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发展历史同济大学1952年建立上下水道系,即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1952年招收第一届给水排水专业本科和专科生。1981年成立环境工程系,1988年成立环境工程学院,1998年扩展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1981年学院市政工程专业(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专业双获国内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市政工程专业获得全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市政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被批准建立国内首批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工程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发展历史
同济大学1952年建立上下水道系,即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1952年招收第一届给水排水专业本科和专科生。1981年成立环境工程系,1988年成立环境工程学院,1998年扩展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981年学院市政工程专业(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专业双获国内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市政工程专业获得全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市政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被批准建立国内首批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工程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
二、学院概况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以学院建制成立的教学和科研学术机构。学院设置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给水排水专业)三个二级学科专业,均具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
学院研究领域包括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学等。目前共有教职工1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5人,教授37人,副教授31人。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50人,研究生160人。
学院与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及港台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主持了"水环境国际研讨会"、"国际水污染控制及水处理技术"、"中日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海峡两岸环保学术研讨会"、"中德合作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研讨会"和"中国-瑞士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和双向交流活动。国际合作中法研究生班每年输送10多名学生到法国巴黎高科理工大学学习,学生获得同济大学工学和巴黎高科理工大学理学双硕士学位。
近五十年来,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环境保护和给水排水领域高级专业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合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形成了"校内优势"、"国内领先"和"国际知名"的学科地位。
近年来学院主持和参与了大量国家及部委重大科研项目,目前在研的"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有12项。2003年学院主持和参加的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2002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2001年以来获其他省部级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多项。
三、机构设置
1、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政管理
2、 部属依托机构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环保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
国家环保局环境保护技术干部培训中心
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系、研究所、实验室
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市政工程系、
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所、生物研究中心 、中心实验室
4、 开发与技术服务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环境工程设计研究分院
同济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
5、 学术信息
亚洲环境与卫生技术工程技术情报网中国网
上海市给水排水技术情报网
全国城市供水管网系统研究会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图书分馆
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2002年,为加强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同济大学共同建立UNEP-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简称IESD学院)。IESD学院的成立使同济大学环境学科跨入了全面国际化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新阶段,它将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培养高层次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地区或全球环境保护项目。IESD学院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2004年7月成功举办了首届"亚太地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领导人研修班"有亚太地区超过25个国家环境领域的未来领导人前来参与培训、交流。IESD学院将开始招收亚太地区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目前已经有多所大学联盟学校参与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