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陈抒怡报道在昨晚“防疫、防震———灾后需注意的科学问题”的讲座上,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副所长、同济大学教授罗奇峰透露,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受上海市地震局委托,已完成《上海市防震抗灾规划》的预研究,规划将对老建筑进行评估,并选择和设立一些避难场所。据他介绍,小区内空旷的花园、绿地等都可以作为应急避难场所。 据了解,两年前,徐汇区民防办就在全市推出首批共13个紧急状态居民集结点,专为在发生水灾、住房开裂、地震等紧急情况下供市民避险。但是,昨日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类似的应急避难场所仍然只有十多个。“上海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应增加,一旦发生大的灾害,目前的这些场所是不够的。”
据了解,两年前,徐汇区民防办就在全市推出首批共13个紧急状态居民集结点,专为在发生水灾、住房开裂、地震等紧急情况下供市民避险。但是,昨日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类似的应急避难场所仍然只有十多个。“上海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应增加,一旦发生大的灾害,目前的这些场所是不够的。”
据罗奇峰介绍,此次四川地震没有被准确预报的主要原因是该地震属于主震余震型,主震之前并没有前震,缺乏地震的征兆。按照国家建筑抗震规范,学校属于乙类建筑,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