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控制我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刻不容缓 1. 中国已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 中国是燃煤大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 75%。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费不断增长,1980 年煤炭消耗量是 6 亿吨,到 1995 年已达 12.8 亿吨,15 年增加了 1 倍还多。随着燃煤量的增加,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也不断增长,“八五”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约 100 万吨,1995 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 2370 万吨。
1. 中国已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
中国是燃煤大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 75%。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费不断增长,1980 年煤炭消耗量是 6 亿吨,到 1995 年已达 12.8 亿吨,15 年增加了 1 倍还多。随着燃煤量的增加,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也不断增长,“八五”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约 100 万吨,1995 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 2370 万吨。
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使城市的空气污染不断加重。根据国家环保局对全国 2177 个环境监测站 13 年监测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大气二氧化硫超标的城市不断增加,目前已有 62.3% 的城市环境空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平均浓度超过三级标准。环境空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二级标准是保障人群在环境中长期暴露不受危害的基本要求,日平均浓度三级标准是人群在环境中短期暴露不受急性健康损害的最低要求。可见我国城市二氧化多不怪硫污染程度之严重。
由于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致使我国出现大面积的酸雨,并不断发展。在 80 年代,中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西南地区,酸雨区面积约为 170 万平方公里。到 90 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区面积扩大了 100 多万平方公里。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在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均降水p H 值低于 4.0,酸雨频率高达 90% 以上,已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华北的京津、东北的丹东、图们等地区也频频出现酸性降水,年均降水 PH 值低于 5.6 的区域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 30% 左右。可见,我国酸雨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目前仍呈逐年加重的趋势。
研究表明,我国酸性降水中硫酸根与硝酸根的当量之比大约为 10:1,因此,中国的酸雨是硫酸型的,主要是由人为排放二氧化硫造成的。要治理中国的酸雨污染,就要控制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其次,局部地区的酸雨与当地的条件有直接的关系。如重庆、贵阳等地区燃煤含硫量非常高,可达 5% 以上,造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硫排放;气象和地形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使当地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硫主要在本地区沉降;而南方酸雨地区多为酸性土壤,大气中的悬浮物缺乏碱性中和物质,使得降水易被酸化,土壤对酸沉降的承受能力也很低。
2. 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酸雨污染造成我国粮食、蔬菜和水果减产,以至整块农田绝收,广西受害地区农作物减产幅度达到 5 ~ 10%;森林受到危害,材积量锐减,甚至成片的林木死亡,重庆市自 80 年代以来,受酸雨影响,林区 85% 的马尾松受不同程度伤害,死亡率达 35%;我国粮食人均产量低,森林履盖率小,酸雨造成的危害无疑又是雪上加霜。酸雨还使金属和建筑材料被腐蚀,土壤和水体被酸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污染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重庆市污染严重地区肺癌死亡率逐年上升,长沙市个别街区的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根据有关的研究结果,1995 年我国由于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造成农作物、森林和人体健康等方面的经济损失约为 1100 多亿元,已接近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 2%,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结构近期不会发生变化,预计到 2000 年、2010 年和 2020 年煤炭产量将分别达到 14.5 亿吨、18 亿吨和 21 亿吨。如不加以控制,2000 年、2010 年和 2020 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将分别达到 2730 万吨、3300 万吨和 3900 万吨。到那时,酸雨污染的区域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二氧化硫污染的城市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污染程度将进一步加重,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更加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因此,对二氧化硫排放的控制工作必须下大决心,尽早开始。
二、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
针对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不断加剧,1990 年 12 月,国务院环委会第 19 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控制酸雨发展的意见》,提出在酸雨监测、酸雨科研攻关、二氧化硫控制工程和征收二氧化硫排污费四个方面开展工作的建议;1992 年经国务院批准在贵州、广东两省和柳州、南宁、桂林、杭州、青岛、重庆、长沙、宜昌和宜宾等 9 市进行征收工业燃煤二氧化硫排污费试点工作,在我国的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也逐步制定了二氧化硫排放限值。采取这些措施,对推动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遏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发展,1995 年 8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专门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划定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两控区。在 1996 年全国人大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寒问题的决定》中,都明确提出要重点治理两控区的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划定两控区体现了从实际出发,抓重点的指导思想,即依据中国国情,集中力量控制重点污染区域,抓住污染最严重的两控区污染控制工作,就是抓住了中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的重点。
国家环保局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自 1995 年底开始进行两控区划分方案的起草工作。
三、两控区划定方案体现了立足国情、抓住重点、有效控制污染恶化的方针
两控区划定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提出的要求,努力实现跨世纪的环境保护目标及总量控制规划。
考虑到我国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环境保护要求,划分方案提出了两控区分阶段的控制目标:到 2000 年,要达到《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的要求,基本遏制住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不断恶化的趋势,具体要求是排放二氧化硫的工业污染源都要达标排放;两控区内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 1995 年水平;两控区内的重点城市环境空气二氧化硫浓度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酸雨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缓解。到 2010 年,两控区内二氧化硫排放量在 2000 年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两控区内所有城市环境空气二氧化硫浓度都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酸雨控制区内降水 PH 值小于等于 4.5 的重酸雨区面积明显减少。由于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的技术难度较大、资金投入较高,削减排放量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近期的控制目标较低,只是缓解污染恶化的趋势;到 2000 年以后,我国的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控制技术逐步成熟,为大幅度削减二氧化硫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提出的中长期控制目标又进了一步,就是到 2010 年要使酸雨和二氧化碳污染状况有所好转。
应当说,两控区控制目标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的要求,还是较低的。
两控区划分方案充分考虑国情,体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重点控制区域的要求。两控区划定范围约占国土面积 11.4%,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的近 60%,是全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最严重、二氧化硫排放最多的地区。如果控制住两控区的二氧化硫排放,就可基本控制住全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不断恶化的趋势。
四、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对策
世界上主要的酸雨地区都对二氧化硫排放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措施。
为了防治欧洲的酸雨危害,1979 年由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签署了《长距离跨国界大气污染公约》(LRTAR),成员国有包括西欧、中欧的大多数国家以及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 32 个国家。
1985 年又在该公约上附加了一个协议,规定其中的 21 个国家到 1993 年将各国的硫排放量在 1980 年水平上再削减 30%。
美国 1970 年的清洁空气法对控制二氧化硫排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使其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由 1970 年的 3000 多万吨降到 1990 年的 2000 多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也下降了 10%。为了进一步控制北美的酸雨,美国 1990 年清洁空气法修正案规定从 1995 年起,在 1990 年基础上再削减 1000 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到 2010 年排放量降低到 1980 年水平的 40%。
欧美各国为控制酸雨而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是在污染源排放达标和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基础上进行的。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由于对二氧化硫排放的控制工作还未正式起步,污染源排放不达标的现象普遍存在,半数以上的城市环境空气二氧化硫浓度超标,与此同时,存在大范围严重的酸雨污染问题。因此,在借鉴各国污染控制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应着重采取以下措施。
1. 把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我国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 3 个方面:一是能源结构问题,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煤炭消费中有相当数量的高硫煤,而且大多是直接燃用原煤,燃烧方式落后,清洁能源比例很小,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消费同样数量能源情况下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硫;二是我们过去赖以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多是依靠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初加工产业,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低,造成能源和原材料浪费严重,单位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发达国家要高的多;三是在过去相当长时期,不少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略了环境因素,造成工业布局不合理、城市基础建设不配套、工业污染治理欠帐太多,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统一规划,统一政策,各级政府领导、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污染企业主动治理。这就要求两控区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订相应的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以及分阶段的二氧化硫总量控制计划,井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组织实施,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落实每一个治理项目及其投资,筛选和开发合适的技术,使二氧化硫控制工作落到实处。这是搞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工作的关键。
在两省九市酸雨综合防治试点工作中,柳州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柳州市大气污染防治长远规划》和《柳州市酸雨综合防治方案》,并把控制目标纳入《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规划》,作为重大任务去实施。为实现上述目标,柳州市政府制订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安排了包括工艺改造、企业搬迁、燃气工程、烟气脱硫、调整燃料品种等一系列二氧化硫综合治理项目,从国内外各种渠道积极筹集资金,使项目投资得以落实。从 1991 年到 1996 年,全市投资 2700 多万元,完成 80 多项二氧化硫治理项目,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 3.43 万吨,特别是 1996 年,柳州市通过实施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强化了治理措施,超额完成了削减计划,当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达 1.1 万多吨,使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开始好转。可见,只有政府出面统筹规划、落实项目和资金,确定技术路线,才能使二氧化硫的治理落到实处。
2. 从源头抓起,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约有 90% 来自煤炭消费。近期内,受到治理技术和经济能力的限制,我国还不能在全部燃煤设施上进行烟气脱硫。因此,控制两控区二氧化硫排放必须从源头抓起,首先要限制高硫煤的生产和使用。即使是在经济发展的美国,也采取了限制生产和使用高硫煤的措施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1995 年全国含硫量大于 3% 的煤炭产量为 9500 多万吨,占煤炭总产量的 7%,但其对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贡献却占 1/4。其中 65% 的产量在两控区中,是造成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重要原因,对这部分高硫煤,除去定点供应安装烟气脱硫设施的火电厂等特殊情况外,应采取逐步关停的措施。若按关停后以 1% 含硫量的低硫煤替代计算,至少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 200 多万吨。如果用这些高硫煤发电,然后脱硫,需要建 2500 万千瓦机组的脱硫设施,不算运行费用,仅设备投资就需 250 亿元。因此,在近期内限制高硫煤的生产是两控区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实现 2000 年控制目标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
煤炭洗选也是降低燃煤含硫量的有效措施。今后要大力推行煤炭的洗选,对于含硫份较大的煤矿要求配套建设煤炭洗选设施。为了保证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地区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的需求,计划和交通运输部门应优先安排低硫煤、洗精煤向高硫煤地区的调运;两控区内城市要规定燃料供应部门的和燃烧设施燃用的煤炭和其他燃料的含硫量限值;还要限制进口含硫量高的煤炭和其他燃料。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燃气、燃油、水电等清洁能源,是解决二氧化硫污染的有效途径。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逐步减少民用燃煤量。
中国一次能源的 75% 来自燃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根本的改变。
因此,节约能源本身就可以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我国节能潜力很大,现在的能源利用率只有 30% 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率已达 40% 以上。如果我们的能源利用率能提高到目前的世界先进水平,既可节约 1/3 的能源,又可不再额外花钱就削减 1/4 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因此,我们要贯彻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3. 抓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治理工作
我国煤炭消费分为工业用煤和生活用煤两个部分。工业用煤是最主要的方面,占到煤炭消费总量的 90%,生活用煤呈逐年减少趋势。工业用煤主要集中在电力、建材、钢铁和化工行业。
1995 年底,我国火电装机容量为 1.6 亿千瓦,其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 35%;到 2000 年火电装机容量将达 2.2 亿千瓦,其二氧化硫产生量为全国的一半左左;预计到 2010 年火电装机容量可达 3.7 亿千瓦,其二氧化硫产生量将占全国的 60% 以上。因此,今后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尤其是两控区内中长期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重点应放在火电厂。
在进行火电厂污染控制时,首先应考虑电厂的布局问题。李鹏总理在《中国的能源政策》一文中指出:“火电带来环境污染,又需大量运输煤炭,今后不宜在大中城市发展,应该多建设坑口电站”。
我们应认真贯彻李鹏总理的指示精神,限制在大中城市建火电厂,首先在两控区大中城市市区内,要禁止新建燃煤火电厂,这不仅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我国能源发展的要求。
由于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关系到两控区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尽快制订两控区及全国电力行业 2000 年和 2010 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落实治理项目,保证资金投入。
化工、冶金和建材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也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应着眼于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推行清洁生产。即选择低污染的原材料、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降低生产能耗,加强生产各个环节的环境管理,并进行必要的尾端治理等。《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对钢铁、有色、化工和建材等行业都提出二氧化砖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增产不增污。
要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的限期淘汰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艺与设备的制度,我国已颁布第一批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淘汰工艺与设备名录,已建项目要按期淘汰名录中规定的工艺和设备,禁止在新、改、扩建和技改项目中使用淘汰的工艺和设备。去年以来,全国关停了 6 万多家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15 小”企业,各地要继续加强监督管理,防止死灰复燃。
对两控区内超标排放二氧化硫的工业锅炉、窑炉等污染源要严格实施限期治理,经限期治理仍不达标的应坚决予以关停。
4、抓紧研究开发适合国情的二氧化硫治理技术和设备
成熟的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和设备是实现两控区控制目标的关键因素。为取得适合国情的脱硫技术,国家从“七五”、“八五”到“九五”安排了相应的攻关课题,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治理技术,并开始建设示范工程。“八五”以来,开始从国外引进治理技术,在重庆、青岛、太原、潍坊、南宁、成都、南京、德州、杭州等地建设了一批电厂和工业锅炉脱硫试验、示范项目。
为了实现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目标,要加快国产脱硫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并加快有关示范工程的建设。与此同时,加快对国外成熟的先进治理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工作,尽快实现国产化。有关部门要将有关脱硫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列入规划和年度计划,在项目和资金的安排上,向两控区倾斜。并加强脱硫设备的生产制造工作,积极推动脱硫环保产业的发展。
5、加强环境管理、强化环保执法
要加强对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控制工作,必须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强化环保执法。对于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我国现行法律中已有了专门规定,问题是如何执好法、用好法,使法律充分挥作用。搞好环保执法,完善环境监督管理,一方面要求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支持、鼓励保护部门严格执法,监督手段有效;另一方面也要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积极配合,把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真正落到实处。
运用经济手段是促进二氧化硫污染治理的一个重要措施。自 1992 年国务院决定在两省九市开展征收工业燃煤二氧化硫排污费试点工作以来,试点地区已全面开展了征收工作,筹集了部分治理资金,也促进了排放二氧化硫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
国务院已发布的国函〔1996〕24 号文件要求在两控区征收二氧化硫排污费。
各地要认真执行国务院的文件,抓紧做好二氧化硫排污收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使用于重点排污单位治理二氧化硫的资金比例不少于 90%,进一步促进两控区的污染防治工作。但目前排放每公斤二氧化硫征收 0.2 元排污费的收费标准还是大大低于治理成本的,造成一些排污单位宁可交排污费也不愿治理。今后要考虑逐步实行二氧化硫排污总量收费与浓度超标排放收费相结合。总量收费体现了排污单位对环境资源的补偿,而超标收费则是对违法排放处罚,超标收费的标准要高于脱硫成本,以达到鼓励治理、惩罚污染的作用,真正成为保护环境的经济杠杆。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两控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的动态,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国家环保局将建立二氧化硫和酸雨的监测网络,对两控区内重点二氧化硫排放源要求安装在线式连续监测计量装置,随时进行监测。
我国的经济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能源消费也在逐年增长,从 1995 年到 2010 年煤炭消费量将增加 5 亿吨以上,二氧化硫产生量也不可避免地要大幅度增长,因此,要实现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目标,从现在起到 2010 年是一个关键时期。目前在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620 美元的情况下,要实现大幅度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有效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任务相当艰巨,需要较大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但不花钱治理污染,损失更大。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我们要全面贯彻十五大精神,通过各级政府和排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奋斗,努力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逐步改善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使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生存空间的质量也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