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吟:临流亭馆净无尘,落涧泉声处处闻;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翠迷洞口竹千个,白占林梢鹤一群;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风月与平分。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高楼林立,车辆的马达声充斥着人们的耳朵,人们拥挤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哪里还有“清幽”之地,难寻“落涧”和“净无尘”更看不见“鹤一群”,那优美的佳境也只能在古人的诗句中见得到。然而每个人心中都深埋着那份古典情节,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并且无数的人们为此努力着,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古老却又脆弱的文明。中国这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保留至今的古建筑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那些建筑群中蕴含了古人的文化更牵系着现代人的情结。北京的故宫和颐和园每天都要接纳上万的游客来参观游览,而且当你去过一次之后还想有下一次,人们如此迷恋它不止是因为它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建筑的精髓;是独一无二的,更是因为在那里人们可以找到令人产生别样心情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毕竟是屈指可数的,曾经问过自己三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对过去的东西如此感兴趣?显然这个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可是为什么无数的人对现在身边的建筑如此视而不见?难道我们只能回忆过去吗?我们拼命的保护着过去,然而还是有不少的精品经不住时间的风吹雨晒最终在人们的惋惜声中消失。我们不惜重金保护它的目的何在?难道就仅仅是吸引无数的人们回忆过去吗?在2004年的中国首届建筑双年展上有这么一句话:History is not to be treated as relics.历史不能作为遗产处理。是的,作为建筑师需要做的是建设现在、建设未来,而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更主要的是需要我们去继承并发扬的,把现代人对它的需要普及到现代人的生活之中,现代建筑设计中需要古典精神。
古典精神也可称之为传统精神,在汉语“传统”一词是指历史相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即传统是基于人们对生活的共同认识建立起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它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差异,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因此,传统的建筑是时代的产物。
而“时代”又是一个全球性的标符,无论是地球那个角落的建筑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都体现着这个时代,而各地的风貌之所以千差万别正是因为它所特有的地域性和民俗性,所以我们每到一个地方才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改革开放是我们迎来了新的风气,聪明而又喜欢新奇的中国人学习并接纳着西方的思想与文化,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华夏土地上具有时代意义的建筑正在一座座拔地而起。然而,在我们这个时代,随着全球一体化局势的发展,以往的任何时代的人都没有像现在这样“亲密”,相对发达国家的建筑设计师纷纷涌入世界各地,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运输工具的高度发达使一些人在还没有了解当地传统的情况下思想已经在在这片不熟悉的土地上开花结果。这些建筑是在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力减弱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没有了地域性和民俗性,也就失去了“传统”,致使建筑面貌也变得一体化了。(当然,学习者的不慎也是这种局面形成的一大原因。)
在“杨澜访谈录”栏目中,当她问一位世界顶级的建筑大师任何看待中国现在建筑发展时,那位设计者说:“我很伤心地看到在中国有许多美国建筑的拙劣复制品… …”痛心疾首!这句话不仅令人伤心更令人深思,该如何改变这种劣性趋势?中国的建筑之路该如何走下去?是的,建筑不仅是城市的象征,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它深处在这个民族之中,融入在这个民族之中,它要体现这个民族的特点,它必须要蕴含有民族的精神符号。中国要建造中国的建筑,现代建筑设计中必须要有古典精神。
怎样继承传统?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古典精神?
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有的三个步骤就是:认识传统;看清现在;找出传统与现在的结合点。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古老文化的见证物—古代建筑遗址,中国的古代建筑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是东方古老建筑的突出代表也是世界的宝贵财富。从现在出现的国际大循环来看是:西方研究日本理论,日本研究中国古代理论,中国研究西方理论。我们自幼生活在华夏这片古老的土地,传统的思想与文化一直伴随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直接研究自己的优良文化,认识本国传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是明智之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所以体现在建筑上更是千差万别。就拿“门”来说,封建社会里,一个家族中有一个得高官则“五世承恩”“一门衍泽”,所以自古以来很讲究一个家族的资望,将它称为“门望”。越是富有地位的人家门槛做得越高,似乎它的高度象征着一种身份,所以古时候形容有地位的人家是“门槛高”难进去的人家。四川人喜欢喜欢显示一群人坐在门开上聊天,当地称为“摆龙门阵”。都是居住建筑,北方的四合院与南方的天井院的大门不是一种形式,即使都是在北方,北京的四合院与山西四合院的大门也不是一种形式。在门头的装饰上,徽州的门头全部用的是砖雕,雕刻的内容除了传统的龙、凤、狮子、蝙蝠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