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专家:国际化淹没中国城市特色
1992lxm
1992lxm Lv.14
2008年05月23日 13:06:01
只看楼主

城市设计专家:国际化淹没中国城市特色http://co.163.com/if_41377894_3.htm

城市设计专家:国际化淹没中国城市特色

http://co.163.com/if_41377894_3.htm
免费打赏
1992lxm
2008年05月23日 13:06:46
2楼
北京的国际化:失去古城和谐的记忆

北京在全面实现国际化前夕的城市形象特征就是和谐。砖灰色的城墙沉淀了历史和谐的恢弘,六千多条胡同(至今尚存一千余条)谱写成古城世世代代生活的和谐乐章。北京拥有世界古都伟大而又独特的和谐气质,这正是体现人类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经典。

古城北京形象的第一美感是和谐。正是这种伟大的和谐使马可波罗为之折服,并通过其《游记》让整个欧洲在北京面前肃然起敬!北京的和谐影响了费城及世界城市规划思想;北京的和谐也使得当年八国联军嫉妒万分,只是在历史的侥幸机遇中得以避过毁之一炬。

现在到了可以开始评价北京国际化形象的历史性时刻,标志着这个时代准现代主义及其风格的新建筑分布于京城四处,但更多的感受是被切割或分割的城市片断,其实,这座城市多么需要整体和谐感。

城市形象的首要美学基准是“整体和谐基调”——巴黎的灰橄榄绿、威尼斯深沉的橘红、罗马的灰褐、奥斯陆沉淀的灰篮、纽约的灰棕榈、东柏林基于柏林墙的暖灰、巴西利亚的乳白、波士顿的砖红……融于北京城市文脉深邃的“砖灰色基调”体现出古城形象的整体和谐感。穿行于北京大街小巷,发现只有一座现代建筑谦逊真诚地融入这座古城的整体和谐基调——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

从长安街到东西二环,从朝阳区CBD到边缘地带新区,闪耀着国际化标签的新建筑从单体设计评价都是那么精彩,但是却失去了古都北京形象的整体和谐感。由于每一座新建筑都是那样过于强调与标榜自我,以致基于城市关联的群体形象协调性显然更加需要城市设计的整体控制。北京的国际化带来了许许多多新建筑,但古城形象的踪影及其记忆是否正随着新建筑而逐渐淡化或被淡忘呢?或许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回复
1992lxm
2008年05月23日 13:07:06
3楼
广州的国际化:香港化后的“逆香港化”

中国城市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化社区——沙面在广州出现。尽管沙面的历史建筑体现出更多异国风格,但却在整体上融入广州国际化城市环境。至今,沙面仍然是广州国际化城市形象的窗口,在历史层面成为中国最早开放口岸进入国际商务圈的见证。1665年,法国学者绘制了广州历史上第一幅城市规划图:广州城墙得到全部完全保存,城内街道尽管采用了欧洲格子状规划模式,但与山水结合处都保留了广州地方特色。由此可见,17世纪的法国人对于广州城市规划见解尽管带来当时欧洲的国际化影响,但在主体理念上却首先保存了古老的广州城。

19世纪中叶,香港沦为殖民地,而作为当时国际化的城市生活方式、建筑形制、官方中文均来自广州。至20世纪80年代,广州开放的国际化却成了一味拷贝式的香港化:从新建筑风格到切割传统街区的高架路,从楼盘小区到城市时尚生活习惯几乎处处都留下香港化痕迹。结果,广州的国际化逐渐被“香港化”覆盖,城市形象甚至一度成为第二香港的象征。20世纪90年代后期,广州开始以自主意识走出城市形象“香港化”的误区,城市战略明显侧重于广州的国际化首先是广州化思路,从规划至城市设计开始摆脱香港化的无形束缚,一个拥有本地本体城市形象的真实广州正在浮出华南地平线。


回复
1992lxm
2008年05月23日 13:07:27
4楼
认清国际化的本质

二次大战后,世界城市几乎普遍受到国际化的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形象普遍被国际化抹去地方特征及本体特色,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却更为理性、更为冷静地在国际化全球旋风中立足保存了自己的形象:罗马将国际化建筑甩到城市边缘地带,中心区完整地保存了古罗马形象;巴黎将国际化建筑集中在德方斯,老城区尽可能保存传统巴黎形象;即使是战后重建的东京也将国际化的高层建筑集中于新宿。城市高度国际化的美国,高层建筑主要集中于市中心,作为居住生活社区及传统街区,竭力保持地方形象特征。

中国城市形象极其需要的并非国际化的一体化,而应该是先于国际化的地方特征及本体特色。(
回复
zimoer
2008年06月03日 18:09:02
5楼
和谐社会需要城市的和谐景观。上海国际化城市形象给人的感受更多的是丰富、烂漫、生动、个性标志的过剩,如果蕴涵适当的“城市秩序”,或许上海国际化城市形象会更为和谐、更加体现出上海尊严。

期待融于上海城市文化的城市形象更多地切实注重地方性。上海并非一座失去地方性的空泛国际化城市。任何一座城市如果不具备地方化的文脉及其沿地方化之路成长的基点,所谓城市的国际化往往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城市形象的地方化是城市国际化的前提;城市只有建立牢固的地方化基础,才能在国际化城市之林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回复
wys0110
2008年06月04日 12:09:52
6楼
国际化、本土化,其实两者本身并不矛盾的,只要是可以面向国际的都可以称之为国际化。现在大家眼中看到的都是后现代或现代的城市,都是以科技、经济、信息、文化作为基础的,所以自然而染的就想着高楼大厦了,这也是文化互侵的结果。当一种文化侵来的时候,人们都是充满好奇的,传来的肯定也是比较下先进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的吸收会引入大量的资金流,所以人们往往就忽略了带来的负面影响,当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很难在改变了。所以现在如果还有未曾碰触的净土请慎重的考虑,否则的话我们的后人会也像这样批判我们的!
回复
hcbfjj23
2008年06月04日 13:00:48
7楼
古典城市虽然底蕴丰厚,却也架不住作为中心城市的人口密集,这就使的城市要么向空中延伸,要么向四周扩散,目前的高层楼盘设计主要是吸收西方文化形成的一种意识观念,里面没有融入城市本身的文化特色,这就显出了古典的城市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的不协调,这就要我们更多的去考虑如何在高层建筑里融入城市本体的文化和建筑风格,从而使的城市整体建筑的协调,而不仅仅是追求国际化,毕竟在国际化中更能显得突出的是一个城市原有的文化气息,而不是被同化了的
回复
sanshengyuan
2008年06月05日 10:03:47
8楼
古典城市虽然底蕴丰厚,却也架不住作为中心城市的人口密集,这就使的城市要么向空中延伸,要么向四周扩散,目前的高层楼盘设计主要是吸收西方文化形成的一种意识观念,里面没有融入城市本身的文化特色,这就显出了古典的城市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的不协调,这就要我们更多的去考虑如何在高层建筑里融入城市本体的文化和建筑风格,从而使的城市整体建筑的协调,而不仅仅是追求国际化,毕竟在国际化中更能显得突出的是一个城市原有的文化气息,而不是被同化了的
 我同意以上观点!
回复
xzjxl999
2008年08月15日 23:22:53
10楼
非常感谢楼主 ,给我们学习的机会 , 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