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人类新的生存模式
yjw2002
yjw2002 Lv.12
2006年03月27日 13:30:00
只看楼主

生态城市:人类新的生存模式《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旨在阐明生态城市的概念,为人们提供将其现有城镇转化为生态城市的方法,并将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的转变作为一个特例推荐给大家。关于伯克利市的章节部分,通过在规划、建筑、政策及市民行为方面变化的实例,阐述了生态城市的理念。 对其他城市而言,这一部分可以而且应当针对他们各自的情况进行改写:因为,虽然原理是相同的,但每座城市的特有环境却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城镇向生态城市的转变方式也是不同的。

生态城市:人类新的生存模式
《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旨在阐明生态城市的概念,为人们提供将其现有城镇转化为生态城市的方法,并将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的转变作为一个特例推荐给大家。关于伯克利市的章节部分,通过在规划、建筑、政策及市民行为方面变化的实例,阐述了生态城市的理念。

对其他城市而言,这一部分可以而且应当针对他们各自的情况进行改写:因为,虽然原理是相同的,但每座城市的特有环境却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城镇向生态城市的转变方式也是不同的。

作者关注于那些城市基本和重大的变化,力图使我们的思维更开阔,眼光更长远,而不是如通常的著作那样具体地阐述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本书推崇城市向有活力的、健康的、富有挑战性和创造力的目标前进。但抵达这一目标不可能是轻轻松松、一帆风顺的。无论是个人肌体的健康成长还是才智的提高成熟,都离不开一定程度的紧张压力和艰苦锻炼,这同样适用于城市的发展。

对城市而言,这种压力和磨炼必须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我们必须进行人与自然、城市与地球关系的深入思考:我们不能再简单和天真地接受“技术万能”的观念,不能在建造活动及生活方式选择上不考虑基本的价值准则、不考虑对长远和未来的影响。在如何建设我们的城市的决断中,我们面临着选择,这一选择对未来地球及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的健康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的城市中居住的人口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城市人口所选择的建设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影响范围将是非常广泛的。

建立在我们目前这种生存方式基础上的所谓发达的、不断发展中的世界实际上正处于一个危机关头,我们正在以每小时灭绝一个物种甚至更多的速度摧毁我们地球上的生物体系,我们正以一种毁灭性的速度榨干星球上的资源。以矿物燃料为例,自然地质积累100万年的矿物燃料只相当于我们目前全球一年的开采量。

在这样的形势下,人类今后的各项具体行动需要在有长远目标和全面展望的背景下通盘考虑。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对那些初看上去有些古怪的想法、对那些来自于不同阶层的观点、对那些不一定符合眼前利益的理念抱有宽容和开放的心态。生态城市谋求人类和自然充满健康和活力的发展,这是生态城市理念的全部内涵,并且已经足够了———因为它足以成为其他一切的导引。

本书是美国“生态城市建设者”组织的负责人,国际著名的建筑、景观、城市设计专家和生态活动家,第一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发起人理查德•瑞杰斯特的代表作。是一本最早对“生态城市”的原理和应用作出系统阐述、在学术界受到一致推崇的重要论著之一。
广州日报 [2006年3月27日]
sofast
2006年04月04日 23:43:26
2楼
科技源于自然,但也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可似乎提及生态、节能,并不是我们作为个体的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所能够左右的,所能做的,是我们站在自己的位置做我们可以做到的事情~~
回复
xiphosun
2006年04月05日 16:01:27
3楼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山水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生态城市可以理解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活动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一种理想模式,强调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等因素,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自然、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

要真想达到这个目标,中国至少要减少10亿人口,才有可能性!
回复
shuaifengqi1975
2006年04月15日 21:57:13
4楼
期待与关注中,在中国这条路还要走很长.............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