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学习之《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七)
sunjy1
sunjy1 Lv.12
2005年08月01日 18:03:04
只看楼主

……上一章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078_161455_1.htm

……
上一章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078_161455_1.htm

1122890575163.jpg

sunjy1
2005年08月01日 18:03:30
2楼
第一节 隋·唐都市宫苑陵墓寺观建筑之梗概


隋文帝以周长安故宫“不足建皇王之邑”,诏左仆射高窣颎,将作大匠刘龙等,于汉故城东南二十一里龙首山川原创造新都,名曰大兴城[1]。城东西十八里余,南北十五里余。城内北部为皇城;皇城内北部又为宫城;即文帝之大兴宫也。自两汉南北朝以来,京城宫阙之间,民居杂处;隋文帝以为不便于民,于是皇城之内唯列府寺,不使杂人居止,区域分明[2],为都市计划上一重要改革。后世所称颁之唐长安城,实隋文帝所创建也。
文帝又于岐州营仁寿宫,避暑多居之,晚年每岁自春至秋,以在仁寿宫为最多。“自京师至仁寿宫置行宫十有二所”[见注1]。然帝性俭约,此外少所营建。
炀帝即位(公元604年),即“于伊雒营建东京”[3]。“东都大城周回七十三里一百五十步。..宫城东西五里二百步,南北七里”[4]。城中街衢整洁,如“端门街..阔一百步,旁植樱桃石榴两行。..民坊各..开四门,临大街门并为重楼,饰以丹粉。..大街小陌,纵横相对”。宫殿以乾阳殿为正殿,“殿基高九尺,从地至鸱尾高二百七十尺,十三间,二十九架,三陛轩。文■镂槛,栾栌百重,楶拱千构,云楣绣柱,华榱璧珰,穷轩甍之壮丽。其柱大二十四围。倚井垂莲,仰之者眩■。..大业殿规模小于乾阳殿,而雕绮过之。..大业,文成,武安三殿..殿庭并种枇杷,海棠,石榴,青梧桐及诸名药奇卉”[见注4]。又有“元靖殿,周以轩廊,即宫内别供养经像之处”[见注4]。“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秘阁之书’,东屋藏甲乙(经、子),西屋藏丙丁(史、集)。又聚魏以来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绩台,藏古画”[5]。以图书美术相提并论,特为营建,如后世图书馆美术馆之观念,实自炀帝始也。
炀帝“西苑周二百里,其内造十六院,屈曲绕龙鳞渠。..每院门并临龙鳞渠,渠面阔二十步,上跨飞桥。过桥百步,即种杨柳修竹,四面郁茂、名花美草,隐映轩陛。其中有逍遥亭,八面合成,结构之丽,冠绝今古。..苑内造山为海,周十余里,水深数丈,其中有方丈、蓬莱、瀛洲诸山,相去各三百步。山高出水百余尺,上有宫观..风亭月观,皆以机成,或起或灭,若有神变”。又有甘泉宫,“一名芳润宫,周十余里。宫北通西苑。其内多山阜,崇峰曲涧,秀丽标奇”。亭观桥殿甚多;“游赏之美,于斯为最”[见注4]。
唐因隋旧,即大兴城为长安城(第18 图)。皇城宫城一仍前置;城北禁苑,即隋之大兴苑也。禁苑东南之大明宫,太宗所置,为唐初建置之最宏伟者。
回复
sunjy1
2005年08月01日 18:04:16
3楼
宫城亦称西内,东西四里,南北二里余,隋故宫也。南面正门曰承天门。其北入嘉德太极二门,而至正殿太极殿,即隋之大兴殿也。太宗于太极门殿两侧,东隅置鼓楼,西隅置钟楼,盖于正殿前庭角楼而置钟鼓者也。殿外左延明门之东有宏文馆,武德四年置,聚天下书籍,盖为隋观文殿之后身。其传统至清北京故宫之文渊阁,其与太和殿之关系,仍大致相同也。太极殿后两仪殿为日常听政视事之所。太宗命阎立本图画功臣二十四人像,传名后世之凌烟阁,则在宫城之西北部焉。宫城内更有山水池,景福台,球场,亭子等等,盖为游玩而置。乾化门内之佛光寺,则为供养经像之处[见注2]。
大明宫在禁苑之东南部,其西南角与宫城之东北角相接。宫正南丹凤门内含元殿,即龙首山之东趾也。“殿左右有砌道盘上。谓之龙尾道。殿陛上高于平地四十余尺,南去丹凤门四百步”[6]。“元正冬至于此听朝也。夹殿两阁,左曰翔鸾阁,右曰栖凤阁,与殿飞廊相接”[7]。在含元殿南北中线上,更北为宣政门及宣政殿,紫宸门及紫宸殿,蓬莱殿等,最北即宫墙北面之玄武门也。宫内西北部有麟德殿,三面,形制特殊,南有阁,东西皆有楼,各有障日阁,玄宗与诸王近内臣宴会多在此殿。宫中又有太液池,有山林之胜焉。
玄宗开元初,以藩邸为兴庆宫,其地实皇城东南,外郭一坊之地;并于附近坊里,赐第诸王。宫中西南部有勤政务本之楼,花萼相辉之楼,帝时时登临。其正殿曰兴庆殿,玄宗听政亦在是焉[8]。
唐亦以洛阳为东京。太宗贞观初,治洛阳宫[9]。窦琎“为将作大匠,于宫中凿池起山,崇饰雕丽,太宗怒,遽令毁之”[10]。高宗“敕司农少卿田仁佐因东都旧殿余址修乾元殿,高一百二十尺,东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11]。然东都营建之功,实以武后为盛。武后“毁乾元殿,于其地作明堂。以僧怀义为使,凡役数万人。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以木为瓦,夹纻漆之,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栭、栌、橕■,借以为本。下施铁渠,为辟雍之像,号曰万象神宫。又命怀义作夹纻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起天堂五级以贮之,至三级则俯视明堂矣”[12]。天册万岁元年,天堂火延及明堂,比明皆尽,于是命更造明堂天堂,号曰通天宫。
武三思又率四方酋长,请铸铜铁为天枢,立于端门之外,铭纪功德。天枢之制若柱,“其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径各五尺。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索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罗造模”[见注12]。又铸九鼎,其一高一丈八尺,其余高一丈四尺。置于通天宫。又铸“十二神,皆高一丈,各置其方”。至玄宗开元元年,诏毁天枢,取其铜铁,充军国杂用。末年,诏将作大匠康■毁则天明堂,“拆上层,于旧制九十五尺,又去柱心木,平坐上置八角楼,楼上有八龙腾身捧火珠,又小于旧制五尺,覆以真瓦,依旧为乾元殿”[13]。
唐代诸帝所造离宫颇多,高祖造仁智宫于宜君县,造太和宫于终南山[14]。太宗以隋仁寿宫为九成宫,将作少匠姜确所作[15],帝所常幸。命阎立德建襄成宫于汝州西山,宫成烦燠不可居,帝废之以赐百姓[16]。于骊山置温泉宫,亦阎立德所作也[见注9]。玄宗改温泉宫“为华清宫,骊山上下,益置汤井为池,台殿环列山谷,..即于汤所置百司及公卿邸第焉”[见注2]。宫之寝殿曰飞霜殿。御汤九龙殿在其南,亦名莲花汤,制作宏丽。汤中陈白玉石鱼龙凫雁及石莲花,石梁横亘汤上,莲花才出水面,雕镌巧妙,殆非人功。更置长汤数十间屋,环回甃以文石。此盖宫之中心建筑也。此外尚有重明阁。倚栏可北瞰县境。阁下有方池,中植莲荷,池中凿井,每盛夏泉极甘冷;朝元阁为开元皇帝降圣之处,其南老君殿,有玉石老君像,制作精绝,长生殿则史剧史诗中最浪漫之所也。安史乱后,天子罕复游幸,唐末遂皆圮废,至五代石晋遂改为道观焉[见注2]。
唐代私宅制度本有规制。“王公之居不施重拱藻井。三品堂五间九架,门三间五架;五品堂五间七架,门三间两架;六品七品堂三间五架,庶人四架,而门皆一间两架。常参宫施悬鱼,对凤,瓦兽,通栿,乳梁”[17],然恐徒具公文,未必严格施行也,当时显要贵幸营建私宅之风甚盛。天宝中,杨氏姊妹及国忠等均恩倾一时,大治宅第。安禄山宅“堂皇三重,皆像宫中小殿。房廊■■;绮疏诘屈,无不穷极精妙”[见注2]。元载则于“城中开南北二甲第,又于近郊起亭榭,帷帐什器,皆如宿设。城南别墅凡数十所”[见注2]。马璘营宅于皇城南长兴坊,“重价募天下巧工营缮,屋宇宏丽,冠于当时”[见注2]。中宗女长宁公主西京第,则“左俯大道,右属都城,作三重楼以凭观。筑山浚池”[见注2]。安乐公主则与之“竞起第舍,以侈丽相高,拟于宫掖,而精巧过之。..作定昆池,延袤数里,累石象华山,引水象天津”[18]。至若忠臣廉吏,如魏征“所居室屋卑陋。太宗欲为营构,征谦让不受
回复
sunjy1
2005年08月01日 18:04:25
4楼
佛道教建筑至隋唐而极盛。隋文帝大崇释氏,敕建舍利塔于天下诸州,盖均木塔也[21]。大兴城中,寺观林立,多者一坊数寺。其“寺殿崇广,为京城之最”者,莫如大兴善寺。寺尽一坊之地,其大殿“曰大兴佛殿,制度与太庙同”[见注2],殿内壁画至妙,相传刘焉所画[22]。“天王阁其形高大,为天下之最”。京城西南隅之大庄严寺,隋文帝所立,“宇文恺奏请于此寺建木浮图,崇三百三十尺,周回一百二十步,大业七年成”。天下伽蓝之盛,莫与于此寺。其西“大总持寺,炀帝为文帝立,制度与庄严寺正同”[见注2]。
唐长安城中,佛寺道观大都创建于隋,传记所载,其创建于唐代者,反不若隋之多。唐代创建,功德最盛,而传统至今者,以大慈恩寺为最著。寺为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 年),高宗为太子时,为母文德皇后立,故以“慈恩”为名。寺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会昌毁佛时所诏留,得幸免于难。寺西院浮图,“永徽三年(公元652 年),沙门玄奘所立,初唯五层,崇一百九十尺。砖表土心,仿西域窣堵坡制度,以置西域经像”。塔上层以石为室,南面有太宗及高宗圣教序碑。兴工之日,师“唯恐三藏梵本,零落忽诸,二圣天文,寂寥无纪,所以敬崇此塔,拟安梵本,又树丰碑,镌斯序记”。师亲负箕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成此正业[见注2]。其后塔心内卉木钻出,渐以颓毁,长安中(公元701—704 年)“更拆改造,依东夏刹表旧式,特崇于前”[见注2],现存塔即此次所建。唐岑参登慈恩寺浮图诗:“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与现状相符。但章八元则谓其“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则较现塔多三层。《西安府志》谓十层塔兵余存七层,未知是否事实耳。
唐代佛寺道观,功德所注,多在壁画塑像。两京寺观,几无不饰以壁画,吴道子,尹琳,杨廷光,韩干之流,均以壁画名于当代,而杨惠之、窦弘果之辈,则以塑像名著也[见注22]。安史乱后,至唐末五代,兵燹频仍,会昌显德两次灭法,建筑绘塑遂遭大厄,加之以木构之难永固,吴杨遗作至今遂荡然无存。
佛塔建筑,其初虽多木构,至唐以后,砖石之用渐多,故今遗物亦较夥。各省各县总计或在百数十之数。长安慈恩寺塔,荐福寺塔等皆现存唐塔中之著名者也。
魏齐以来,凿崖造像建寺之风,至隋唐尤盛。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乃至四川各地,隋唐窟寺均甚多,其中最著名,工程最大者,则莫如洛阳,龙门武后所建之奉先寺。敦煌千佛洞唐代造窟数目亦甚多。长城工程在隋唐两代,均极受注意,屡发丁夫数万至百余万筑之,此期所筑,其着重点乃在自榆林以东部分。其所用材料,盖乃为土筑也。
[1] 《隋书·文帝本纪》。
[2] 《长安志》。
[3] 《隋书·炀帝本纪》。
[4] 《大业杂纪》。
[5] 《隋书·经籍志》。
[6] 《两京记》。
[7] 《唐六典》。
[8] 《让皇帝传》。
[9] 《旧唐书·太宗本纪》。
[10] 《旧唐书·窦琎传》。
[11] 《旧唐书·高宗本纪》。
[12] 《旧唐书·武后本纪》。
[13] 《旧唐书·玄宗本纪》。
[14] 《旧唐书·高祖本纪》。
[15] 《旧唐书·地理志及姜确传》。
[16] 《旧唐书·阎立德传》。
[17] 《新唐书·车服志》。
[18] 《资治通鉴·二○九》。
[19] 《长安志》引《封演见闻录》。
[20] 白香山《庐山草堂记》。
[21] 《仁寿舍利塔铭》。
[22] 《历代名画记》。
回复
sunjy1
2005年08月01日 18:05:05
5楼
第二节 隋·唐实物
石 窟 隋代石窟之最富于建筑趣味者为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1](第17图)。窟寺虽创始于北齐,隋、唐两代添凿颇多。其中开皇四年(公元584年)石窟,为天龙山诸窟中最大者(第19图)。内室方约略四点三米。其前为双柱廊。其全部布局仍与邻近之北齐石窟相似。其柱作圆形柱础风化不可辨。柱头上施大斗及替木。其阑额不施于柱之顶端,而在略低之处,为后世所不见。阑额之上施人字形补间铺作,其斗亦安替木以承檐榑。自廊通内室之门,为圆券顶,券面作尖拱形。券脚承以圆柱,柱脚托以蹲兽,盖魏齐以来,常见之制也校注[5]。
龙门石窟以唐代所凿占大多数,然其建筑部分已不自崖石凿出,而采取较简易之木构,构于窟前。其较小之洞窟,仅作简单之窟室,窟外亦无木构殿屋。其中最大者,为奉先寺像龛[2]。龛镌卢舍那佛趺坐像,高八十五尺,并尊者,菩萨,金刚,神王等。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武后助脂粉钱二万贯凿造,至上元三年十二月三十日(公元676年)功毕。至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于大像南置大奉先寺[3]。今崖上龛壁,尚有安梁卯孔及屋顶斜槽痕迹。可以推知其木构在正面为大殿七间,两侧为配殿三间,其屋顶皆倚崖作一面坡者。至于此木构之前面作何形,则无可考矣。龙门其它窟壁亦偶有浮雕殿屋等形者,然较之魏齐石窟,则其建筑资料上之价值逊之远甚校注[6]。
此外各地唐代摩崖石刻中,尚有浮雕楼阁殿宇形者,亦为研究唐代建筑之间接资料,当于下文另论之(第36图)。
佛光寺大殿[见注1]校注[7] 唐代木构之得保存至今,而年代确实可考者,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一处而已校注[8]。寺于唐代为五台大刹之一,见于敦煌壁画五台山图,榜曰“大佛光之寺”。其位置在南台之外为后世朝山者所罕至,烟火冷落,寺极贫寒,因而得幸免重建之厄。
回复
sunjy1
2005年08月01日 18:05:46
6楼
寺史无可考,在今大殿之左侧有塔一座,以形制论为北魏遗物,借以推想,寺之创建当在魏朝。此外仅知唐宪宗元和中(公元806—820之间),寺僧法兴曾建“三层七间弥勒大阁,高九十五尺,尊像七十二位,圣贤八大龙王,罄从严饰”[4]。今寺中并无此阁,而在山坡之上者乃单层大殿七间。殿建于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为国内现存最古之木构物。盖弥勒大阁功毕仅三十余年,即遭会昌灭法之厄,今存大殿乃宣宗复兴佛法后所建。揆之寺中地势,今殿所在或即阁之原址。殿之建立人为“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为阉官“故右军中尉王”(守澄)建造,其名均见于殿内梁下及殿前大中十一年经幢。
殿平面广七间,深四间(第20图)。其柱之分配为内外两周。外檐柱上施双杪双下昂斗拱(第21图)。第二杪后尾即为内外柱间之明乳栿,为月梁形,其双层昂尾压于草乳栿之下。内柱之上施四杪斗拱,以承内槽之四椽明栿,栿亦为月梁(第22图)。补间铺作,每间一朵,至为简单。各明栿之上施方格平暗。平暗之上另施草栿以承屋顶。平梁之上,以叉手相抵作人字形,以承屋脊,而不用后世通用之侏儒柱。此法见于敦煌壁画中。而实物则仅此一例而已。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佛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
除佛光寺大殿而外,尚有河北正定县开元寺钟楼为可能之唐代木构。
开元寺钟楼[5] 已大经后世修改。其外貌已全非原形。外檐下层似为金元样式,上层则清代所修,内部四柱则极壮大,其上斗拱雄伟,月梁短而大,以形制论,大有唐代遗构之可能。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乃唐僧鉴真东渡所建,其建造年代适当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亦可借以一窥唐风影响所及。
国内现存唐代建筑实物,以砖石塔为最多,兹选各形式不同者数例,按其年代序列分述如下:
玄奘塔[见注1] 西安兴教寺玄奘法师塔,在县南约五十里,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建,盖师圆寂后之五年也。塔五级平面方形。第一层塔身平素,檐部由层砖叠涩而成,檐下以砖砌成普拍枋及简单之把头绞项作(一斗三升)斗拱,每面四朵。上四层每层高广及宽度均递减,但形式则相同。每层均于表面砌作三间四柱,柱上施阑额普拍枋,柱头施一斗三升斗拱,无补间铺作,其上叠涩出檐。塔顶砖刹,各层檐,及第一层塔身皆于民国二十年顷修葺。国内砖塔之砌作木构形者,当以此为最古(第23图)。
香积寺塔[见注1] 在西安西南五十里,今唯一塔存在。塔建于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与玄奘塔同属一型。平面正方,高十三层,今仅存十一层半。第一层平素无饰,叠涩出檐。以上各层,表面均以砖砌出扁柱及阑额,为四柱三间,柱头施一大斗,补间亦用一大斗,其上叠涩出檐。每层四面当心间均辟圆券门,次间壁面砌立颊及假直棂窗。塔顶现已毁。塔内室方形,各层楼板已毁,自下层可仰视直至顶部。
慈恩寺大雁塔[见注1] 在今西安城南八里,唐时则长安城中之进昌坊也。今寺中唯一之唐代建筑,厥唯大雁塔(第24、25图)。现存塔为武后长安中(公元701—704年)所重建,宋明清民国以来,历次重修。平面正方形。第一层方约二十五米余,塔七级,高约六十米,立于方约四十五米余、高约四米余之台基之上。塔身壁面以砖砌为瘦长之扁柱及阑额;下四层分作七间,上三层五间,柱上施大斗一个,无补间铺作。每层正中辟圆券门。此塔与玄奘塔及香积寺塔同属一型,盖所谓“东夏刹表旧式”,即模仿木构形状者也。塔内室亦方形,初层方约六点八米。各层以木构成楼板,升降亦以木扶梯,盖六朝隋唐塔内结构之常法也。塔第一层西面门楣石所刻佛殿图,为研究唐代木建筑之重要资料。当另论之(第26图)。
荐福寺小雁塔[见注1] 在今西安城南三里,唐时亦在长安城中者也,寺创建于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而塔则景龙中(公元707—709年),宫人率饯所立,寺中现存之唯一唐代建筑也。塔平面正方形,初层广约十一米余(第27图),塔十五级,立于广台之上(第28图)。今顶上二三层檐毁坏已甚,仅余十三级,每层叠涩出檐。塔身表面无任何雕饰,唯各层檐下之斜角牙砖两层及南北两面圆券门破其平素。各层塔身,高广均递减,愈上愈促,故塔全部轮廓呈现秀丽畅快之卷杀,与前举三例迥异其趣,塔前面门廊乃清代修葺时所加建,塔内室方约四点一米,其内部各层楼板原亦以木构成,今全毁,不可登临校注[9]。
嵩山法王寺塔[6] 相传寺创始于汉明帝朝,与白马寺同时建立,确否无由证实。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曾建舍利塔。今寺内殿宇,皆明清以后所建。寺北十五层砖塔,平面正方形。内辟方室,直通顶部,塔高四十米余,下部塔身高瘦,其上叠涩出檐十五重,全部轮廓卷杀如小雁塔,秀丽玲珑。塔无年代铭刻,就形制论,当与小雁塔约略同时。
云居寺石塔[7] 河北房山县云居寺有南北二塔,均为辽代遗物,北塔台基四隅各立小石塔一,均盛唐物也。四塔形制
回复
sunjy1
2005年08月01日 18:06:06
7楼
赵县安济桥[10] 隋唐以来桥梁之年代确实可考者极少。河北赵县安济桥,不唯确知为隋(公元581—618年)匠李春所造,且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桥在城南五里洨水上,仅一石券,横跨三十八米之大距离,桥两端撞券部分各砌两小券,作成空撞券。此法在欧洲初见于法国南部Ceret——十四世纪之桥上,其在近代工程,则至一九一二年始应用之。李春此桥则较欧洲此式之桥尚早八百年。亦我国现存最古之桥也(第32—34图)。
间接资料唐代绘画雕刻中所见关于建筑之资料,颇多足供参考。
一、敦煌壁画 敦煌窟壁之画及密室中发现画卷中,多净土变相,以殿宇楼阁为背景,可作为唐代之理想建筑图,其各部细节,亦描画逼真。总计壁画中所绘建筑类型,有殿堂,楼阁,门楼,角楼,廊亭,围墙,城郭,塔寺等。而此诸建筑物间之联系,其平面布置,亦可借窥大略(第35图)。
二、大雁塔门楣石画刻 塔初层西门券内半圆形楣石刻释迦说法图,画佛殿五间,立于阶基之上,翼以回廊。其阶基踏步作东西阶;斗拱为双杪,补间铺作用人字形斗拱,檐缘瓦吻,描画均极忠实。为研究唐代建筑极重要文献(第26图)。
三、石窟浮雕 龙门唐代石窟之雕凿者,对于建筑似毫不注意,故诸窟龛鲜有建筑意识之表现。然在四川多处摩崖,则有雕西方阿弥陀净土变相,以楼阁殿宇为背景者,如夹江县千佛崖,大足县北崖佛湾,乐山县龙泓寺千佛崖皆其例也。其中尤以龙泓寺为富于建筑趣味[11],其龛内所刻建筑,中央为殿堂二层,具平坐,上覆四注顶。右左翼以三层建筑,其第二层中央作龟头屋,以山面向外。再次两侧壁,则为下石上木,如日本所谓多宝塔之建筑物。此五层建筑之上层,则联以阁道,覆以廊屋,其斗拱额柱各部细节均逼真实物,为当时建筑之忠实模型(第36图)。
此种间接资料,为介乎文献与实物间之可贵资料,对于部分细节,价值尤高,在特征分析节内,当再详论之。
[1] 著者测绘。
[2] 刘敦桢、梁思成等测绘。
[3] 龙门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记。
[4] 《宋高僧传》二十七。
[5]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二期,著者《正定调查纪略》。
[6]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四期,见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
[7] Siren O.,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Art:Architecture.
[8]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二期,刘敦桢《云南之塔幢》。
[9] 《长安志》。
[10] 《赵县大石桥》,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一期。
[11] 刘敦桢《西南建筑图录》,未刊稿。
校注[5] 此窟廊现查明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公元560年)。
校注[6] 据《卢舍那像龛记》说“于大像南置大奉先寺”,解放后,已在龙门西山南平地上发现寺遗址。而像龛上所留卯孔为后代所凿,故多破原像背光之处。
校注[7] 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二期。
校注[8] 解放后发现五台山东冶镇李家庄南禅寺大殿,建于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早于此殿75年。
校注[9] 此塔于1966年重修,塔内楼板已补配。
回复
sunjy1
2005年08月01日 18:06:49
8楼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1]
一 建筑型类
隋、唐建筑实物之现存者,就型类言,有木构殿堂、佛塔、桥、石窟寺等物。其中石窟寺本身少建筑学上价值。此外尚有钟楼之一部分,亦因不全,不得作一型类之代表物。但在间接资料中,则可得型类八九种,以资佐证。在史籍中亦可得一部分之资料也。
城市设计 隋、唐之长安与洛阳,均为城市设计上之大作。当时雄伟之规,今虽已不存,但尚有文献可征(第18 图)。隋文帝之营大兴城(长安),最大之贡献有三点:其一,将宫殿,官署,民居三者区域分别,以免杂乱而利公私;又置东西两市,以为交易中心。其二,将全城以横直街分为棋盘形,使市容整齐划一。其三,将四面街所界划之地作为坊,而其对坊之基本观念,不若近代之block,以其四面之街为主,乃以一坊作为一小城,四面辟门,故言某人居处,不曰在何街,而曰在何坊也。街道不唯平直,且规定百步、六十步、四十七步等标准宽度焉。顾炎武言:“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见注1]。唐代建置之气魄,可以见矣。
平面布置 唐代屋宇,无论其为宫殿,寺观或住宅,其平面布置,均大致相同,故长安城中佛寺道观等,由私人“舍宅”建立者,不可胜数。今唐代建筑之存在者,仅少数殿宇浮图,无全部院庭存在者,故其平面布置,仅得自敦煌壁画考之。
唐代平面布置之基本观念为四周围墙,中立殿堂。围墙或作为回廊,每面正中或适当位置辟门,四角建角楼,院中殿堂数目,或一或二三均可。佛寺正殿以前亦有以塔与楼分立左右者,如敦煌第一一七窟五台山图中,“南台之寺”,其实例则有日本奈良之法隆寺。在较华丽之建置中,正殿左右亦有出复道或回廊,折而向前,成凵字形,而两翼尽头处更立楼或殿者,如大明宫含元殿“夹殿两阁,左曰翔鸾阁,右曰栖凤阁,与殿飞廊相接”,及敦煌净土变相图及乐山龙泓寺摩崖所见。
殿堂 唐代殿堂,承汉魏六朝以来传统,已形成中国建筑最主要类型之一。其阶基,殿身,屋顶三部至今日仍为中国建筑之首身足。其结构以木柱构架,至今一仍其制。殿堂本身内部,少分为各种不同功用屋室之划分,一殿只作一用。即有划分,亦只依柱间间隔,无依功用,有组织,如后世所谓平面布置也。
楼阁 二层以上之建筑,见于唐画者甚多。通常楼阁,下层出檐,上层立于平坐之上,上为檐瓦屋顶,又有下层以多数立柱构成平坐,而不出檐者,或下部以砖石为高台,台上施平坐斗拱以立上层楼阁柱者。然此类实物今无一存焉。
佛塔 现存唐代佛塔类型计有下列三种:
(一)模仿木构之砖塔 如玄奘塔,香积寺塔,大雁塔,净藏塔之类。各层塔身表面以砖砌成柱额斗拱乃至门窗之状,模仿当时木塔样式,其檐部则均叠涩出檐,又纯属砖构方法。层数自一层至十三乃至十五层不等。
(二)单层多檐塔 如小雁塔、法王寺塔,云居寺石塔之类。下层塔身比例瘦高,其上密檐五层至十五层。檐部或叠涩,或刻作椽瓦状。
(三)单层墓塔 如慧崇塔,同光塔之类。塔身大多方形,内辟小室,塔身之上叠涩出檐,或单檐或重檐,即济南神通寺东魏四门塔型是也。如净藏塔亦可属于此类,但塔身为木构样式。
现存唐代佛塔特征之最可注意者两点:
(一)除天宝间之净藏禅师塔外,唐代佛塔平面一律均为正方形;如有内室亦正方形。
(二)各层楼板扶梯一律木构,故塔身结构,实为一上下贯通之方形砖筒。除少数实心塔及仅供佛像不能入内之小石塔外,自北魏嵩岳寺塔以至晚唐诸塔,莫不如是。凡有此两特征之佛塔,其为唐构殆可无疑矣。
除上举实物所见诸类型外,见于敦煌画之佛塔,尚有下列四种:
(一)木塔 与云冈石窟浮雕及塔柱所见者相同,盖即“上累金盘,下为重楼”之原始型华化佛塔也。
(二)多层石塔 为将多数“四门塔”垒叠而成者。每层塔身均辟为圆券门,叠涩出檐、上施山花蕉叶。现存实物无此式,然在结构上则极合理也。
(三)下木上石塔 下层为木构,斗拱出瓦檐。其上设平坐,以承上层石窣堵坡。其结构违反材料力学原则,恐实际上不多见也。
(四)窣堵坡 塔肚部分或为圆球形或作钟形。现存唐代实物无此式。
城郭 敦煌壁画中所画城郭颇多,似均砖甃。城多方形,在两面或四面正中为城门楼,四隅则有角楼,均以平坐,立于城上。城门口作梯形“券”,为明以后所不见。城上女墙,或有或无,似无定制。
桥梁 唐代桥梁,至今尚无确可考者。敦煌壁画中所见颇多,均木造,微拱起,旁施勾栏,与日本现代木桥极相似。至于隋安济桥,以一单券越如许长跨,加之以空撞券之结构,至为特殊,且属孤例,不可作通常桥型论也。
二 细节分析
阶基及踏道 唐代阶基实物现存者甚少,大雁塔、小雁塔及佛光寺大殿虽均有阶基,然均经后代重修,是否原状甚属可疑。墓塔中有立于须弥座上者
回复
sunjy1
2005年08月01日 18:06:57
9楼
斗拱 唐代斗拱已臻成熟极盛。以现存实物及间接材料,可得下列六种:
(一)一斗 为斗拱之最简单者。柱头上施大斗一枚以承檐椽,如用补间铺作,亦用大斗一枚。大雁塔、香积寺塔之斗拱均属此类。北齐石柱上小殿,为此式之最古实物。
(二)把头绞项作(清式称一斗三升) 玄奘塔及净藏塔均用一斗三升。玄奘塔大斗口出耍头,与泥道拱相交。其转角铺作则侧面泥道拱在正面出为耍头;其转角问题之解决甚为圆满。柱头枋至角亦相交为耍头。净藏塔柱头之转角铺作,则其泥道拱随八角平面曲折,颇背结构原理。其大斗口内出耍头,斜杀如批竹昂形状。大雁塔门楣石所画大殿两侧回廊斗拱则与玄奘塔斗拱完全相同。
(三)双杪单拱 大雁塔门楣石所画大殿,柱头铺作出双杪,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跳头施令拱以承?檐椽。其柱中心则泥道拱上施素枋,枋上又施令拱。拱上又施素枋。其转角铺作,则角上出角华拱两跳,正面华拱及角华拱跳头施鸳鸯交手拱,与侧面之鸳鸯交手拱相交。此虽间接资料,但描画准确,其结构可一目了然也。
(四)人字形及心柱补间铺作 净藏塔前面圆券门之上以矮短心柱为补间铺作,其余各面则用人字形补间铺作。大雁塔门楣石所画佛殿则于阑额与下层素枋之间安人字形铺作,其人字两股低偏,而端翘起。上下两层素枋之间则用心柱及斗。现存唐宋实物,无如此者,但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则用上下两层心柱及斗,与此画所见,除下层以心柱代人字形铺作外,在原则上属同一做法。
(五)双杪双下昂 何晏《景福殿赋》有“飞昂鸟踊”之句,是至迟至三国已有昂矣。佛光寺大殿柱头铺作出双杪双下昂,为昂之最古实例。其第一第三两跳偷心。第二跳华拱跳头施重拱,第四跳跳头昂上令拱与耍头相交,以承替木及?檐?。其后尾则第二跳华拱伸引为乳?,昂尾压于草?之下。其下昂嘴斜杀为批竹昂,敦煌壁画,所见多如此,而在宋代则渐少见,盖唐代通常样式也。转角铺作于角华拱及角昂之上,更出由昂一层,其上安宝瓶以承角梁,为由昂之最古实例。
(六)四杪偷心 佛光寺大殿内柱出华拱四跳以承内槽四椽?,全部偷心,不施横拱,其后尾与外檐铺作相同。
木构斗拱以佛光寺大殿为最古实例。此时形制已标准化,与辽宋实物相同之点颇多,当于下章比较讨论之。
构架 在构架方面特可注意之特征有下列七点:
(一)阑额与由额间之矮柱 大雁塔石楣石所画佛殿,于柱头间施阑额及由额,二者之间施矮柱,将一间分为三小间,为后世所不见之做法。
(二)普拍枋之施用 玄奘塔下三层均以普拍枋承斗拱。最下层未砌柱形,普拍枋安于墙头上。第二第三两层砌柱头间阑额,其上施普拍枋以承斗拱。最上两层则无普拍枋,斗拱直接安于柱头上。可知普拍枋之用,于唐初已极普遍,且其施用相当自由也。
(三)内外柱同高 佛光寺内柱与外柱完全同高,内部屋顶举折,均由梁架构成。不若后代将内柱加高。然佛光寺为一孤例,加高做法想亦为唐代所有也。
(四)举折 佛光寺大殿屋顶举高仅及前后?檐枋间距离之五分之一强,其坡度较后世屋顶缓和甚多。其下折亦甚微,当于下章与宋式比较论之。
(五)明?与草?之分别 佛光寺大殿斗拱上所承之梁皆为月梁,其中部微拱起如弓,亦如新月,故名。后世亦沿用此式,至今尚通行于江南。其在此殿中,月梁仅承平暗之重,谓之明?。平暗之上,另有梁架,不加卷杀修饰,以承屋盖之重,谓之草?。辽宋实物亦有明?以上,另施草?者,明清以后,则梁均为荷重之材,无论有无平暗,均无明?草?之别矣。
(六)月梁 《西都赋》有“抗应龙之虹粱”,谓其梁曲如虹,故知月梁之用,其源甚古。佛光寺大殿明?均用月梁,其梁首之上及两肩均卷杀,梁下中■,为月梁最古实例。其形制与宋营造法式所规定大致相同。
(七)大叉手 佛光寺大殿平梁之上不立侏儒柱以承脊?,而以两叉手相抵,如人字形斗拱。宋辽实物皆有侏儒柱而辅以叉手,明清以后则仅有侏儒柱而无叉手。敦煌壁画中有绘未完之屋架者,亦仅有叉手而无侏儒柱,其演变之程序,至为清晰。
藻井 佛光寺大殿平暗用小方格,日本同时期实物及河北蓟县独乐寺辽观音阁平暗亦同此式。敦煌唐窟多作?顶,其四面斜坡画作方格,中部多正形,抹角逐层叠上,至三层五层不等。
角梁及檐椽 佛光寺大殿角梁两重,其大角梁安于转角铺作之上,由昂上并以八角形瘦高宝瓶承托角粱、角梁头卷杀作一大瓣,子角梁甚短,恐已非原状。大雁塔楣石所画大殿角梁不全。其下无宝瓶等物,亦不知有无子角梁也。
佛光寺大殿檐部只出方椽一层,椽头卷杀,但无飞椽。想原有檐部已经后世改造,故飞椽付之缺如。至角有翼角椽,如后世通用之法,大雁塔楣石所画,则用椽两层,下层圆椽,上层方飞椽,有显著之卷杀。椽与角梁相接处不见有生头木之使用。
砖石塔多用叠涩檐。其断面线多■入少许,实为一种装饰性之横线道。石塔亦有雕作椽瓦状者,河北涞水县唐先天石塔及江宁栖霞寺五代石塔
回复
xmzcd
2005年08月04日 10:41:22
10楼
很是认真的看了(7),
继续很是认真的去看(8)。。。。
回复
songhaiou416
2014年10月19日 00:20:32
11楼
真的很不错!!!真的很不错!!!真的很不错!!!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