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八庙是指环绕在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丘陵起伏的地段上的一组规模宏伟的皇家寺庙群。在这里可以瞻仰西藏布达拉宫的气势、浏览日喀则扎会伦布寺的雄奇、领略 山西五台山殊像寺的风采、欣睹新疆伊犁固尔扎庙的身影,还可以看到世界最大的木制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汉、蒙、藏文化交融的典范。
外八庙是指环绕在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丘陵起伏的地段上的一组规模宏伟的皇家寺庙群。在这里可以瞻仰西藏布达拉宫的气势、浏览日喀则扎会伦布寺的雄奇、领略 山西五台山殊像寺的风采、欣睹新疆伊犁固尔扎庙的身影,还可以看到世界最大的木制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汉、蒙、藏文化交融的典范。
2楼
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是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庙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时使用的登录名称。其中的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占地564万平方米。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是指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即清朝皇帝的夏宫。避暑山庄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建造,至1708年已初具规模,后又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费时87年,才算基本完工,并在宫外修建了“外八庙”。清朝前期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避暑山庄就成了北京以外第二个政治中心。而其周围寺庙又是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处理民族关系的地方,对安抚和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构成了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风格迥异,山庄内朴素淡雅,周围寺庙金碧辉煌。
回复
3楼
在河北省承 德市清代离宫避暑山庄的东面和北面,武烈河两岸和狮子沟北沿的山丘地带,共有11座寺院。因分属8座寺庙管辖,所以通称“外八庙”。这些建筑群陆续建于清 代康熙和乾隆年间,是清代喇嘛教的中心之一。承德外八庙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反映出清代前期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成就。
按时间排列,首先营建的是溥仁寺和溥善寺(已毁)。这两座寺院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是蒙古诸部王公为庆祝康熙皇帝六十寿辰请旨建造的。普宁寺建 于乾隆二十年(1755),是为纪念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族首领噶尔丹煽动的武装叛乱而建造的。普宁寺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为一般汉族寺庙形式,后部是以 大乘阁为中心的一组建筑群。大乘阁内供奉千手千眼观音立像,高20多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雕像。乾隆二十五年,在普宁寺旁增建普佑寺。乾隆二十九年建安 远庙,俗称伊犁庙,是为新疆达什达瓦部二千余众迁居热河后提供参拜之所而建。此庙有三层墙廊围绕,中为普渡殿,有三重檐,黑色琉璃瓦顶。乾隆三十一年建普 乐寺以纪念土尔扈特、左右哈萨克、布鲁特等族归顺清朝。寺后部是一座“坛城”,下为两层石台,台上建立重檐攒尖圆殿,称旭光阁,阁内安放一座立体坛城模 型。乾隆三十二年建普陀宗乘之庙,作为庆祝乾隆皇帝六十寿辰时蒙古和土尔扈特王公进贡朝贺之所,俗称“小布达拉宫”,西藏达赖喇嘛到热河觐见时多居此处。 普陀宗乘之庙仿藏式建筑修造,依山就势,自由布置了众多的红白台和塔门,最后为高25米的大红台。乾隆三十七年建广安寺(已毁)。乾隆三十九年建殊像寺, 寺的布局仿照五台山殊像寺。同年又仿浙江海宁安国寺的形制建罗汉堂(已毁)。最后于乾隆四十五年建须弥福寿之庙,是为西藏班禅喇嘛到热河祝贺乾隆七十寿 辰,特建此庙作为班禅行宫。庙中有大红台建于中部山上,北部建有一座汉族建筑式样的八角琉璃万寿塔。
外八庙中有些寺庙是出于政治原因,仿照西藏、新疆兄弟民族著名寺院形制建造的。例如普宁寺仿西藏扎囊桑鸢寺,安远庙仿新疆伊犁固尔扎庙,普陀宗乘之庙仿拉 萨布达拉宫,须弥福寿之庙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等。这些寺庙的建筑形制不仅应用了琉璃瓦顶、方亭、牌楼、彩画等汉族建筑传统手法,同时也应用了红白高台、群 楼、梯形窗、喇嘛塔、镏金铜瓦等藏族、蒙古族的建筑手法,建筑形式别具一格。
多数寺院建筑依山建造,在布局上运用了一些特殊手法。例如将轴线对称式和自由式布局结合在一起,巧妙利用地形来解决平面高差问题,叠置人工假山来增加空间 趣味等。在平面比例关系上多次运用相似比例图形和矩形的构图,以获得和谐感。特别是普宁寺的后半部布局是一组包括大乘阁、喇嘛塔、小型殿台等19座建筑的 群体,组成以建筑物来体现的佛教“坛城”,运用象征手法表达出佛经上的天国世界。这种布局在中国建筑史上是少见的。
外八庙中的主殿有好几座采用多层楼阁建筑的,如普宁寺大乘阁,安远庙普渡殿、须弥福寿之庙的妙高庄严殿、普乐寺旭光阁等,都是体形庞大的中空式建筑,最高 的大乘阁高达39.16米。这些实例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运用合理的构架形式和木材帮拼方法建造高层木结构房屋的技术水平,在中国建筑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
1982年,外八庙作为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回复
4楼
来历史文化名城承德旅游的中外游客,除了参观避暑山庄之外,往往要到外八庙去看一看。普陀宗乘之庙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它始建于公元1767年至1771年,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米。该庙由40多座殿宇、僧房组成,依山就势,布局灵活,雄伟壮观。从远处眺望,普陀宗乘之庙酷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因此,它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日前,笔者陪同一台湾客商参观了普陀宗乘之庙。我们进了山门以后,过碑亭便来到了五塔门。这是典型的藏式建筑,高10余米的3个拱门,门上建有5座喇嘛塔,形式各异,分别代表喇嘛教的5个教派。门前有一对石像,高2米余,是喇嘛教中大乘派的标志。
过五塔门北上,是琉璃牌楼,鲜艳华丽,光彩夺目。牌楼上有龙和莲花浮雕,生动逼真,精细美观。
从琉璃牌楼拾级而上,到寺院最北头便是该庙的主体建筑大红台了。大红台前,散布着30余座白台,错落有致,自然而严谨。白台形式各异,有的台上建有殿宇,有的建有僧房,有的建有舍利塔,充分体现了藏式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大红台全高43米,有凌空之势,气势雄伟,庄重巍峨。大红台的顶部中央,建有“万法归一”殿。大殿为平面方形,重檐攒尖顶,上覆鎏金鱼鳞铜瓦,殿内供佛像,藻井精致辉煌。大红台东北角有“权衡三界”亭,西北角是“慈航普渡”亭,此二亭也都上覆鎏金铜瓦。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与“万法归一”殿交相辉映。
据导游小姐介绍,清朝政府修建普陀宗乘之庙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和历史背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是乾隆皇帝六十寿辰,第二年又是皇太后八十大寿。考虑到寿庆时蒙古、青海、西藏及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王公首领都要来承德祝寿祈福,而来者又大都信奉喇嘛教,为了体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清朝政府关心和体恤各少数民族,便仿照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修起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普陀宗乘之庙。此庙落成时,从伏尔加河流域率众返回祖国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来到承德朝见乾隆皇帝。在该庙主殿万法归一殿内,乾隆帝接待了渥巴锡一行,并举行盛大的法会以示庆贺。为了纪念土尔扈特部落回归祖国,乾隆帝亲笔书写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刻巨石立碑于庙门。如今这两方石碑已成为当年我国各民族团结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见证。
该庙当年殿内陈设的金、银、铜、玉、石、木、泥、布帛等各类佛像5178尊,佛龛、佛塔、七珍、八宝、五供、铃、杵、净水瓶、珊瑚树等各类供法器、陈设品9939件。新中国成立前,普陀宗乘之庙遭到军阀、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肆意破坏,文物被盗,金瓦丢失,殿宇坍塌,到处是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败落景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普陀宗乘之庙的修复和保护。1987年国家拨出1080万元专款,用6年时间进行了全面修复,有近千件珍贵文物又回到了这里,其中两座高19米,内供2160尊无量寿佛的紫檀木大塔和长10米、宽3米的巨幅刺绣无量寿挂画复制如初,堪称世界罕见的艺术珍品。
回复
5楼
几天前到承德旅游也去了另外一个很有名的景点是"普陀宗乘之庙",它的外型非常像西藏的布达拉宫,因此也就很有名.北方人不用去西藏也就像亲自到过西藏旅游一番似的!~~`~它的外型只不过比西藏的布达拉宫小一些,因此它的另外的一个名称叫"小布达拉宫".这是我站在避暑山庄的山顶所拍摄的小布达拉宫的全景,很是壮观啊!~~` 下面是"普陀宗乘之庙"的简介啊``````它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北部,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宫,依山就势,逐层升高,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乾隆60大寿之年,次年是皇太后钮钻录氏80寿辰。西藏、青海、新疆、蒙古等地各族王公首领都要求赴承德祝寿。乾隆异常重视这两次盛大集会,特令内务府仿前藏政教领袖达赖驻地拉萨布达拉宫在承德修建此庙。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开工,原计三年竣工,因施工后期失火,延至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竣工,占地21.6公顷。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意译,故此庙亦称布达拉,因规模比西藏布达拉小,俗称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总体布局与西藏布达拉宫相似,无明显中轴线,气势赶不上西藏布达拉,但其占地之广、体量之大却为内地寺庙所仅有。全寺平面布局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位于山坡,由白台、山门、碑亭等建筑组成;后部位于山巅,布置大红台和房堡。按特征分,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由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组成;第二部分是白台群,由若干大小白台组成;第三部分为大红台。白台群成“×”形,上拱大红台,下围山门、碑亭、五塔和牌坊,这种建筑布局为外八庙也是中国寺庙建筑所独有。 真是像极了西藏的布达拉宫啊``````当时,边疆各少数民族大都尊崇藏传佛教。拉萨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一个中心。而藏传佛教宣称布达拉宫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观民音菩萨的道场据说有三处:一在印度,一在西藏,一在南海(浙江普陀山)。乾隆帝认为,观音发祥于印度,然后先到西藏为本土,所以在承建观音道场便“仿西藏,非仿南海”。普陀宗乘之庙是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藏族建筑特点建造的,它是汉藏建筑世术交融的典范。
普陀宗乘之庙布局分三个部分:前部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中部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后部是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周围其他建筑,大小共60余处,被包围在雉堞衔连、依着山势起伏而环寺一周的高大围墙之内。
游览了普陀宗乘之庙,可以说是象征性地瞻仰了西藏的布达拉宫.~~`家住在北方的朋友不用出远门就能欣赏到西藏的布达拉宫了,真是不须此行啊!~~~有机会大家一定要亲自去感受一番啊!
回复
6楼
周末我跟朋友游览了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北部的普陀宗乘之庙,它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宫,依山就势,逐层升高,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乾隆三十六年,为乾隆帝六十寿辰和皇太后八十寿辰之年,边疆各少数民族的首领都要集承德,举行盛大的庆寿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国民族大团结的局面。为了敬重各族信仰,团结各族人民,乾隆帝御旨建造这座大型寺院。
当时,边疆各少数民族大都尊崇藏传佛教。拉萨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一个中心。而藏传佛教宣称布达拉宫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观民音菩萨的道场据说有三处:一在印度,一在西藏,一在南海(浙江普陀山)。乾隆帝认为,观音发祥于印度,然后先到西藏为本土,所以在承建观音道场便“仿西藏,非仿南海”。普陀宗乘之庙是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藏族建筑特点建造的,它是汉藏建筑世术交融的典范。
进入寺院我们发现普陀宗乘之庙布局分三个部分:前部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中部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后部是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周围其他建筑,大小共60余处,被包围在雉堞衔连、依着山势起伏而环寺一周的高大围墙之内。
漫步五孔石桥,进入藏式山门,便是黄琉璃瓦覆顶的碑亭。亭内竖着三座石,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分载《普陀宗乘之庙碑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三文。碑亭后是五塔门。五塔门满壁白色,上有三层藏式盲窗,下为三座拱门,门顶上有五座喇嘛塔,门前有一对大石象,象征着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无边。
顺着石甬路沿坡而上,穿过拱门;循阶直登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全高43米,底座高18米,平面上1万平方米,在这宽大的基座上建起高25米紫红钯的大台,故称大红台。墙上有6层盲窗,大红台正中是6座琉璃佛龛,龛内雕一大万寿佛和许多小万寿佛。大红台中央称“万法归一”殿,为重檐攒尖顶方形大殿,上覆鎏金鱼鳞瓦、脊兽、铎铃。共用黄14000余两,殿内供有多尊铜刻佛像。
游览了普陀宗乘之庙,可以说是象征性地瞻仰了西藏的布达拉宫。
回复
7楼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乾隆60大寿之年,次年是皇太后钮祜禄氏80寿辰。西藏、青海、新疆、蒙古等地各族王公首领都要求赴承德祝寿。乾隆异常重视这两次盛大集会,特令内务府仿前藏政教领袖达赖驻地拉萨布达拉宫在承德修建此庙。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开工,原计三年竣工,因施工后期失火,延至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竣工,占地21.6公顷。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意译,故此庙亦称布达拉,因规模比西藏布达拉小,俗称小布达拉宫。
普陀宗乘之庙总体布局与西藏布达拉宫相似,无明显中轴线,气势赶不上西藏布达拉,但其占地之广、体量之大却为内地寺庙所仅有。全寺平面布局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位于山坡,由白台、山门、碑亭等建筑组成;后部位于山巅,布置大红台和房堡。按特征分,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由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组成;第二部分是白台群,由若干大小白台组成;第三部分为大红台。白台群成“×”形,上拱大红台,下围山门、碑亭、五塔和牌坊,这种建筑布局为外八庙也是中国寺庙建筑所独有。
第一部分 山门
山门南向,由藏式城台及汉式庑殿组成。城台为砖石结构,前开三孔拱门,拱门上列一横排盲窗,上砌雉碟。城台上起庑殿,前后设廊,廊内置槛窗,两侧封实壁,面阔五楹,进深二间,单檐琉璃瓦顶,边沿施绿琉璃瓦,中供护法神,从左至右依次为四面护法神,章古鲁蓬护法神,大黑天玛哈戛拉护法神。山门前置石狮一对,再南为五孔石桥,山门两侧设腰门,有围墙相连。
山门北为碑亭,平面方形三开间,重檐黄琉璃歇山顶,砖拱结构,封实壁,四面开拱门,下承须弥台基。亭内立石碑三座:中为《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建庙背景及经过;东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过程及清政府抚恤该部的情况。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汉文为乾隆亲笔。碑亭以北为五塔门,三拱门白台形制,实壁盲窗,上砌女儿墙,白台上立五塔,从东往西分别为黑、白、黄、绿、红五色,每色代表一个体教教派。清代尊黄教为国教,故黄色居中。五塔门前置石象一对,为大乘派象征。五塔门北为琉璃牌坊,三间四柱七楼形制,中楼前额“普门应现”,意观音显现普度众生之门。后额“莲界庄严”,意为观音道场。
第二部分 白台群
大红台南、第一部分两侧散置30余座大小白台,成“×”形不规则布置。白台分殿台、楼台、敞台、实台,形状不一,体量不等,功能各异。层高一至四层,二、三层者居多,大都白灰抹面,青砖镶边红色盲窗,琉璃砌顶,上檐挑出淌水长瓦。白台为藏式平顶碉房形制,建筑用汉族砖混结构法式。有的两座白台组合成一处院落作僧房;有的台上建汉式殿堂,作佛堂、钟楼使用;有的台顶置舍利塔;有的白台砌成实心,只起障景增景及点缀作用。白台群总体效果表现了西藏布达拉宫前山脚下梵字的特征。南部宫墙两头分置角楼,实墙白台砌盲窗,顶部起雉堞。宫墙两侧白台中间辟门,上起庑殿,对称配置,供僧人进出使用。
琉璃牌坊北为罡子殿,四面砌藏式雕房高墙,墙面设三层盲窗,东、南为一层僧房,西砌蹬道,北面僧房顶起庑殿,单檐绿琉璃瓦顶,面宽五楹,进深两间,内供吉祥天母、四面护法神、大梵天。罡子殿东为东殿,亦称东罡子殿,平面成“乙”形,两层。此殿原为僧房,现供五尊密宗无上瑜伽密乐空双运双身修法像欢喜佛。东侧从北至南依次是金刚佛母、大威德金刚、密聚金刚、胜乐王金刚、恶度金刚。密宗欢喜佛造像一般都是多头,表多智,最顶部为本像,余为变像;多臂多足,表大力多能;脚踩妖怪,表能降妖镇魔。
罡子殿西北一套院为西殿,亦称西罡于殿,是经堂,平面成“厂”形,正南辟门,北房两层,硬山灰瓦顶。内供主尊吉祥天母,原在权衡三界殿供奉,文革后移此殿展出。吉祥天母为镏金铜质造像,高116公分,身骑骡子,前后有两个兽头人身的小型造像,底盘为大海。全组造像用红铜1196斤,黄金57两,用工6425个。据《吉祥天母经》记载,吉祥天母为观音变像,是达赖喇嘛的护法神,每年大年初一她骑着太阳下界巡视天下各方,驱除妖魔,保佑众生平安。藏区佛教徒每年藏历十月十五日都要把吉祥天母像从大召寺抬出游行示众,以保人事平和,风调雨顺。吉祥天母像西供长寿佛九尊,药师佛12尊,均为铜质。
第三部分 大红台
大红台位普陀宗乘之庙最后,位置最高,面积1.03万平方米,因巧妙利用地形将几组建筑连成整体,视觉上进行夸张,更显体量庞大。正面基层是白台,实心,高 17米,下部砌花岗岩条石,上部砌砖,白灰挂面,壁设三层梯形盲窗,东西两面砌石阶登道直达白台顶部。
白台东南角有面阔五楹、进深三间的“文殊圣境”殿。西部为千佛阁,四周围廊(现已坍塌),阁内供蒙古王公向皇太后敬献的千尊佛像,中立《千佛阁碑记》为乾隆三十五年御制。阁内有条幅曰:“妙相合瞻干利资诸福,繁釐同祝万欢洽群藩”。
白台东为哑叭院,是皇帝进庙上香时僧人回避之所。白台之上起红台,高25米,上宽58米,下宽59米,七层,一至四层实心,均置盲窗,上部三层间隔开真窗、盲窗。
大红台南面正中嵌饰垂直琉璃佛龛六个,黄绿相间,汉式手法,一是标记轴线,二起装饰作用。红台顶部砌女儿墙,墙下三面 (东、西、南)装饰黄琉璃佛龛,拔檐石下置排水长槽。红台内里五至七层为三层阁楼,每层44间,四面合围,亦称群楼。
群楼南部进深三间,通天柱四排;北部中五间进深四间,通天柱五排;群楼东侧通天柱三排,进深两间;西侧通天柱四排,进深两间半。群楼东、西、南、北横额分别为“庋经之阁”、“大乘妙峰”、 “秘密胜境”、“极乐世界”。群楼一层分置石雕坛城六座,有如来佛、观音、无量寿、释迦、大威德金刚、喜金刚。群楼条幅有“璎曼垂护花龛彩,狮象驯依鹫岑辉”;“佛刹现乾城法资筏喻,禅宗开震旦教演传灯”;“以此无量慈同参不二,喻比有为法普度大千”;“统须弥界天护持常住,遍华严海会应现随方”;“秘印妙持超四果,圆光正觉示三乘”;“现法化报身昙霏遍荫,统先中后际象教同持”;“初地相光全总持一化,诸天梵香聚共演三摩”;“般若相常融聚五福德,菩提心并证增八吉祥”;“觉观印圆通能仁普示,识田语清净妙智同修”;“功德示经文香薰檐葡,庄严瞻相好光映琉璃”;“持法利身心众生并济,随缘施愿力一切常圆”;“佛光普护三千界,寿域常开万亿春”;“宝树交辉香不断,祥轮常转法无边”。
群楼顶部西北角建慈航普渡殿,镏金铜瓦,重檐六角亭形,二层匾额“普胜三界”,殿内匾额“示大自在”,条幅“水镜喻西来妙观如是,月轮悟南指合相云何”。东北角建殿名权衡三界,镏金铜瓦,重檐八角,内有额“精严具足”,条幅 “法界现神威即空即色,梵天增大力非住非行”。
大红台东北权衡三界西建有洛伽胜境殿,面阔五楹,进深一间。洛迦胜境南,大红台东建东群楼,三层。东群楼空井靠南起戏台,面北,方三间,三层。大红台西北角建雕楼,实心,起装饰作用。群楼空井中心起万法归一殿,方七间四角稍间收进一半,重檐攒尖,上覆镏金鱼鳞铜瓦,四脊饰波纹,法铃宝顶。迎门摆法琅菩提塔,中供紫檀佛龛,内供弥勒,东西两侧置紫檀寿字塔。供桌摆八宝、五供、珊瑚树。靠北树屏风,前挂巨幅缂丝缎绣佛教挂像(高三丈、宽一丈),现无存。屏风前供释迦牟尼,再前供宗喀巴,大殿两侧供达赖和宗喀巴像,均为紫铜雕塑,质地精良,工艺精细,身段匀称,神态生动。殿内面北横额一为“净性超乘”,二为“妙德圆成”;面南横额“万缘普应”。殿内条幅有“狮座具神威咸钦奋迅,鹫风瞻相好普现庄严”;“法界朔中台臻大欢喜,化身现上塞护妙吉祥”;“总持初地法轮资福胜因延上塞;、广演恒沙梵乘能仁宏愿洽新藩”;“梵教流传宗递演,化身应现慧常融”。
万法归一殿是全庙举行集会和庆典活动的场所,每年七月十一日在殿内举行佛教学位考试。腊月二十七、正月十四在此举办送崇活动,全体喇嘛在此念经,驱除妖魔祈求太平。清代,内外蒙古千里迢迢进此庙上香求佛者络绎不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弘历曾在此殿接见万里回归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行了大型讲经祝寿活动。万法归一殿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隐于大红台群楼之中,殿顶高出群楼,金光闪烁。底部因三层群楼合围,影调阴暗,光照对比鲜明,造成了宗教森严肃穆的气氛,是内地宗教建筑的瑰宝。
1932年,美国在芝加哥举办大型国际博览会,大财阀洛克菲勒为了招睐交易,于1930年采纳了瑞典人赫文斯定的进言,派人对该殿进行实测实绘,在芝加哥制造了一个与此殿同样大小的模型,又通过各种手段在中国搜集了大批佛像、法器,于1931年用专轮运往芝加哥,在复制的“万法归一殿”展出,致使芝加哥万国博览会出现了东方文化热,洛克菲勒大出风头,赚了大钱,这是“昨天”的喜剧。今天,赫文斯定、洛克菲勒应当反顾这段被“遗忘”了的历史,面对东方,说一句能够令中国人感情上过得去的话语。据悉,瑞典建筑师麦克思·吴雷先生和几位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专家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已经从美国印弟安纳大学将“万法归一殿”全部构件买下,准备在斯德哥尔摩国际文化研究中心“复建”组装。吴雷先生1989年曾来承德与主管部门协商,实地考察万法归一殿时,吴雷先生说:这是个奇迹。仿造得再像,终不是原本的东西。
回复
8楼
承德外八庙美景
回复
9楼
承德外八庙美景
回复
10楼
承德外八庙之普陀宗乘之庙
回复
11楼
承德外八庙之普陀宗乘之庙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