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个简单问题,关于冷凝温度.
crazy_ak
crazy_ak Lv.5
2008年05月21日 10:01:58
来自于制冷技术
只看楼主

突然想一个问题,把自己想郁闷了.有点弱智大家不要笑话啊.如果室外温度低了,是冷凝温度降低明显还是过冷度降低明显啊.同理,室内温度高了,蒸发温度提高明显还是过热度提高明显呢:)请教了.

突然想一个问题,把自己想郁闷了.有点弱智大家不要笑话啊.
如果室外温度低了,是冷凝温度降低明显还是过冷度降低明显啊.
同理,室内温度高了,蒸发温度提高明显还是过热度提高明显呢:)
请教了.
免费打赏
荣昌制冷
2008年05月21日 11:17:42
2楼
答:如果室外温度低了,应该是冷凝温度降低明显,因为过冷必须要有过冷器,而且还应该是适用于空气自然冷却方式的过冷器。
如果室内温度高了,这就必须看是什么型式的蒸发器了。如果是空调蒸发器,那肯定是它的蒸发温度会有明显的提高。如果是回气管过长,且保温隔热性能差,那过热度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回复
shandian2298
2008年05月21日 11:51:05
3楼
这个问题我也郁闷了。
理论上应该是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下降明显。
我有机会也试验一下。
回复
crazy_ak
2008年05月26日 13:15:17
4楼


我不是很同意你的观点:不是说过冷必须要有过冷器的.如果冷凝器比较大,它的后段就起到过冷作用.
我认为应该是冷凝温度降低,但是过冷度降低的比较明显.
回复
zszj1226
2008年05月28日 23:22:39
5楼
如果考虑冷凝器内主要是相变,出回风温差相对固定的话。应该是冷凝温度降低的没过冷度明显。



奖励积分10 by daxue1980 原因:此人很穷
回复
compmen
2008年05月29日 19:37:21
6楼
风冷式的冷凝器应该是冷凝温度下降明显 水冷式的应该是过冷度下降明显

至于过热度 得看用的什么节流方式 如果是用的膨胀阀 起到自动调节供液量 那么过热度应该没有蒸发温度升高明显 如果是固定节流方式 过热度可能会比蒸发温度升的明显 取决于冷间温度是否过高于实际工况温度

有点晕了
回复
zszj1226
2008年05月30日 00:00:47
7楼
有点道理,看来要做个实例了。不过我认为
若室内环境不变。
假设室外环境温度30度,冷凝温度55度。 过冷温度32度,
当室外环境温度25度时。冷凝温度能下降到50度吗? 过冷度下降到27度应该没问题吧。

另外回气、出液并管也应该算是过冷设备吧。
基础差。见笑了。呵呵。
回复
zszj1226
2008年05月30日 21:38:38
8楼
呵呵.我都晕半天了..
6楼应该觉得风冷状态下.冷凝器是强迫换热.过冷段是自然换热.而水冷的两段换热都是一种形式.所以推出这个结论吧.

我认为还是要考虑相态.在蒸发温度不变的情况下.环境温度降低对冷凝温度影响应该较小.因为释出的是相变热.而对过冷温度影响教明显.这时释放出的是显热.也就是说,两种情况都是过冷段温度下降明显.
而且,同样是过冷段降温.反而水冷可能下降的没风冷明显.
纯想的..讨论的人好少啊.
回复
compmen
2008年05月30日 22:26:04
9楼
风冷式传热系数小于水冷式和蒸发冷

干球温度高于湿球温度

用这两个参数做判断依据 按夏季气温取35℃ 最低气温20℃ 做推测 才疏学浅 没有具体公式做依据 见笑了
回复
zszj1226
2008年06月01日 00:22:12
10楼
关于同样是过冷段降温.反而水冷可能下降的没风冷明显.我是这样考虑的。
传热系数是常数,固定不变。从这方面来看。环境温度下降对他们影响是相同的。该温差两度的还是两度,该差十度的还是十度。
风冷是环境温度直接降温。而水冷是间接降温。冷却水的散热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与空气换热。一部分是拔风负压蒸发散热,这部分散热与环温下降没太大关系。综合起来。我觉得,环温下降对水冷似乎影响小,对风冷影响更明显。

楼主不厚道啊,题目出好自己没影子了。就我们在这里闹腾。不给点分我罢工了啊。
回复
feichen19820507
2008年06月03日 11:58:30
11楼
愚见
对冷凝器,假设管内换热系数不变的情况下,温度降低初始将导致过冷度上升,由于蒸发器能力不足,节流机构将发生调节,同时蒸发温度降低,质量流量降低,吸气比容上升,导致排压降低.
此时,即使假设制冷剂物性参数和流速变化对换热系数的影响,仍然很难确定过冷和冷凝温度的变化,因为同为以温度为单位的参数,前者是数值差而后者是数值,对应的单位质量流量的换热量的表征也是有差异的,比较这两个数字可能比较困难.单纯从冷凝段和过冷段的换热系数来看,冷凝温度的降低对换热能力的影响大于过冷温度差,籍此估计的话,应该是过冷度的降低速度稍快些.但此处仅仅是估计,没有实际论证能力.
我认为,假设能准确掌握蒸发器和节流机构的控制能力的话,或许可以通过多次的循环迭代得到一个可以用来表征结论的解.可能这个变化趋势针对不同的制冷剂或换热器形式也是有差异的.比较直接的方式还是通过试验工况的调节来获得.
同样的问题,我在一篇帖子中问过草原兄,不知道草原兄是怎样看的?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