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molv
molv Lv.12
2005年10月28日 15:06:14
来自于环保大厅
只看楼主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发展历史同济大学1952年建立上下水道系,即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1952年招收第一届给水排水专业本科和专科生。1981年成立环境工程系,1988年成立环境工程学院,1998年扩展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1981年学院市政工程专业(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专业双获国内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市政工程专业获得全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市政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被批准建立国内首批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工程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发展历史
同济大学1952年建立上下水道系,即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1952年招收第一届给水排水专业本科和专科生。1981年成立环境工程系,1988年成立环境工程学院,1998年扩展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981年学院市政工程专业(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专业双获国内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市政工程专业获得全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市政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被批准建立国内首批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工程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
二、学院概况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以学院建制成立的教学和科研学术机构。学院设置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给水排水专业)三个二级学科专业,均具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
学院研究领域包括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学等。目前共有教职工1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5人,教授37人,副教授31人。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50人,研究生160人。
学院与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及港台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主持了"水环境国际研讨会"、"国际水污染控制及水处理技术"、"中日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海峡两岸环保学术研讨会"、"中德合作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研讨会"和"中国-瑞士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和双向交流活动。国际合作中法研究生班每年输送10多名学生到法国巴黎高科理工大学学习,学生获得同济大学工学和巴黎高科理工大学理学双硕士学位。
近五十年来,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环境保护和给水排水领域高级专业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合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形成了"校内优势"、"国内领先"和"国际知名"的学科地位。
近年来学院主持和参与了大量国家及部委重大科研项目,目前在研的"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有12项。2003年学院主持和参加的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2002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2001年以来获其他省部级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多项。
三、机构设置
1、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政管理
2、 部属依托机构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环保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
国家环保局环境保护技术干部培训中心
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系、研究所、实验室
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市政工程系、
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所、生物研究中心 、中心实验室
4、 开发与技术服务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环境工程设计研究分院
同济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
5、 学术信息
亚洲环境与卫生技术工程技术情报网中国网
上海市给水排水技术情报网
全国城市供水管网系统研究会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图书分馆

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2002年,为加强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同济大学共同建立UNEP-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简称IESD学院)。IESD学院的成立使同济大学环境学科跨入了全面国际化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新阶段,它将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培养高层次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地区或全球环境保护项目。IESD学院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2004年7月成功举办了首届"亚太地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领导人研修班"有亚太地区超过25个国家环境领域的未来领导人前来参与培训、交流。IESD学院将开始招收亚太地区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目前已经有多所大学联盟学校参与该计划。


1130484674122.gif

免费打赏
molv
2005年10月28日 15:06:36
2楼

学院行政领导:
院 长 周 琪 教 授
党委书记 李 忆 副教授

副院长 李光明 教授
副院长 夏四清 教授
副院长 李风亭 教授

党委副书记 黄翔峰 博 士
党委副书记 王解英 副教授
回复
molv
2005年10月28日 15:06:54
3楼
杨永兴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系主任
研究领域:湿地生态、湿地环境、湿地污水处理
研究内容:研究湿地形成、发育与退化过程;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态过程;退化湿
地生态恢复机理与技术;湿地污水处理机理、工艺与技术。
电话: 0086-21-65984261(O) Fax: 0086-21-65986313(O) 021-65980041(O)
E-mail: wetlands@mail.tongji.edu.cn
回复
molv
2005年10月28日 15:07:06
4楼
赵建夫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副校长
电话:021-65985421 Email: zhaojianfu@mail.tongji.edu.cn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污染控制的理论与技术,长江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与管理,受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目前担任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回复
molv
2005年10月28日 15:07:20
5楼
李光明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副院长
电话:021 6598 2688; 传真:021 6598 2688 Email: ligm@mail.tongji.edu.cn
研究方向:过程工业污染预防与控制,包括产业生态理论与技术、清洁生产、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管理与技术。
回复
molv
2005年10月28日 15:07:30
6楼
李风亭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副院长
电话:02165983302; 传真:02165983121 Email: fengting@mail.tongji.edu.cn
网页: www.envik.labs.gov.cn
研究方向: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工业循环水处理一体化成套技术;水处理化学品合成与应用技术(混凝剂、絮凝剂、脱色剂、阻垢剂、杀菌剂等);胶体与吸附过程;水处理剂国家标准的修订。
回复
molv
2005年10月28日 15:07:40
7楼
蒋大和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IESD办公室主任
电话:021-65985059/02165984220; 传真:021-65985059
Email: jiangdh@mail.tongji.edu.cn
研究方向:湍流扩散、空气质量模式、酸雨模式、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环境信息及决策支持系统、有毒有害物质事故排放应急管理、复杂地形风场模拟、人工神经网络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等。

回复
molv
2005年10月28日 15:08:14
8楼
陈 玲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电话:021-65980617 EMAIL: chenling@mail.tongji.edu.cn
研究方向:环境分析化学、环境分析与影响评价;环境样品中痕量有机污染物(环境激素、农药等)的萃取、富集以及气、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研究,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构效关系研究等
回复
molv
2005年10月28日 15:14:55
9楼
朱志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话传真: 0086-21-65982714 e-mail: zhuzhiliang@mail.tongji.edu.cn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化学与化工。目前承担有关于重金属污染防治、绿色化学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小城镇科技发展重大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
回复
molv
2005年10月28日 15:15:17
10楼

郜洪文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电话传真:021-65988598 (Lab.), 13391006539 E-mail: hwgao@mail.tongji.edu.cn, 网站 http://www.greensoft.org/ .
研究方向: 痕量分析、POPs迁移和微界面分子作用
回复
molv
2005年10月28日 15:15:35
11楼
李建华 博士 教授
研究领域:水域生态与生态工程
研究内容:淡水生态系营养元素循环的生物学过程;闭锁性水域的富营养化机理解析与防治措施;受污染水环境的诊断与生态修复技术;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城市河流的水质风险评价。
电话:0086-21-65984346(O), 传真: 65985059(O), E-mail:leejianhua@mail.tongji.edu.cn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