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暴雨路面被淹,各位同行来谈谈感受吧!
dohuhh
dohuhh Lv.5
2010年05月10日 11:33:39
只看楼主

新城区成水浸街重灾区城市“硬质化”是“元凶”“5·7”大暴雨袭城后,广州市出现了大面积的水浸街景象。有细心市民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联想困扰多时的岗顶水患,以及不久前的杨箕水浸,再对照此次的多处水浸街,水灾多发生在楼高路宽的广州新城区,反而是路窄设施旧的老城区少遭水淹。新区水浸主因公园少“回顾广州的建设历史,实在规划得很有水平。”袁奇峰表示,广州的城市建设传统,始终将城市与公园作为有机的结合,“你看老城区里的荔湾湖公园、流花湖公园、越秀山公园、东山湖公园等等,无一不是均衡的分布在市民居住地之间。”

新城区成水浸街重灾区

城市“硬质化”是“元凶”

“5·7”大暴雨袭城后,广州市出现了大面积的水浸街景象。有细心市民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联想困扰多时的岗顶水患,以及不久前的杨箕水浸,再对照此次的多处水浸街,水灾多发生在楼高路宽的广州新城区,反而是路窄设施旧的老城区少遭水淹。
新区水浸主因公园少

“回顾广州的建设历史,实在规划得很有水平。”袁奇峰表示,广州的城市建设传统,始终将城市与公园作为有机的结合,“你看老城区里的荔湾湖公园、流花湖公园、越秀山公园、东山湖公园等等,无一不是均衡的分布在市民居住地之间。”

“城市开发中的逐利心理,让新建区域的排涝功能降低。”袁奇峰认为,如今的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开发面积的压力大,公园逐渐被“边缘化”。以珠江新城为例,除了中轴线绿化带和中央公园等少量天然去水地质,全是建筑物。满眼都是钢筋混凝土,满街的水泥路面,都是无法自然渗水的物质,学术上称作城市“硬质化”,后果是降水将全部进入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堪重负。

扩大水面增强排涝功能

袁奇峰表示,公园如今被视作城市化过程中的奢侈品,实际上却是城市防汛的必需品。他建议,参照以前的公园与城市比例,通过连通河涌、建造公园等手段,扩大水面,加大渗透率,增强天然的排涝功能,“一方面能美化人居环境,另一方面能应对越加频繁的暴雨侵袭,减低汛情带来的损失,何乐而不为。”
免费打赏
许新建
2010年05月13日 09:39:22
23楼
看电影里面,美国的地下道都是很大的通道,我们这的为什么不搞大一点呢?是因为造价太高了?
回复
limhz
2010年05月13日 10:07:32
24楼
大家应该都看到过河道的整治工程,包括平时做的城区防洪规划,都是做到城区边界为止。城区内的管道修得再好、河道再宽,下游排不出去,不是一样不能解决问题。建议应做流域的整体规划
回复
dohuhh
2010年05月13日 10:12:22
25楼
自己也是搞设计的,我觉得这个东西和设计肯定分不开的。(可能这样子说有些吃力不讨好)最终还是通过设计施工完成了城市的排水工作的啊。

一个事情做好肯定是很多部门协调才行。都管才能管好。都不管或者一边热肯定不行。

还是希望前辈们多从设计角度给晚辈做设计的多多提携一下。
回复
yinigai
2010年05月13日 10:20:33
26楼
路面的硬化太多,雨水口布置的少,雨水管道小
回复
hypo1985
2010年05月13日 16:28:43
27楼
省钱
回复
co.raul
2010年05月13日 17:49:00
28楼
市政排水存在问题吧
回复
mzj7158
2010年05月14日 08:58:51
29楼
1、一味节省投资,致使排水管径过小;
2、施工质量太烂,致使管道堵塞;
3、管理水平落后,致使洪涝灾害。
回复
aki007
2010年05月14日 09:29:09
30楼
现在国内的城市雨水设计,大多都是走形式,只排不利用,而且等到雨量一大,就连排放都很难了。应该好好借鉴国外的先进事例,虽然会有地方差异,但是学为所用,在尝试中,总会有收获的。
回复
lzp689
2010年05月14日 10:07:43
31楼
雨水回用,加建多功能雨水调蓄池,广州很多街道绿地都比路面高,不利
回复
inova
2010年05月14日 10:58:49
32楼


就是,这么折腾下来的费用,一次性做好的话都有余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