800倍、50%辛硫磷1500倍液喷杀。②、在樟树苗较集中成片苗地,可采集蛹和卵灭之。

香樟溃疡病
发病症状:该病为全株性传染病,病害主要发生在树干和主枝上,不仅为害苗木,也能为害大树。感病植株多在皮孔边缘形成分散状、近圆形水泡形溃疡斑,初期较小,其后变大呈现为典型水泡状,泡内充满淡褐色液体,水泡破裂,液体流出后变黑褐色,最后病斑干缩下陷,中央有一纵裂小缝。受害严重的植株,树干上病斑密集,并相互连片,病部皮层变褐腐烂,植株逐渐死亡。
发病时间:4月上旬至5月期间以及9月下旬为病害发生高峰。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死亡植株,并用多菌灵或敌百虫20—30倍液进行全株涂抹,1星期内连续用药3—4次。

回复
yl_wjh
2005年11月23日 15:32:07
16楼
樟巢螟 别名:樟叶瘤丛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分布与危害:此虫分布较广,凡有香樟栽植的地方均有发现,主要危害香樟、小胡椒等。幼虫的危害状很特殊,常将新梢枝叶缀结在一起,连同丝、粪粘成一团,取食叶片危害,远看似鸟巢状。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毫米,翅展23毫米至30毫米,前翅深棕色,中间两条波状纹横线,后翅棕灰色,头部和全身灰褐色。

卵:褐色略带黄色,集中排列成鱼鳞状。幼虫:老熟时长20毫米至23毫米,全身黑褐色,背面有五条深褐色纵带。

蛹:长10毫米至15毫米,棕褐色,腹末尖,具钩状臀刺。

茧:长8毫米至14毫米,宽4毫米至10毫米,扁椭圆形,土黄色或土褐色。

发生规律:

此虫在江苏地区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整齐,第二代有少数出现世代重叠现象。7月至8月幼虫成虫同时出现。以老熟幼虫9月中旬后在被害香樟树根四周松土层内结茧越冬。翌年5月中旬始见成虫,羽化后成虫1天至2天后交尾,一周左右产卵。卵多产于叶背。7天至10天后见幼虫。初孵幼虫取食卵壳,后群集危害啃食叶肉。二三龄时边食边吐丝卷叶结成10厘米至20厘米大小不一的虫巢。同一巢内虫龄相差很大。每巢有2头至20头幼虫不等。每巢用叶3片至10片不等,幼虫深居巢内,巢由丝、虫粪、枝、叶合成,有丝结成的虫道,幼虫在虫道内栖息。受震时,纷纷吐丝离巢,悬空荡漾,或坠地逃逸。白天不动,傍晚取食,当巢边叶片食完后,则另找新叶建巢。9月至10月,幼虫落地入土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

1.幼虫活动期(7月上旬至9月上中旬)傍晚喷1000至1200倍液9 0%的敌百虫,或50%的马拉硫磷,或80%敌敌畏进行防治。

2.人工摘除虫巢,集中烧毁。

3.利用成虫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4.冬季结合施肥深翻树冠下土壤,红蜡介角蜡介冻死土中越冬结茧幼虫。

5.幼虫初期喷洒灭蛾灵(Bt)500至800倍液。

6.利用和保护天敌。在5月至6月上中旬,不喷药,利用冬春挖出的虫茧放沙笼内收集甲腹茧蜂,并适时将天敌放回树上

回复
yl_wjh
2005年11月23日 15:32:26
17楼
杨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食叶类害虫。杨扇舟蛾,属鳞翅目,成虫雌蛾长15-20毫米,雄蛾13-17毫米,触角栉齿状,体灰褐色,我省一般每4-5代,5月初第1代幼虫出现,以后大约每1个月发生1代,10月下旬老熟成虫吐丝作茧化蛹越冬。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
  防治措施:人工清除越冬蛹,尤其是摘除第1、2代幼虫虫苞;利用成虫趋光性,灯光诱捕诱杀成虫;利用白僵菌或苏云杆菌防治;可用90%敌百虫、80%敌敌畏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洒。
  其他食叶类害虫如杨小舟蛾、刺蛾等可参照杨扇舟蛾防治方法。
  二、蛀干类害虫。本地主要有光肩星天牛、桑天牛等,其中光肩星天牛危害最为严重。光肩星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雌成虫体长约22-35毫米,雄成虫体长20-29毫米,体黑色有光泽,本地一般1年1代,5月初见成虫,7-8月为产卵盛期,卵经过半月左右孵化幼虫,开始啃食树干。
  防治方法:幼林注意抚育除杂,保持林内通风透光;在幼虫期用毒签或500倍有机磷农药用注射器注入蛀孔再用湿泥封住;在成虫羽化期(7-8月)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施树干杀灭成虫;花绒坚甲和啄木鸟对天牛有抑制作用,应加以保护利用。
  三、刺吸类和螨类危害及防治。主要有草履蚧、叶蝉、红蜘蛛等,对幼树幼苗危害较大,严重时会造成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防治草履蚧可选择氧化乐果等农药;红蜘蛛可用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叶蝉可用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1000倍液喷雾防治。
  四、杨灰斑病。危害多种杨树,从苗木、幼树到大树都能发病。以苗期和幼树受害最重,病叶早落嫩梢枯顶。病害发生在叶片及嫩梢上,在叶片上先生出水渍状病斑,后期病斑上发生深绿色突起的毛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幼苗顶梢和幼嫩树梢病后死亡变黑,失去支撑力下垂。病害的发生与降雨、空气湿度关系密切。6-7月份高温多雨易引发病害,尤其是苗圃地以及幼树。
  防治方法:注意扦插苗不宜过密;实行轮作,不重复使用同一地块作苗圃;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喷雾杀菌,半月1次,坚持3-4次;消除病株病枝。
  
五、杨溃疡病。3月中下旬感病植株的干部出现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质地松软,手压有褐色臭水流出,有时出现水泡,内有略带腥臭的黏液,5、6月份水泡自行破裂;随后病斑下陷呈深褐色。4月上中旬病斑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并突破表皮,当病斑包围树干时,树上部枯死。
  防治方法:适地适树,避免长途运输及假植时间过长;加强抚育管理,培育壮苗,提高抗病力;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喷树干,用多菌灵防治亦可。
回复
yl_wjh
2005年11月23日 15:32:44
18楼
梅花常见病虫害梅花细菌性穿孔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上近叶脉处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点,病斑周围有水渍状黄色晕环。最后病健交界处产生裂纹,而形成穿孔,孔的边缘不整齐。
病原:Xanthomona campestris (Smith) Dovosen,称黄色单胞菌属甘蓝黑腐黄单胞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大小0.3-0.8×0.8-1.1微米,两端圆,极生单鞭毛,无芽孢,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病菌发育适温24-28℃,最高38℃,最低7℃,致死温度51℃。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10-13天,在枝条溃疡组织内,可存活1年以上。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被害枝条组织中越冬,翌春病组织内细菌开始活动,梅花开花前后,病菌从病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从叶片的气孔、枝条的芽痕侵入,潜育期7-14天。春季溃疡斑易干燥,外围的健全组织很容易愈合,所以,溃疡斑中的病菌在干燥条件下以10-13天即死亡。气温19-28℃,相对湿度70-90℃利于发病。该病一般于5月间出现,7-8月发病严重。
该病的发生与气候、树势、管理水平及品种有关。温度适宜,雨水频繁或多雾、重雾季节利于病菌繁殖和侵染,发病重。大暴雨时细菌易被冲到地面,不利其繁殖和侵染。一般年份在春秋雨季病情扩展较快,夏季干旱月份扩展缓慢。该病的潜育期与温度有关:温度25-26℃潜育期4-5天,20℃9天,19℃16天。树势强发病轻且晚,树势弱发病早且重。
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注意排水,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修剪,使梅园通风透光,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2)清除越冬菌源。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枝,清除落叶,集中烧毁。(3)喷药保护。发芽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或1:1:100倍式波尔多液,发芽后喷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机油乳剂:代森锰锌:水=10:1:500,除对细菌性穿孔病有效外,还可防治蚜虫、介壳虫、叶螨等。

舞毒蛾
舞毒蛾又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
分布与为害: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欧洲及美洲。国内分布普遍,主要分布地北纬20-58度之间。该虫食性很广,寄主植物多达500多种,包括多种花木。
为害状: 幼虫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
形态特征: 雄成虫:体长约20毫米,前翅茶褐色,有4、5条波状横带,外缘呈深色带状,中室中央有一黑点。 雌虫:体长约25毫米,前翅灰白色,每两条脉纹间有一个黑褐色斑点。腹末有黄褐色毛丛。 卵:圆形稍扁,直径1.3毫米,初产为杏黄色,数百粒至上千粒产在一起成卵块,其上覆盖有很厚的黄褐色绒毛。 幼虫:老熟时体长50-70毫米,头黄褐色有八字形黑色纹。前胸至腹部第二节的毛瘤为蓝色,腹部第三-九节的7对毛瘤为红色。
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石块缝隙或树干背面洼裂处越冬。来年5月间越冬卵孵化,初孵幼虫有群集为害习性,长大后分散为害。为害至7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在树干洼裂地方、枝杈、枯叶等处结茧化蛹。7月中旬为成虫发生期,雄蛾善飞翔,日间常成群作旋转飞舞。卵在树上多产于枝干的阴面,每雌产卵1-2块,每块数百粒,上覆雌蛾腹末的黄褐鳞毛。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1-3月间寻找越冬卵块销毁;幼虫群集尚未分散时,及时处理。 2、药剂防治:可喷布辛硫磷、对硫磷及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进行防治。
回复
yl_wjh
2005年11月23日 15:33:03
19楼
桃剑纹夜蛾
桃剑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
分布与为害: 国内南北地区普遍分布。为害多种花木。
为害状: 小幼虫啃食叶片下表皮成纱网状,大幼虫食成孔洞和缺该。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8-22毫米。前翅灰褐色,有3条黑色剑状纹,一条在翅基部呈树状,两条在端部。翅外缘有一列黑点。 卵:表面有纵纹,黄白色。 幼虫:体长约40毫米,体背有一条橙黄色纵带,两侧每节有一对黑色毛瘤,腹部第一节背面为一突起的黑毛丛。 蛹:体长19-20毫米,棕褐色,有光泽,1-7腹节前半部有刻点,腹末有8个钩刺。
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地下土中或树洞、裂缝中作茧越冬。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在5月中旬到6月上旬,第一代成虫发生期在7~8月间。卵散产在叶片背面叶脉旁或枝条上。
防治方法: 虫量少时不必专门防治。发生严重时,喷洒50%辛硫磷1000倍液

梨剑纹夜蛾
梨剑纹夜蛾又名梨叶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
分布与为害: 普遍分布,多零星发生。为害多种林木、蔬菜等,主要为害植物叶。
为害状识别: 幼虫食害叶片呈缺该或孔洞状,有的仅剩叶柄。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4毫米前翅暗棕色间以白色斑纹,基横线成一黑短粗纹,内横线黑色弯曲,环纹有黑边,翅外缘有一列三角形黑点。卵:半球形,初产卵乳白色,渐变为赤褐色。 幼虫:体长约33毫米,体粗壮,灰褐色,背面有一列黑斑,中央有桔红色点。各节亚背线处有桔黄色斜短纹。 蛹:长约16毫米,黑褐色。
生活史及习性: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第二年5月羽化出第一代成虫,6-7月间为第一代幼虫为害期,幼虫常1-2头分散在叶北面食害。第二代成虫8月中、下旬出现,继而产卵,孵化的幼虫继续为害,至9月下旬开始老熟,入土作茧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可结合防治其它害虫时兼治此虫。

回复
yl_wjh
2005年11月23日 15:33:30
20楼
黄褐天幕毛虫
黄褐天幕毛虫又名天幕枯叶蛾,俗称顶针虫、春粘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
分布及为害: 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和原苏联,国内除新疆、西藏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主要为果树和林木。
为害状: 幼虫在春季为害嫩芽和叶片,有吐丝拉网习性,将枝间结大型丝幕,幼龄虫群栖丝幕中取食。
形态特征 雌蛾:长约20毫米,体、翅黄褐色,前翅中央有一条镶有米黄色细边的赤褐色宽横带。雄蛾:体长约15毫米,体、翅淡黄色,前翅有两条深褐色细横线。卵:圆筒形,高1.3毫米,灰白色;数百粒卵围绕枝条排成整齐一圈,似"顶针"状。幼虫:老熟时体长50-55毫米,头灰蓝色两侧各有一大型黑圆斑。背线白色,亚背线橙黄色。蛹:体长13-25毫米,黄褐色,体表有黄色细毛。茧黄白色,棱形,双层。
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1代,以小幼虫在卵壳内越冬。春季花木发芽时,幼虫钻出卵壳,为害嫩叶,以后转移到枝杈处吐丝张网,1-4龄幼虫白天群集在网幕中,晚间出来取食叶片,5龄幼虫离开网幕分散到全树暴食叶片,5月中、下旬陆续老熟于叶间杂草丛中结茧化蛹。6、7月为成虫盛发期,羽化成虫晚间活动,产卵于当年生小枝上,幼虫胚胎发育完成后不出卵壳即越冬。
防治方法: 1、剪除卵块:冬季修剪时,剪除卵块。 2、人工捕杀:在小幼虫群集尚未分散时,及时剪除网带等有虫叶片和枝条。 3、药剂防治: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夏季可用敌敌畏、敌百虫。也可用青虫菌(含细菌100亿/克)500-1000倍液加0.1洗衣粉喷洒。

苹掌舟蛾
症状: 苹掌舟蛾又名舟形毛虫、苹果天社蛾,属鳞翅目,舟蛾科。
分布与为害: 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和原苏联沿海地区。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各地均有发生。寄主植物为多种阔叶树。
为害状:小幼虫群集叶片正面,将叶片食成半透明纱网状;稍大幼虫食去叶片,残留叶脉和叶柄;老熟幼虫可吃去全部叶片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25毫米,翅展约55毫米,前翅淡黄白色,基部有1个、外缘有6个椭圆形斑纹。卵:近球形,直径为1毫米,灰白色。近孵化时灰色,数十粒排成卵块。幼虫:1-3龄幼虫头、足黑色,胴部紫红色,密被白长毛。老熟时体长45-55毫米,全体暗紫红色。蛹:体长20-25毫米,红褐色,腹末有两个两分*的刺。
生活史及习性: 各地均一年发生1代,以蛹在表土层中越冬,豫西6月是旬始见成虫,8-9月为幼虫为害期。初龄幼虫群集为害,稍大后分散为害,静止时头、尾翅起象船。幼虫老熟后沿树干下爬或吐丝下垂,入土化蛹。
防治方法 1、翻耕树盘:秋季翻耕树盘,使蛹暴露而死。 2、人工捕捉:及早发现并处理群集为害的初龄幼虫。 3、药剂、生物防治:可喷洒敌敌畏等多种杀虫剂,或青虫菌、杀螟杆菌等生物农药。

回复
yl_wjh
2005年11月23日 15:34:12
21楼
紫罗兰花叶病
该病是危害紫罗兰的常见病毒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均有发生。

症状 感病植株的叶子变小、皱缩、扭曲、反卷,呈明显的花叶症,老叶黄化,花朵变小、萎缩,花瓣呈碎色状。严重时,植株矮小,并提早枯萎。

病原 是芜菁花叶病毒TuMV。

传染途径 可以通过汁液和多种蚜虫(主要是通过桃蚜和菜蚜)传播。芜菁花叶病毒还危害多种植物。

防治方法
除去紫罗兰种植地附近的毒源植物,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用杀虫剂防治蚜虫,也是防治此病的基本方法。
用杀虫剂防治蚜虫,也是防治此病的基本方法。在养护管理过和中,注意对手、工具的消毒,以防通过汁液传病。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