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水利部关于加快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水农〔2023〕283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于2023年10月9日发布,明确提出推行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行农村供水县域统管。自《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各省积极响应,迅速行动,纷纷出台了省级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
《水利部关于加快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水农〔2023〕283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于2023年10月9日发布,明确提出推行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行农村供水县域统管。自《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各省积极响应,迅速行动,纷纷出台了省级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
《指导意见》旨在健全完善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管理,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保障工程长久稳定运行,确保农村群众饮水安全,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目前已有16个省印发了省级的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9个省已获批或公开征求意见。下面来看看各省规划中的重点内容:
各省份在规划中均明确提出了近、远期的发展目标,大部分省份的规划年限设定为2023年至2035年。 这些目标不仅涉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的提升,还涵盖了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的增长 。各个省份远期目标方向一致,即 到2035年,全面实现县域供水统一管理,农村24小时稳定供水,农村供水工程体系、良性运行的管护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农村供水现代化 。从近期目标来看,多个省份预计在2027年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虽然各地区因现状和基础条件不同,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的目标有所差异,还有少数省份制定了中期的阶段性可量化发展目标,具体统计情况见下表:
表
1
部分省份农村供水高品质发展近(中)期规划目标
此外,还有一些省份制定了水源保护区划定率、县域统管率、县域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建设等更多维度的高品质发展目标,从而更全面地为建设现代化农村供水系统指明方向。以四川省为例,其具体规划目标如下:
首先,部分省份根据本省自然地理、水资源分布、流域特点、水网布局、水利基础设施现状、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等因素进行了分区,从而更精准地分析短板弱项和需求变化趋势,优化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建设布局。
根据《指导意见》的目标,各省在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方面将 “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 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在建设模式上,各省有相似之处: 优先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主要依托大水源、大管网、大水厂和现有城市供水管网延伸的方式,而对城市供水管网短期无法延伸覆盖的地区,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大力发展集中供水规模化工程,对近期无法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供水范围的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以期实现达标供水,不落一户一人的目标 。
在此基础上,各省根据布局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农村供水工程保障措施 。例如,浙江省采取下山移民、易地搬迁、管网延伸、新建水站等方式保障供水;河北省将在南水北调受水区提档升级农村管网基础设施,在其他平原区和燕山太行山坝上地区具备条件的地方,依托城镇供水网络和引调水工程替代原有小型供水工程等;贵州省开展小水窖覆盖专项行动,结合《贵州省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实施,统筹骨干水源工程、水网连通工程、规模化供水工程和山塘等建设,逐步覆盖农村小水窖供水工程,大力压减饮用小水窖水的农村人口数量,目前已初步取得成效,分布于黔南州的惠水、长顺、罗甸3个县的462口小水窖已全部停用。
为深入实施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各省规划或方案提出 推进水源置换工程,加强对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指导督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标志牌设立和环境问题排查整治 。浙江省还强调了小型供水工程水源保护措施的强化建设,加强对新建和已建在线监控设备的整合利用,构建电子围栏,提升远程管护能力。
净化消毒设施的普及安装和提升改造 工作是保证供水安全的关键,各省基本遵循 千人以上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应配尽配,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质巡检全覆盖 的原则,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也应当重视,根据情况采取安装单户设备等必要的净化措施。
同时,水质监测能力提升和体系完善是防范水质风险的有效手段, 主要包括配套水质检测设备、建立水质化验室、委托区域水质检测中心或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 ,加强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完善检测制度和应急机制,配备并定期培训检验人员等,都是提高水质监测效率和精准度的有力保障。
在建设供水应急保障工程方面,构建和强化应急备用水源,实现供水工程间的管道联网 ,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切换至备用水源,保障供水的连续性,而供水主干网则应设计成环状结构,增强网络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同时,供水水厂需在关键工艺环节设置应急措施;对于小型供水工程,应利用附近水源作为应急备用,并尽可能接入附近的规模化供水工程 ,以便在极端情况下得到协助。
完善应急保障运行机制方面, 首先优化水源调度 ,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原则,合理进行水量分配, 其次,统管单位应完善应急响应处置机制 ,建立应急指挥体系,并依托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提升应对效率。
各省在供水应急保障运行体系的建设措施上各有不同,下面挑选三个亮点细节举措:
安徽省采取 “设计标准正常供水”+“超设计标准干旱应急供水” 的方式,即在平时按设计标准正常供水,遭遇超标准干旱情况,采取应急供水措施,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并在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圩区和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的不同分区采取的不同的应急供水工程措施。
贵州省要求供水突发事件处置后, 应遵循“谁启动、谁终止”的原则终止应急程序 ,必须对有关供水设施进行重新清洗、消毒再恢复正常供水,并及时评估和完善应急处理措施的有效性。
浙江省在完善应急保障运行机制方面要求联合 各部门部署应急防控机制 ,强化水资源应急调度,确保饮水紧张困难发生率小于2%, 统管单位设立24小时供水服务热线,配备专业应急抢修队伍 ,实行24小时值班,实现2小时供水服务圈。发生供水事故时,应在3日内修复, 同时做好应急保供工作和信息发布和报送报告 ,对供水应急保障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复盘,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在当前互联网和大数据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善用数字化和智慧化工具 ,能够为提高供水管理和运维水平提供强劲助力。一些省份在其规划中特别强调了推进数字孪生农村供水体系的建设,通过 构建完整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综合运管平台,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 ,以期实现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链条的保驾护航。
例如,贵州省要求以县域为单元,以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为对象,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省、市、县农村供水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打造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信息化管理一张图 ,提升管理决策支持水平。
浙江省规划 加强与城市供水、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加大农村供水管理系统开发力度, 全面提升农村供水工程在线水质水量监测和远程监控覆盖率 。设立目标为2023~2027年,全省农村规模化水厂数字化改造32座,小型供水工程数字化改造2377座,改造升级县级数字化平台26个;2028~2035年,全省农村规模化水厂数字化改造7座,小型供水工程数字化改造25座,改造升级县级数字化平台18个。
多个省市对规划工程所需投资进行了估算,其中,河北省739亿元,四川省784.99亿元,安徽省481.91亿元,陕西省437.47亿元,浙江省283.16亿元。 资金统筹坚持“两手发力”,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拓宽银行贷款等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
浙江省统筹省级及以上水利专项资金,重点对“26+3”县、海岛地区予以倾斜支持。山西省提出工程建设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办法,构建事权清晰、权责一致的基础设施投入责任体系。
贵州省则是发布了《贵州省骨干水源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管理办法》《省水利厅 省发展改革委 省财政厅关于加快推进水网连通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省水利厅 省发展和改革委 省财政厅关于明确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相关事宜的通知》《贵州省水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从政策层面完善资金统筹机制。
此外, 优化健全工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 是确保全流程平稳运行的基石 。这一点上各省规划或方案基本上都基于 县域统管,完善专业化、标准化管护机制 展开,主要包括压实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责任,健全县级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等。
水费收缴机制的完善遵循“覆盖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原则 ,对于利用率较低的工程,在确保较高供水保证率且计量设施体系完备,充分征求农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可实行 “基本水价+计量水价”的两部制水价 对供水成本进行分类补偿。
水利部《指导意见》指出,要全面分析高质量发展基础和需求,并合理制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 只有充分全面摸清基础条件、建设短板和管理弱项,精准的分析用水需求和变化趋势,才能做出更具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规划 。目前大部分省份都明确了未来1~3年的发展目标,而作为未来十年农村供水高品质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只有少数省份制定了中期发展目标,因此, 如何制定合理的过程化目标,并完善考核监管制度,确保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村供水现代化的目标 ,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工作目前刚刚起步,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推广, 农村供水事业也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例如对于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如何摒弃粗放型管理,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出台工作方案细则,以保障工程良好运行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用水需求。
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往往存在项目工程规模大、涉及范围广、资金需求多的特点,从规划中也可以看出各省十分重视拓宽投融资渠道,不过 从现状来看仍主要依赖财政支持,缺乏行之有效的可持续方案 。各省宜积极探索更加丰富和开放的资金渠道,例如对接银行等金融机构,采取联合会商、量身定制融资方案等方式,推动信贷资金顺利落地。同时, 可因地制宜选取特色示范试点,根据项目特点创新融资模式,并结合水价改革和水费收缴机制完善 ,突破融资难点,保障农村供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