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楼
太湖梅梁湾水源地示范区水质改善初探
史龙新1,张运林2,秦伯强2.
(1.无锡市太湖湖泊治理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无锡215100;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
摘 要:基于改善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的思路,在太湖梅梁湾水源地实施了旨在恢复水生植物的环境改善和生态修复工程。通过2003年8月开展的本底调查及2003年9月~2004年11月的水质监测资料,对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质改善示范区水质的时空变化趋势和质量状况进行了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前示范区内各点位的透明度、总氮、氨氮、总磷、叶绿素a等指标均超标,水质为Ⅳ-V类,表现为富营养化水平;各项工程措施实施后水质有了明显改善,溶解氧明显升高,全年较2003年8月份升高34%,夏季较2003年8月也升高了17%,10个点透明度平均由0.29m提高到0.35m,增加了21%,强化净化区较外围区提高0.05m。但是,上述水质改善仅是生态工程物理效应的结果,由于水生植物尚未恢复,因此,有些指标的改善并不明显,如叶绿素等。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在水生植物得到恢复后,其水质改善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关键词:太湖;示范区;水质;透明度
湖泊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受物理、化学、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干扰,难度很大。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但由于对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机制认识不足,鲜有成功的案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州的Apopka湖历经40余年的治理工作,其生态修复效果仍不够理想。我国在无锡太湖马山、五里湖、南京玄武湖、莫愁湖、贵州红枫湖也进行过一些湖泊生态修复和富营养化治理的实践,但由于这些工作往往缺乏连续性,短期内水质得到改善,长期效果并不理想。
《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为科技部重大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的第一子课题。课题目标为“在太湖梅梁湾牵龙口水厂与充山水厂附近实施综合生态工程。综合消浪、控藻、去除微量有机污染物、改造底质、提高透明度、恢复水生植被、修复湖滨湿地以及构建长效管理等一系列技术,创建并优化水源区生态系统结构,消除示范区藻类水华,降解微量有机物,确保水源区原水的供水质量及安全,形成太湖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改善的成套技术。通过不同技术模块的组装,可以广泛应用于其它湖泊水源地水质净化工程”。2003年8月课题正式启动,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示范区内各项示范工程(消浪工程、围隔工程、水生植被恢复工程、滨岸带生态系统构建工程、滤食性鱼类控藻工程等)在完成研究报告、设计论证后,相继通过招投标进入实施阶段。截止到2004年底,各项示范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在这个项目中,强调了环境改善的重要性,并把环境改善作为生态修复实施的首要条件。上述一系列工程,实际上都是环境改善的基础工作。2003年8月无锡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在项目实施前对示范区水质进行了本底调查,之后从2003年9月起进行每月一次水质监测。目的是对上述环境改善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监控。本研究主要基于2003年9月~2004年9月部分水质监测资料,对示范区水质的时空分布趋势和质量状况进行研究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这种新的思路及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本项目示范区位于太湖北部的梅梁湾,是无锡市的主要水源地(图1)。该湾湖面开阔,南面与太湖相通,面积125km2。太湖863项目“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就在位于梅梁湾的东北角牵龙口水厂和冲山水厂附近实施以水质净化为目的的生态工程。示范区位于北纬31.456o以北和31.519o以南,东经120.186o以东和120.231o以西的非封闭水域(图1)。按外边第二道围隔所围面积计,示范区面积约为7km2。该区域绝大部分水域水深超过2.5m,仅离岸20~50m内水深不足2.5m。整个示范区由内外两道围隔组成。里边的围隔(即第三道围隔)所围区域为强化净化区,面积约为2km2。在里圈围隔与外圈围隔(即第二道围隔)之间的水域为生态净化区,面积约为5km2。二道围隔均有进水口,外道围隔的进水口位于围隔南端,而里圈围隔的进水口位于围隔北端(见图1)。其设计目的,一是增加水体进入示范区后的流程长度,从而延长在示范区的停留时间,使得各种生物净化方案能够发挥效益;其次,由于梅梁湾南端水质优于北端,因此该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所获得的湖水水质较好,减轻示范区水质净化的压力。原计划设置由水泥桩和渔网组成的第一道围隔,第一道围隔所辖面积为20km2,但由于涉及渔民的搬迁安置等问题而最终没有实施,但其名称仍然保留使用。第三道围隔的外侧,建有水泥桩组成的消浪工程。整个示范区内共布设10个采样点,编号分别为T1M1、T1M2、T1M3、T1M4、T1M5、T1M6、T1M7、T1M8、T1M9、T1M10(图1)。T1M1、T1M2、T1M3位于第三道围隔内的强化净化区内,T1M4
T1M5、T1M6、T1M7、T1M8分别位于第三道和第二道围隔间的沉水植物区、漂浮植物区、蚌类控藻区、鱼类控藻区、粘土控藻区内,T1M9、T1M10则位于第二道围隔外。实际上,由于第一道围隔没建,TIM9和TIM10 直接暴露在梅湾水域中,因此T1M9和T1M10代表了梅梁湾的水质。
水质监测的项目有水温、pH 值、电导率、溶解氧、透明度、悬浮物、总氮、氨态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挥发酚、石油类、叶绿素a及藻类总密度。各项目测定分别参考国家标准和《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监测的时间为2003年9月~
2004年9月。
2 结果与讨论
2.1 示范区水质本底及其评价
表1为2003年8月对示范区10个采样点背景调查得到的各参数值,与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1997~2001年6~9月在梅梁湾统计资料对比,各参数均较接近,仅总磷、叶绿素a、透明度偏低,而氨态氮偏高。其中透明度、悬浮物与1993~2001年夏季在该区域的统计结果也极为接近。按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水质评价,参照国内部分湖泊富营养化评
价标准,示范区内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氨氮、总磷,其中总氮在整个示范区10个站点均为劣V类,示范区营养状态为富营养化水平。
2.2 示范区水质改善状况
表3为示范区内10个站点2003~2004年春、夏、秋、冬四季以及全年平均部分水质参数值,以下分别加以阐述。
示范区10个站点周年调查pH 值的变化范围为6.41~9.60,年平均值为7.90,各站点以及春、夏、秋、冬四季pH 值变化很小,其中冬、春两季略大于夏、秋两季。电导率的变化范围为46.7~85.5
ms/m,年均值为59.73ms/m,其随季节变化与pH值相似,冬、春两季大于夏、秋两季,空间上整个示范区没有明显差异。溶解氧的变化范围为4.1~15.5mg/L,年均值为9.50mg/L,其随季节变化与pH值、电导率相似,冬、春两季大于夏、秋两季,区域上整个示范区没有明显差异。但相比2003年8月背景调查结果,整个示范区内溶解氧明显升高,较8月份升高34%。以2003~2004年夏季值与2003年8月背景值相比,溶解氧升高17%。在全年监测中,
透明度最低值为0.1m,最高值为0.8m,全年平均值为0.35m,比2003年8月本底调查的透明度增加0.06m,透明度的高值出现在冬季,低值出现在夏季,主要是由于夏季浮游植物生长茂盛,随着藻类的大量生长湖水透明度降低。从图3透明度与叶绿素a的关系来看,浮游植物对透明度有明显影响,因为在示范区内外面的消浪工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浪对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使得水体中无机悬浮物浓度有所降低,而浮游植物对光的衰减则有所增加。从透明度的空间分布来看,位于第三道围栏强化净化区内T1M1、T1M2、T1M3的透明度年均值分别为0.38、0.37、0.37m,均高于外围各点,与最低T1M5、T1M9相差0.05m。根据张运林等在太湖的大量监测显示真光层深度与透明度存在如下关系:Zeu =2.46SD+0.11①,其中Zeu为PAR 真光层深度,SD 为透明度。因而强化净化区内透明度增加0.05m,其对应的真光层深度则增加了0.12m,这将有利于底层沉水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整个示范区内监测到悬浮物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1~219mg/L,其中219mg/L为2004年8月份T1M7点蓝藻水华大量富集所为,明显高于第二高值74mg/L,可以认为是异常值,因而统计平均时将其去掉,全年悬浮物浓度34.04mg/L,略低于2003年8月本底调查值,全年冬、秋两季低于春、夏两季。强化净化区的悬浮物浓度最低,3站点的均值为27.78mg/L,其次是位于第二道、第三道围栏间的各类控藻区,5站点均值为36.32mg/L,其余2站点的均值为37.37mg/L。对悬浮物浓度与透明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呈显著相关性,其中用指数函数拟合相关性最好(图2)。
根据2004年无锡市自来水厂的监测数据,尽管2004年水位低,气温高,蓝藻水华比往年严重,但实际上2004年6~8月的水质较2003年明显好转,根据其提供的监测数据,氨氮指数平均值2003年6、7、8月份分别为1.44、1.01、1.04mg/L,而2004年6、7、8月份分别为0.42、0.44、0.30mg/L;亚硝酸盐指数平均值2003年6、7、8月份分别为0.571、0.459、0.304mg/L,而2004年6、7、8月份分别为0.195、0.080、0.007mg/L。说明示范区的各项工程已经开始发挥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水质参数有改善迹象,但叶绿素浓度即蓝藻浓度并没有显著改善,表现为2003年本底值与2004年的监测数据不相上下,甚至有的月份较2003年的本底值还高。说明2004年是蓝藻水华较为严重的一年,同时也说明,随着生态工程的实施,虽然部分水质化学指标在改善,但水生植物尚未恢复,使得目前示范区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是工程的物理效应,诸如消除风浪后,水体中的悬浮物浓度下降,透明度得到提高(如果没有蓝藻水华的影响,其效果会更明显),而其生态效应尚未发挥出来,这需要水生植物在环境改善前提下,得到恢复后发挥作用。
3 结语
在示范区内一年的监测资料表明,随着各项工程的实施,2004年示范区水体水质较2003年有明显改善,其中溶解氧、透明度均有明显升高,而悬浮物则有不同程度下降,而且自工程区外向强化净化区水质呈逐级变好的趋势,强化净化区水体透明度较外围高0.05m左右,对应的PAR真光层深度则增加了0.12m。但是,叶绿素浓度仍然很高,一方面是由于2004年的蓝藻浓度较高,同时,由于目前水生植物恢复尚未达到,因此上述水质改善基本上是以工程的物理效应为主。在水生植物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其生态效应将会更加明显,示范区的水质可望得到明显的改善,而这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