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郊区化生活在科学技术发展下的演变
wqxqp
wqxqp Lv.12
2009年02月15日 01:31:00
只看楼主

浅谈城市郊区化生活在科学技术发展下的演变[摘要]人类的科学技术在不停的进步,城市的建设和生活方式也随着发生巨大变化,如何利用技术的发展满足新时代城市发展和市民们越来越高的需求,便成为我们大家都迫切关心的问题。[关键词] 城市 生活 演变 前景 1.城市建设发展与演变 如果说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人们对工业革命初期城市的那种环境恶化的现象束手无策,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以致只能寄托于“理想”或“空想”的话,那么从19世纪后半叶起随着科学技术的大量突破,使得人们从功能上整治城市和规划城市有了现实的可能和希望。

浅谈城市郊区化生活在科学技术发展下的演变
[摘要]人类的科学技术在不停的进步,城市的建设和生活方式也随着发生巨大变化,如何利用技术的发展满足新时代城市发展和市民们越来越高的需求,便成为我们大家都迫切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 城市 生活 演变 前景
1.城市建设发展与演变
如果说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人们对工业革命初期城市的那种环境恶化的现象束手无策,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以致只能寄托于“理想”或“空想”的话,那么从19世纪后半叶起随着科学技术的大量突破,使得人们从功能上整治城市和规划城市有了现实的可能和希望。
19世纪后半叶是人类历史上充满伟大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的时代。1827年开始使用火车。从19世纪70年代起,一系列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发明或发现相继出现了,如钢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1870年),为高层建筑的大量建造提供了可能;电话的问世(1877年);电灯的发明(1879年);电车的出现(1880年);伦敦建成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1886年);纽约安装第一部电梯(1889年);汽车正式使用(1907年)等等。这些科技成就改变了城市的建筑、交通、通讯等技术手段,使城市的空间结构开始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100后的今天仍可以明显看到),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发展观念和城市建设的理念。
“田园城市”是百年来最有影响力的词汇之一。从形态角度看“田园城市”是以绿地为空间手段来解决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病态”的方案,实际上在1870年奥姆斯特德提出的“绿肺”概念中就可以发现其雏性。如果说恩格斯的文献造就了田园城市等现代城市规划方案的社会意识基础的话,那么“绿肺”概念可以视为“田园城市”的空间手段的渊源。霍华德的
“田园城市”不但是这个时期的城市社会改革的标志性方案,而且还由于其方案的社会价值和经济内容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而被普遍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0世纪初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对城市空间结构按现代化城市的功能进行分区的概念,1910年法国建筑师嘎纳尔的“工业城”规划,第一次把城市中的工业区港口、铁路与居住区在用地布局上严格地区分开。1933年《雅典宪章》明确提出城市的四大功能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并提出有“计划”与有“秩序”发展城市,这些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为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实践所遵循。
同样在21世纪一种新城市规划理论开始显露,它力求控制城市的蔓延,对城市进行最合理的组织,特别是对原有的城市中心及郊区的作用重新定位。这种城市规划理论出现在所有已经高度城市化的国家,这缘于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环境的忧虑,且该理论符合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要求。它应该是对所有城市都适用的,不论其的发展速度是迅速还是缓慢。
2.生活模式随时间演变
在高度工业化的国家,人们生活模式正在迅速改变,并突显出新的需求特点。特别是对城市功能影响最大的主要演变,是不断膨胀的个人自主化倾向。如今不论是男女老幼,他们不抛弃家庭,不抛弃他们所属的阶层,不抛弃他们工作和娱乐的群体,然而他们要求更大的自由:自由选择时间与地点,自由选择会见的人和从事的活动。此外我们发现,那种由一对夫妻和孩子组成的传统家庭在数量上呈下降趋势.这种个人自主化也体现为在住宅中特别要求有一间相对隔离的,供家庭成员会见其他各自朋友的房间。在日常生活中要求有供纯属个人使用的物品,例如,每个有各自的手表,收音机,随身听,移动电话,或进一步,各自的电视,电脑等。
就像市民的要求和品味越来越不同一样,他们的生活节奏,出入的场所,生活的轨迹也越来越多元化。这就要求越来越广泛的系列性产品和服务,也就要更深层次地调整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观念,特别是在交通领域.
大城市的拥挤密集这一事实是无可否认的,这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你可以从马路上的车辆时常停顿而看到拥挤,其结果是大量车辆聚集在市中心区,在那里人们只能步行才能自由移动.你可从事务所大楼电梯中或在地下铁路车厢中看到拥挤,那里散发着人类躯体的味道
另一个事实是,如今城市中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不墨守成规。市民们不再每日重复同样的事情,不总在同一个时间去上班,不总去同一个地方,也不会总见同样的人。日常生活越来越富于变化,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同样很多人也不知道早晨何时去上班,晚上何时返回。因此,如今的市民需要一系列多样的城市交通方式,使他们能随时随地面对有关工作,家庭及个人的任何未预见事件的发生。
3.个人的见解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已呈现出了发展持续、快速的势态,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过度密集给城市运行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且中小城市都还要得到发展,其中大量的建筑就需要规划来使它适应居住需要。虽然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思想和元素,但我相信人们是热爱自然和充满阳光的生活。高密度的城市住宅,不是人们终究所需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市民们不再每日重复同样的事情,人们可以在充满阳光、蓝天绿地的郊区家园里怡然工作、生活,通过网络人们可以传递智慧的结晶,那时交通己经不能成为限制人们选择居住地的主要原因,人们会选择郊区作为小范围的空间组团居住空间,那里很易于和人交流,沟通;空气清新,交通便利。所有的组团会和都市保持一定的距离,在需要的时候,通过特定的方式与中心交流。郊区为一个更好的规划铺平了道路,在这种规划中,静态和动态功能,找到了清新的表现方式。同时我认为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规划经验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赵和生 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2.《城市发展史》 [美] 刘易斯.芒福德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城市交通方式和多模式间的转换》 潘海啸 杜雷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免费打赏
zz5249133
2010年12月07日 15:49:34
2楼
很职业,是论文????????顶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