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建筑
xiaoluobo050110
2010年03月30日 18:35:31
只看楼主

转:心理建筑——心里的模型-- 李亭摘要: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从本质上说是性欲冲动)趁人睡眠的时候以伪装骗过所松懈的心理检查机制而得以表现,构成梦境。无论怎样,只不过是人愿望满足的一种“变相伪装”。“一个愿望的未能满足,其实象征另一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人喜欢自己的经验,相信自己的经验是最高的权威,别人的价值判断对自己没有指导作用;人基本上是积极的取向的。总之,生命在最佳状态下,它是一个流动的变化过程,没有什么东西是凝固的。” ——卡尔 罗杰斯

转:
心理建筑——心里的模型
-- 李亭

摘要: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从本质上说是性欲冲动)趁人睡眠的时候以伪装骗过所松懈的心理检查机制而得以表现,构成梦境。无论怎样,只不过是人愿望满足的一种“变相伪装”。“一个愿望的未能满足,其实象征另一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

“人喜欢自己的经验,相信自己的经验是最高的权威,别人的价值判断对自己没有指导作用;人基本上是积极的取向的。总之,生命在最佳状态下,它是一个流动的变化过程,没有什么东西是凝固的。” ——卡尔 罗杰斯

关键词:意识、心理、搭建、存在

前言:

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我只是想为从无到有找到一个脆弱的平衡。这也是避免了在真空中漂浮的唯一方式。四年来,我在云南学习环境艺术设计。我慢慢发现一开始的想法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支配你怎样去做,于是写了“心理建筑”这篇文章。并在心中搭建了“方屋”和“三角屋”这两幢两性的房子,用3D模型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它们为什么产生寻觅了个理由。

建筑中一个纯粹的形象注定只是保存在视网膜上的图画,除非它成功的使观者相信它在日常现实空间中存在。(如“三角屋”它是纯净主义的抽象,又是复合主义的“拼象”。)首先是一种意识、观念,其次是语言。用一种“记忆的片段”给这种物化了的思想找一种载体得到具体的表达。

要弄清 “心理建筑”首先要明白这里讲的心中世界是什么。

我们可以追述到公元前300—400年,有人认为“质世界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物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就像在每一匹马、一头猪或是一个人后面都有一个“理型马、猪、人。”

假设你从外太空来,从来没有见过一位面包师傅。有一天你无意间进了一家香气扑鼻的面包店,看到架子上有50个一模一样的松饼人。我想你大概会搔搔头,奇怪它们怎么看起来都一个样子。事实上这些松饼人可能有的少了一双胳臂,有的头上缺了一角,有的则肚子上很滑稽的隆起了一块。不过你仔细想过以后,还是认为这些松饼人有一些共同点。虽然这些松饼人没有一个是完美的,但你仍会怀疑它们是出自同一双手的杰作。你会发现这些饼干全部都是用一个模子做出来的,也许你现在开始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念头,想看看这模子。因为很明显,这个模子本身一定是很完美的,而且从某个角度看,它比这些粗糙的副本来也会更美丽。而这里的模子。正是“心理建筑”在心中物化了的模型。

而这个模型就算在完美也远远比不上理型世界的心理模型。甚至可以说,即使我们亲眼见过的那个模子也不见得会更好,因为我们并不一定信任我们感官所察知的事物。视觉能力因人而异,但我们却能信赖我们理智告诉我们的事物,因为理智是人人相同的。

柏拉图认为数学是非常吸引人的学科,因为数学的状态永远不会改变,因此也是人们可以真正了解的状态。运用这个状态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搭建“心理建筑”和构建自己的心理世界。就像用积木造了一匹马,完工后,你把马拆开,将积木放在盒子内,你不可能光是把盒子摇一摇就在造出一匹马,这些积木怎么可能会自动找到彼此,并再度组成新的马呢?你必须再重新组合过。这也就是在设计前的想象和心理搭建的本质区别了。

现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理性来思索的事物。就像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柏拉图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以及灵魂)中那些事物的影子。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正好相反他认为,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因此自然就是真实世界。柏拉图陷入了一个神话世界的图象中不可自拔,在这个世界中人类的想象与真实世界混淆不清。后来康德宣称:“不仅心灵会顺应事物的形状,事物也会顺应心灵”。
正文:

建筑很美妙,令人很向往。它反映的不只是其本身,从建筑里你能解读到人生观和建筑所蕴涵的文化。从一个建筑的角度看世界,你能从中领略到永恒。这也就是建筑迷惑我的本质原因,也因为这样它使我心里产生了一个建筑的世界。

我想把这样一个世界与大家分享,并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心理建筑”。“心”总是在物的边缘和本体之外,就像“心理建筑”游离于虚幻与存在之间,在这个非建筑领域里进行。它抽空建筑的基石,畅想其中。正因为这种彻底的畅想,自身总是更多表现一种立场和姿态。随机地选择素材,保持自身和现实建筑的关系,所以其状态往往是 “非现实主义”的。表现无论身体性、时间性还是“成立”的非物理性,都是直指建筑的核心概念,为现实提供了一种反思的视角。

什么是“心理建筑”(WHAT)———“心理建筑”的阐述

所谓心(MIND)习惯上把思想的器官和思想的情况、感情等都说做心。心就有了一个广义的说法。其实不止这些,它是一个世界。心之所想,心之所虑。

“心理建筑”应该从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心理学是一门关于意识的科学,或它是无意识心理的产物的科学。无意识是不可知的,我们只能通过意识来了解和表述它。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意识的内容有三个部分:周围环境、精神的内在领域(无意识的内在作用)和无意识。“心理建筑”帮助我们通过意识来了解和表现无意识。在意识下更好的构建,在无意识的状态中更好的把握。“心理建筑”不用意识和无意识去衡量它,它是“心”这个大范畴的一个产物。它是心智空间的实体部分,打个比方心智空间如现实空间,心理建筑如现实建筑。它远离建筑的传统,并把社会和文化置于自身,在其中随心所欲。

“心理建筑”有着对位、虚幻、存在和自由的特性。它的本质在于不断的吸收现实空间意识并在内心拟定空间,从而创造新的形态。挑战现有的意识观点,与主流设计实践对抗是概念建筑的特点。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有了很强的联系性。概念建筑它反对被接受的,成为习惯的建筑价值观而表现为一种革命和创新的精神。一旦形成,思想被接受,阶段性的使命即告完成,又必须重新上路。“心理建筑”它吸收一切接受和不被接受的事物(具体的人不同,它不得不存在个性的排它性)表现出一种不顾一切的吸收精神。这种吸收是本欲的,不可控制,无论你是接受还是不接受的事物,只要你有机会你本能的就会去了解、感知它。如果碰上和你之前吸收形成的意识发生巨大的冲突、矛盾,就会产生强烈的排斥性。它没有既定的规则和方法,表现一种自我理解的倾向。(区别)

为什么需要心理建筑(WHY)——心理建筑与接受

后现代建筑师文丘里大声呼吁:“丰富建筑的内容,同时使建筑成为包括其他方面的多维艺术,甚至包括文字,使它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空间的工具。”这就需要比之前多些角度去看待建筑。

如果说一开始的想法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支配你怎样去做。那么我们不妨先去研究这“一开始”。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学环境艺术设计的,我最先想找环艺这“一开始”(产生的起源),找到的是建筑。环境艺术和建筑从属、分离,当我发现这一点后,我便决心去找环艺真正的“一开始”。环艺是环境的艺术,建筑是环境的一部分,是具体物象的艺术。环境既是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切”就是世界,是大范围、小范围的空间。没办法我们都逃脱不了存在,它们也一样。存在有两种:一种是现实的,一种是虚拟的。我发现现实的“一开始”是内心虚拟的拟定。建筑的“一开始”呢?“心理建筑”在我内心就是这样形成。

我开始有意识的去搭建自己的心智空间,并发现能存在于其中,就像现实中所在的空间。怎样在心智空间中搭建正确有效的“心理建筑”自然成为一个问题被提出来。因为实体经过时间会回归你最初的意识。就像我在同一个地方买的相同的两束花,一束还开着,一束快要不行了。(为什么)

设计本就像按顺序排列符号或艺术品。怎样去排,心中早有一个念头。除了绘画喜欢故意打破这种“顺序”,但历史证明它不得不乖乖的排在其中。我喜欢的、不喜欢的,它们全都留在我的记忆中,直到我需要它为止。然而就这样,用时信息还是远远不够。这使我力图把它们(一切我有印象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让它们在我心中生长。不仅赋予它们生命,还有赋予其独特的个性。给所有的物象人格。越是人格化,就越容易被接受。努力接受所有,便产生了一个世界。我不断的去接受“序”也就自然形成。心理如此,现实的也如此。(就像上帝创造了世界)(接受)

在设计构想之前,就要考虑好各项因素的关系。如果每个东西都是你喜欢的,那么把他们放在一起,将会是和谐的。如果空间是和谐的,那么环境也是很清晰而富有活力。这便为被接受创造了积极的条件。(被接受)

位置(WHERE)——心智空间搭建心理建筑

近代维心主义者提出“一切就在我心中”“心是一切,是万物”……虽然这种观点有些偏颇,但片面性不难看出其所起的重要性。我们所活动的环境不仅是实现的行为环境,并且还有我们所想象的环境。这种思想的环境即人类伟大成就所产生的根源地。没有思想则科学与艺术都是不可能的。考夫卡提出了遗痕论,遗迹就是在脑筋里面已经空间化的空间组织单元。换言之,遗迹并不是零散独立的痕路,遗迹是相互关系的历程。这种历程仍不外乎依赖类似、临近、连续、连锁而组织。学习就是遗迹的力量修正新的历程,增进新的行为的效率。这为我们在搭建心理建筑时提供了有效的单元量化标准。

每个人都生长在明、暗(简单的理解为白天、黑夜)之中,接受其交替变化。建筑是我生长的一个空间,也感受着明、暗更替。两者都在现实和内心中感受着自然。那么有了这两个存在的地方。我们用方位名词“哪儿”来区分这两个空间,在这两个空间中找到“哪儿”的具体位置。如果空间生成为一根轴,现实和虚幻相对,分别所指的长、宽、高也相对。但是,虚的空间是错幻的印象,又是一个多次元空间。 “暗”和“虚”是两种不同的状态。有人认为“暗”与“虚”作为两种不同的状态相互吸引和牵制,最后由共同的接触导致实在的建筑。建筑存在的意义便可归结为空间上的生长。的确,建筑确实在这两个不同的空间里生长、存在。(共同感受明、暗时,现实位置、心理位置)
WHEN)——心理空间的时间性

心理空间不受时间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印象,是一个多元次空间。时间在其中可以错乱的排序。因此,“心理建筑”是一个从二维的构思到三维的设计形成四维的历史最后回归平面记忆的过程。

记忆的二元结构最早由詹姆斯提出,后来,沃和诺曼用框图表示了初级记忆和次极记忆之间的关系。阿特金森—希夫林赞成沃和诺曼所描述的记忆二元论的概念,但是他们假定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内存有许多分支系统。这样,记忆的模型便有了3种储存方式:感觉登记、短时储存、长时储存。因此,心理空间的时间其实是记忆储存的时间。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记忆的东西什么时候就忘了,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把什么东西给记住了,只是我们在用到时会不停去搜寻记忆的信息。但随着时间的流失,记忆痕迹的强度在头脑中自然减弱或是旧项目被新的取代,也因为储存信息的相似产生了混淆。这看上去,记忆时间性的掌握便十分困难,难道没有办法控制它了吗?就我自己说说吧,我经常会回忆不起某种东西,但我并没有遗忘它,而是我记忆受到了阻碍。我们小学时候学的汉字、拼音总难忘记,那是因为我们当时把这些个信息进行了编码、结构以便随时提取。所以,掌握心理空间的时间性,我们用考夫卡的遗痕为单元量化标准,在心理空间搭建时有了最小的单元点,有利于我们用时很快的提取心理空间的信息。联想的反应越多,发现储存的信息和线索之间连接的概率就越大,搜索的时间也越长。

引发后现代主义思维的主要依据是时空的错乱,它将一切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时间不在以一维性存在,形成多维的运动和多维的静止。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年轻的小姐还是一条狗。在梦里你或许变成了一位小姐同时又是一条狗。短暂的瞬间缩短了常规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你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自由穿梭。这种内在的关系在信息传媒上用的较为广泛。人们在这两度空间中自由的穿梭来往,时间维性由你任意的摆布,甚至可以重新调整组合消逝的空间,你会发现你在其中飞翔、遨游、尽情的享受快乐。如果斯皮尔伯格的科幻影片,能带你进入深邃的时空隧道。我希望你自己就能走进去,因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具有这种能力,只是需要你自己不断的开发和经营。(掌握时间的重要性)

(WHO)——什么人什么样的心智空间

行为若不包括自我,我们是无从讨论的。一方面我们发现了环境本身依赖自我,它依赖自我的注意力与态度。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假定其它定向是心理组织的再树立。这两类事实都可以以论自我为出发点。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心智空间。据研究者们普遍承认:人对于世界的表征并非必然与世界的真实本质完全等同。外来的信息受到人们已有的过去经念的影响,被抽象地甚至可能是歪曲地储存在人的记忆系统之中。

说到这儿,正因为不同的我们才设计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东西。我们是搞这行的,是不是该为这行真正的做点儿什么或是想一些什么,我觉得只有这样才不妄我们学了它一场。设计本身就是文化,能否把握住它并驰骋其中,真的很难。设计处于主导我们文化的两个极之间。是我们对自然理解后的意识,是认知后,运用材料,技术表达自己理想的行为,是人类有规划、有目的的造物活动。但是在设计中,人的理性与人性交替出现,并反复协调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大可能的和谐统一。(具体的谈)

价值(HOW MUCH)

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财富(财富是另一种价值)就是能源。能源分两种:一种是外在的,比如我们常见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另一种是内在的,存在于我们自身的能量。善于运用这种能量,并把它发挥到最大,无疑我们能得到巨大的财富。“心理建筑”是帮助我们掌握这种巨大财富的一个小方法而已。

任何事物都逃脱不了存在,存在也许只是一种自然,但事实上它却是一个价值的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心理建筑” ,对此不同的人就有了不同的看法。我先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心理建筑” 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像下雨天你着着兰色的雨衣置身在雨中亲闻其中的味道,就像这时在路边那些不顾一切自由生长的花草。因为它们都是有生命的,都在创造,新生并怀有期望。这就是它们的价值,一种生命的价值。“心理建筑”也存在于此,因为它总是天天怀有期望。如果有一天,我们从时间之轮的束缚下解脱出来,置身在这个自由的空间,我们便真正的了解了存在。如果有一天,我们所做的作品摆脱了所有的偶然,逃离时间而置身于空间时,便成为持续及永远的东西。

90年代,中国有了实验性建筑。当前这种建筑针对主流实践,是缺失了本质性内容的现代主义以及和各西方建筑思潮的混合。这样的东西能存在很久吗?我们在做设计前是不是该好好想想,我们所设计的东西是否能存在,存在多久,这样不就有了其价值吗?(具体)

(HOW TO DO)行为

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历程,它是自然界事物中最有趣的一种,给我们各种经验和记忆。我们通过不同的历程实现各种行为。行为应解释为均衡状态所成立之历程。人类行为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必须去了解它,知道该从何做起。我们现在已经发展了一种新的行为——科学——这种行为要回顾它的本身,且试欲以同一种方法发展其他各方面。

“心理建筑”是运用科学告知人们一种方法去行为实现。综上所述,我们已经从各个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的理论话语及其对心理建筑的设计。那么我们现在可以从结构、建构、建造和非建构等方面谈谈对“心理”观念建筑的搭建。

结构:是一建筑作品建立秩序最基本的原则。

建造:是对这一基本原则的特定的物质上的显示。

建构:是前两种方式的表现性形式。
非建构:是指从视觉上忽视或遮盖建筑中荷载和支撑的有表现力的相互作用关系的方式。

当结构概念通过建造得以实现时视觉形式将通过一些表现性的特质影响结构。这时表现性特质与建筑中的力的传播和构件的相应布置无关。这时应该用建构来定义这些力的形式关系的表现性特质。塞克勒建立了传统建构理论最基础的概念群及其关系,即建构是对结构(力的传递关系)和建造(构件的相应布置)逻辑的表现性形式。代表作品文丘里 “装饰的棚子”概念的回应,把建筑看成一种可消费的戏剧化布景的时尚。其形式是反应人心理需要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相同的,内心世界的结构、构架关系也是一样,是在心中建立一种最基本秩序的原则,接着在这个原则上定义其物质的显示,这就是所谓的心中搭建。正所谓外围的世界、心中的世界都是两个等同的泛体。我们的职责是去完成外围世界的建设,接下来首先要做的却是搭建心中的世界,因为人总会无意识的按照心中所想去完成要做的事。人的内心又有诸多的不同,它不拘于外围的限制如(时间、大小、方位、气候等)空间无限大,时间可自由穿梭。这是它的优势(帮助我们设计的畅想),同时却带有很强的不可控制性和不确定性。人的不同也就形成很多不同的内心,在这里没有一个物化的标准,只能借助于现实世界的标准法则去衡量。这也就是心理空间最原始的根据,是科学性的体现。

当你确定目标开始寻找对象,所有目标的来源都开始服从你首要的目的。大脑思维已随着信息的变化而不断的跳跃,把你无动于衷的神经遗忘在现实的角落里,留下对未来直觉的冲动。如果这样的思维占据了你的思维空间,你的思维方式将会发生巨大的转变,但此时你并不是非理性的。

我心中的一个“心理的建筑”——“方屋”和“三角屋”这两幢两性的房子

结论:

通过对上述“心理建筑”的回顾,可以看到,所有争论的焦点都集中在心智空间上。不同的人,不同的内心世界,没有一个直接衡量的法则。它的不可接触性、不可控制性使之变得最富有争议。就像在一个洗衣机里搅衣服,没有绝对的干净。置身在一个缸子里,因为不断搅的过程得到了一个比以前相对干净的结果。人基本上是积极取向的,在这个流动变化的日子里,没有什么是凝固的,找到一个新的东西或是创造一个新的东西。


参考文献:
《心理学原理》詹姆斯
《格式塔心理学》考夫卡
《梦的解析》、《性学三论》弗洛伊德
《存在心理学》罗洛梅
《认知心理学》
《世界建筑》
《外国现代建筑史》
《外国建筑史》
免费打赏
dw2807829
2010年03月31日 22:13:28
2楼
将建筑与心理学完美结合,好!
回复
qqqq88889999
2010年04月06日 17:27:48
3楼
学习了!!!谢谢楼主了!!!
回复
c1031
2010年04月06日 20:40:13
4楼
学习了,谢谢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