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技术随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而在迅速发展,在早些年风行于我国的调压调速技术已逐渐淘汰,这是我国电梯行业所走过的一段小弯道.所以看准电梯技术发展趋势是十分重要,作者认为当前电梯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高效节能.变频技术在电梯上的应用开拓了电梯向高速、直接停靠高效率发展,同时又将推广采用永磁同步马达与变频技术,调速性能更为稳定可靠,加上无齿轮曳引机扩展应用范围,其拖动效率明显提高,拖动功率几乎节省了一半.这是值得电梯技术追求的目标. 2.优质服务.电梯控制技术转向微机化,电梯的功能更为完善,尤其是对涉及安全保护关键部位,监控、预报直至维修等均可由微动设置来解决,这样提高了电梯安全运行可靠性。同时电梯功能愈来愈方便于使用者,控制技术包括远程控制技术的智能化更满足于用户各方面的要求。3.全方位服务于垂直、水平运输。曲线运行电梯与扶梯,垂直、水平连续运行电梯等等,电梯不再局限于钢索牵引及两根不大于15度内铅垂轨道内运行,也不再局限于上、下机房的配置方式,
电梯技术随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而在迅速发展,在早些年风行于我国的调压调速技术已逐渐淘汰,这是我国电梯行业所走过的一段小弯道.所以看准电梯技术发展趋势是十分重要,作者认为当前电梯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高效节能.变频技术在电梯上的应用开拓了电梯向高速、直接停靠高效率发展,同时又将推广采用永磁同步马达与变频技术,调速性能更为稳定可靠,加上无齿轮曳引机扩展应用范围,其拖动效率明显提高,拖动功率几乎节省了一半.这是值得电梯技术追求的目标. 2.优质服务.电梯控制技术转向微机化,电梯的功能更为完善,尤其是对涉及安全保护关键部位,监控、预报直至维修等均可由微动设置来解决,这样提高了电梯安全运行可靠性。同时电梯功能愈来愈方便于使用者,控制技术包括远程控制技术的智能化更满足于用户各方面的要求。3.全方位服务于垂直、水平运输。曲线运行电梯与扶梯,垂直、水平连续运行电梯等等,电梯不再局限于钢索牵引及两根不大于15度内铅垂轨道内运行,也不再局限于上、下机房的配置方式,
各种价廉、灵巧的新机型不断推向市场,可满足于非常规设计的环境,如特殊建筑环境需要,或者体现生活多样化的标新设计等等。在GB7588-1995<<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0.4条说明:不应认为本标准为了说明问题而提到某种设计是唯一可行设计,只要运行效果相同至少是同等安全的设计都是可以采用的.“所以上述标新的设计只要符合安全规范上述规定是允许的,但它必竟不是电梯主导产品,就无机房电梯而言,如果建筑物允许的话,还是设置小机房更为合理,所以不要将无机房电梯炒得太热,尤其在我国基于用户实际状况,对设计无机房电梯,在安全方面必须慎之再慎.下面作者对我国目前已涉及无机房产品的状况,提出无机房电梯设计应该注意的事项,提供参考.一.无机房电梯设计方法电梯类产品.无论是哪种类型,即使是新型机种,必须要遵循保护乘员、载运的货物、所附依的建筑物以及电梯本身的安全,这些安全的准则即是强制性国家标准GB7588-1995中的0.5条至0.7条的规定,(这里不再详述这些内容,可参阅中国电梯1998年第1期中<<浅述GB7588中EN81-1前言>>一文解释.)对无机房电梯亦不例外.因此首先要明确设计无机房电梯时应做好方案设计,如应先考虑满足上述安全准则,然后再可以进行具体设计,方案设计时应充分作正常运行、维修、检查、试验、救援以及其它特殊状况情况下“风险评价”,应进行技术安全评审,必要时可聘请专家进行评定。当前有些单位在听取某些部件经销商的鼓动,在没有进行类似上述风险评价等工作,未经产品鉴定与批准手续,即不了解电梯安全规范标准要求,也不明白无机房应达到的安全准则,就直接生产销售给用户的做法是不妥当的。
风险评价可参照GB/T16856-1997<<机构安全风险评价的原则>>等相关标准.二.设计无机房电梯基本要求应该熟悉GB7588安全规范有关规定,因为该标准涉及到电梯每一部分的安全设计,无机房电梯应该充分遵照标准的要求去执行.虽然上述安全规范中没有具体提及无机房这种特例的产品,但具体条款已给无机房电梯设计规定了允许条件,如: 6.1.2.1.1条“导向滑轮可以安装在井道的顶部空间,其条件是它们位于轿顶凸出部分的外面,并且检查和测试、维修工作能够完全地从轿顶或井道外面进行.“6.1.2.1.2条:“曳引轮可以安装在井道内,其条件是:a.能够从机房进行检验、测试和维修工作;b.机房与井道间的开孔应尽可能小.“6.1.2.1.3条:“如果检验、测试和维修工作能够在井道外进行,则限速器可以安装在井道内”。
上述条款说明,相对于现有机房来说,机房内除控制柜与主开关(含照明等开关,下同.)外,曳引机及导向轮与限速器是可以设置在井道内.剩下是如何安置控制柜与主开关问题,以及有关能在机房内完成的工作.实际上所谓无机房只是为了适应建筑物顶部的设计,去掉顶机房及下侧机房.由于电梯有很多操作是需要在机房内完成,所以还要给主开关与控制柜及机房内有关操作找到一个相当于机房的场所.请注意下列条款要求: 13.4.1条:“在机房中,每台电梯都应单独设一只能切断该电梯所有供电电路的主开关.“13.4.2条:“在13.4.1中规定的主开关应具有稳定的断开和闭合位置.应能从机房入口处方便、迅速地接近主开关的操作机构。“(在EN81-1.1998版本还规定:主开关在断开位置时能用挂锁或其它等效装置锁隹,以确保不会出现误操作.) 9.9.8条:“限速器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是完全可接近的.若限速器装于井道内,则应能从井道外面接近它.“9.9.9条:“在检查或测试期间,应有可能在一个较9.9.1规定低的速度下通过某种方式使限速器动作来使安全钳装置动作.“6.2.1条:“从公共道路到机房和滑轮间内的通道应a.设永久性电气照明装置,以获得适当亮度;b.任何时候能完全安全地方便地使用,而不需进入私人房屋.“6.3.2.1条、6.3.5.1条、6.3.5.2条与6.3.6条规定了机房的尺寸应满足维修空间,机房的通风、湿度与照明等要求。12.5.1.2条:“在机房内应易于
本贴转自:http://bbs.shejis.com/viewthread.php?tid=1258005&fromuid=911361
2楼
:handshake
回复
3楼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回复
4楼
感觉不完整,请楼主完善完整补充
回复
5楼
无机房设计应注意事项
电梯技术随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而在迅速发展,在早些年风行于我国的调压调速技术已逐渐淘汰,这是我国电梯行业所走过的一段小弯道.所以看准电梯技术发展趋势是十分重要,作者认为当前电梯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高效节能.变频技术在电梯上的应用开拓了电梯向高速、直接停靠高效率发展,同时又将推广采用永磁同步马达与变频技术,调速性能更为稳定可靠,加上无齿轮曳引机扩展应用范围,其拖动效率明显提高,拖动功率几乎节省了一半.这是值得电梯技术追求的目标.
2.优质服务.电梯控制技术转向微机化,电梯的功能更为完善,尤其是对涉及安全保护关键部位,监控、预报直至维修等均可由微动设置来解决,这样提高了电梯安全运行可靠性。同时电梯功能愈来愈方便于使用者,控制技术包括远程控制技术的智能化更满足于用户各方面的要求。3.全方位服务于垂直、水平运输。曲线运行电梯与扶梯,垂直、水平连续运行电梯等等,电梯不再局限于钢索牵引及两根不大于15度内铅垂轨道内运行,也不再局限于上、下机房的配置方式,
各种价廉、灵巧的新机型不断推向市场,可满足于非常规设计的环境,如特殊建筑环境需要,或者体现生活多样化的标新设计等等。在GB7588-1995<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中0.4条说明:不应认为本标准为了说明问题而提到某种设计是唯一可行设计,只要运行效果相同至少是同等安全的设计都是可以采用的.“所以上述标新的设计只要符合安全规范上述规定是允许的,但它必竟不是电梯主导产品,就无机房电梯而言,如果建筑物允许的话,还是设置小机房更为合理,所以不要将无机房电梯炒得太热,尤其在我国基于用户实际状况,对设计无机房电梯,在安全方面必须慎之再慎.下面作者对我国目前已涉及无机房产品的状况,提出无机房电梯设计应该注意的事项,提供参考.一.无机房电梯设计方法电梯类产品.无论是哪种类型,即使是新型机种,必须要遵循保护乘员、载运的货物、所附依的建筑物以及电梯本身的安全,这些安全的准则即是强制性国家标准GB7588-1995中的0.5条至0.7条的规定,(这里不再详述这些内容,可参阅中国电梯1998年第1期中<
<浅述gb7588中en81-1前言>
>一文解释.)对无机房电梯亦不例外.因此首先要明确设计无机房电梯时应做好方案设计,如应先考虑满足上述安全准则,然后再可以进行具体设计,方案设计时应充分作正常运行、维修、检查、试验、救援以及其它特殊状况情况下“风险评价”,应进行技术安全评审,必要时可聘请专家进行评定。当前有些单位在听取某些部件经销商的鼓动,在没有进行类似上述风险评价等工作,未经产品鉴定与批准手续,即不了解电梯安全规范标准要求,也不明白无机房应达到的安全准则,就直接生产销售给用户的做法是不妥当的。
风险评价可参照GB/T16856-1997<
<机构安全风险评价的原则>
>等相关标准.二.设计无机房电梯基本要求应该熟悉GB7588安全规范有关规定,因为该标准涉及到电梯每一部分的安全设计,无机房电梯应该充分遵照标准的要求去执行.虽然上述安全规范中没有具体提及无机房这种特例的产品,但具体条款已给无机房电梯设计规定了允许条件,如:
6.1.2.1.1条“导向滑轮可以安装在井道的顶部空间,其条件是它们位于轿顶凸出部分的外面,并且检查和测试、维修工作能够完全地从轿顶或井道外面进行.“6.1.2.1.2条:“曳引轮可以安装在井道内,其条件是:a.能够从机房进行检验、测试和维修工作;b.机房与井道间的开孔应尽可能小.“6.1.2.1.3条:“如果检验、测试和维修工作能够在井道外进行,则限速器可以安装在井道内”。
上述条款说明,相对于现有机房来说,机房内除控制柜与主开关(含照明等开关,下同.)外,曳引机及导向轮与限速器是可以设置在井道内.剩下是如何安置控制柜与主开关问题,以及有关能在机房内完成的工作.实际上所谓无机房只是为了适应建筑物顶部的设计,去掉顶机房及下侧机房.由于电梯有很多操作是需要在机房内完成,所以还要给主开关与控制柜及机房内有关操作找到一个相当于机房的场所.请注意下列条款要求:
13.4.1条:“在机房中,每台电梯都应单独设一只能切断该电梯所有供电电路的主开关.“13.4.2条:“在13.4.1中规定的主开关应具有稳定的断开和闭合位置.应能从机房入口处方便、迅速地接近主开关的操作机构。“(在EN81-1.1998版本还规定:主开关在断开位置时能用挂锁或其它等效装置锁隹,以确保不会出现误操作.)
9.9.8条:“限速器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是完全可接近的.若限速器装于井道内,则应能从井道外面接近它.“9.9.9条:“在检查或测试期间,应有可能在一个较9.9.1规定低的速度下通过某种方式使限速器动作来使安全钳装置动作.“6.2.1条:“从公共道路到机房和滑轮间内的通道应a.设永久性电气照明装置,以获得适当亮度;b.任何时候能完全安全地方便地使用,而不需进入私人房屋.“6.3.2.1条、6.3.5.1条、6.3.5.2条与6.3.6条规定了机房的尺寸应满足维修空间,机房的通风、湿度与照明等要求。12.5.1.2条:“在机房内应易于检查轿厢是否在开锁区.“12.4.2.4条:“装有12.5.1手动紧急操作装置的电梯驱动主机,应能用手松开制动器并需要以一持续力保持松开状态.“以上条款是无机房电梯在去消顶机房而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无机房电梯设计的关键条款要求.由于上述条款要求(应该说是为了安全必须遵守的条款要求),通常来说顶层来往的人少,可在顶层或在较少人来往的层门旁设置主开关、电控柜及上述操作装置,当然其它能解决的方法均可以。而且这些装置必须在一个坚固的大柜内,这大柜的门相当于机房门一样应上锁。应该再注意到曳引机的手动持续松闸与限速器的低速人为动作制动应在这里完成,而且应在这里能明确显示轿厢是否在开锁区
尤其要注意到限速器的低速人为动作制动,即上述9.9.9条要求需考虑到GB7588附录D中j条的额定载荷限速器,安全钳等联动试验的要求.而且这项试验有可能发生失效而撞击缓冲器.为此,有些单位设置让人在井道内去动作限速器是不安全的.若限速器人为动作采用井道外远距离控制来实现,应满足EN81-1.11998版本9.9.8.3条要求,即要求不会意外动作,在提升轿厢时能自动复位,以及还对电气复位有规定..除上述问题解决外,还应解决平衡载荷时及轻载冲顶与重载蹲底停电状况下的救援等等.三、设计无机房电梯通用要求除上述要求外,无机房电梯还需遵循GB7588中其它条款的要求,例如在井道中顶部空间与底坑应满足GB7588中5.7条要求;应满足9.3.1条曳引条件要求;9.2条曳引绳安全要求;10.1.1条对导轨及其附件强度要求.无机房电梯结构比较特殊,上述条款要求也是较为重要的.此外电气及控制装置应符合GB7588中第12章至第14章要求.上述曳引条件、导轨与曳引绳的安全计算建议参照EN81-1.1998版本有关规定.如果曳引机与限速器设置在井道上面,增加了轿顶维护工作量,则轿顶应设置护栏,护栏要求可参照EN81-1.1998版本8.13.3条规定.四、设计无机房电梯应注意到现已有的专利。
国外在无机房电梯方面先行了一步,而且好多设计内容报了专利,例如通力电梯有限公司在中国从1994年起申报了三十多项专利,其中包括了无机房设计的专利,例如安装在导轨上碟式马达曳引轿厢;驱动装置上或下置式的曳引式电梯,以及曳引绳多种曳引方式等等.这里不再详细介绍,可以到专利局检索.总至,无机房电梯是可以符合GB7588完全规范要求,关键是首先要从安全角度,满足安全规范的安全准则,相信我国电梯行业的发展实力能设计出更完善的产品满足于市场与用户需求.:D
机构安全风险评价的原则>
浅述gb7588中en81-1前言>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回复
6楼
没有谈到点子上,还有许多内容要谈的,关键的谈的不多,如无机房的中的曳引机的形式,厂家不同,形式也不同,安装位置也不同(在满足规范要求内),
回复
7楼
机房(井道的要求)要求也不同,
回复
8楼
我想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最好提供相关的规范:L
回复
9楼
不详细 讲的
回复
10楼
各个厂家的无机房设计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标配的轿厢尺寸形状,对重摆放位置,控制柜的位置(如有的在顶层有的在其它层,放于层门门套内),貌似也没有什么规范来规定它。很难说清,一般还是先找厂家咨询较好。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