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文人来说,人文世界需要天地自然世界的点拨。中国文人向来追求以明澈的心境,品味自然四时更迭,终致物我两忘,得闲适臻境。 然而对于多数现代文人来说,常常面临两个难以规避的现实。 其一,中国人倡导“天人合一”,提倡 “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 ,然而这句话的前提是 “
然而对于多数现代文人来说,常常面临两个难以规避的现实。 其一,中国人倡导“天人合一”,提倡 “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 ,然而这句话的前提是 “ 人类还没有过度叨扰、掠夺和伤害大自然 ” 的理想状态,事实上,我们当下面对的问题,更多是 “ 人类如何去修复 被现代科技文明侵入的 大自然,如何让大自然中人类造成的疮痍慢慢愈合。 ”
其二,对于相当一部分现代人来说,如若全然摹古,将所处空间做成明代文人茶寮居室样貌,那么会与时代和现代生活产生一定脱节——走进茶室仿若回到明代,走出空间,又回到了二十一世纪。任何时代都是亦新亦旧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亦然,保持视野和选择更加多元开放,笔者以为这是对中国文化更为自信的心态与面貌。
面对这些问题,坐落于杭州山中的园林设计空间——山山园林,或许给了我们 良多 启示。
站在回廊前,看着雨中青山如黛,烟云空流,有些庆幸,第一次造访山山园林,就逢上秋雨天气。壁立千仞的空山中,烟云忽浓忽淡,山林若隐若现,颇似北宗宋人山水画境。倘若雨量再大一些,山间水道所在便会有一挂飞瀑细流倾注而下。这意境,不正是 宋人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吗?
谁能想到,三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处当地村民的采石场,而 四 年前,这里还是一处漫谷垃圾堆积如山的垃圾场?几年前, 山山园林创始人之一 余老师在为新工作室选址时,有天他下意识地从外桐坞马路上沿着土路潜入山坳里,发现了这处青山脚下的所在,尽管眼前是满目疮痍的垃圾,但依然被其背后潜伏的青山细水的轮廓所打动。最令人惊奇的是,就在垃圾堆里,他竟见到了从自己旧工作室拆除的垃圾 , 冥冥中似乎有天意指引,令新工作室在他的旧工作室的废墟中开出花朵,在新一方山水中涅槃重生。
然而说时简单,做起来 并不容易 。 勘场、设计花费了他们两年时间,仅仅是把 满坑满谷的垃圾山一车一车挖除干净, 也 耗费了 他们 整整 一个月 的时间。山上流淌下来的涧水,每逢山中倾盆暴雨,水势浩大,当年成为不小的自然灾害隐患,余老师和柴老师为此特意修改水路,让潺湲溪水迂回环抱山谷绿野与山舍,即解决水利问题,又营造了远山凝黛,近水含烟的栖隐逸景。
让人颇为纳罕的是,山山园林空间主体建筑,并非推倒一切重新建造,设计师们选择了在原有采石场工人宿舍上重新加固、设计、翻修,成为了现在充满当代设计语言的建筑构造而毫无违和感。这其间,他们洞开了无数方寸比例各不相同的窗,去接引进周围自然山水草木风景,也填补了一些窗,去为院落中的石头与梅树创造背景留白。
石不能言最可人。石头,是建筑空间中随时可以与周遭青山相呼应的灵魂,被设计师们视为精神图腾,在每一个空间形成点睛之笔。大厅“ 汖轩” 里,一把 露营椅 旁一块野 山石 ,与窗外石头相接引,延伸进空间,为空间增添野意,一张由一块 英石 支撑的茶案,为茶席增添文人雅韵。茶餐厅中,一块形如延绵山峦的英石,立于一方茶席之后,石头中一道白色印痕,犹如崖壁上的一挂“飞瀑”,石头上的景致,竟与空间外的山景十分相似,在空间内外和谐共鸣,这处茶餐厅被命名为“瀑隐”,石头、自然环境和空间的微妙关系不言而喻。
有取之于自然的拙朴石头,也有人工雕刻的精神符号石刻造像,设计师们除了颇喜收藏石头以外,也收藏北齐佛造像藏品,在空间角落,在视野尽头,在光影下伫立,为空间增添精神意念与禅意。
在 山山园林几处饮茶空间中,个人最 喜爱的便是 位于空间西南角落的 茶室 “ 屾 光”。
穿过一道暗门,走过一道曲折阴翳的长廊,已觉周身清凉,已然有了“曲径通幽”的意蕴。再转过一个转角,迎面可见一块硕大的水冲石镶嵌于一侧水泥台壁,侧看状若庄严佛头,横看则如山水画境,俨然成为此间茶室的“题眼”和“精神图腾”。
在设计师为建筑洞 开的 各有方寸的 窗景中,最喜爱的便是茶室“ 屾 光”的窗景, 室如其名, 因其最自然,最有 “ 野味 ” , 最能沉下心感受自然山林投射的光影。 自然到好像只是把一幢水泥房子直接嵌了阴翳的山麓里 。 而当你凑近到窗前时,才体悟到眼前的 “ 自然 ” ,也潜藏着设计师花费的心力和心思。树与树之间的前后、高低关系,秋天时什么树几月会变色,春天时什么植物几月会开花,都经过了周密考量,融合了时空,立体地呈现。流水动向,也呈现了层层递进关系。远处林中隐匿着一挂细瀑,经由水路,在左侧形成一道矮瀑,为隔壁 大厅 提供一方宋人画境中的瀑布般的点睛之笔,继而在窗前盘桓,最后流到 碧绿 池塘里。山林中宛若天成的石头,也被视为值得尊重的宝贝,经过仔细构图后一块一块轻轻放落到树林间。
茶室的橱柜、烧水装置等,都可以以微水泥墙壁和橡木地板的样貌 “ 消失 ” 、 “ 隐匿 ” 于空间,让整座空间成为徒留三面深灰水泥墙壁和橡木地板的空寂所在。整座空间平面呈梯形结构,人置身其间,如同置身于一座沉浸式寂静的电影院 —— 大自然是唯一的电影放映师,山林草木的四季流转、风霜雨雪和光影变化,是放映的内容。晴时,阳光穿过树林,为空间洒下金色的斑驳树影,随着时间流逝慢慢扫过地板、墙壁和被设计师们视为精神图腾的石头,直至夜之将至,整座空间都黯淡下来。偶有云朵飘过,风景与光影便仿佛会呼吸,忽而明,忽而暗。雨时,窗上蒙了一层淡淡水气,林间时有白雾生起,静静弥散,檐上挂起一道雨帘, 溪水 中泛起点点涟漪。有时,山林中的涧水还会吸引来自然界的小生灵们 —— 白鹭踱着步,小鸟雀跃着,来饮水、刷洗羽毛。这迷人的 “ 见微知著 ” 的过程,足够可以让人在任何一个季节,任何一种天气,在这处空间坐上一天而全然不觉不耐。
到访的客人,无论是商人、艺术家,还是舞者、作家、摄影师,无论携带着怎样的情绪,只要进入到茶室,便瞬间一语不发,进入静定的心境,只将当下的心寄托于窗外山林与自然光影,和眼前的一杯氤氲茶汤里。
无论 是在 “与自然和谐共处” 和“自然修复”议 题上 ,还是在当代文人园 林设计 、茶室设计与当代设计的融合 上, 山山园林空间都 给 到 了我们 许多前瞻性启示。
自然,是最难模拟的状态。
自然的修复,亦需要审美的介入。
与自然共处的形态也是丰富多元并与时俱进的。
图片拍摄| 文人空间 邓黎君
文章撰写| 殷若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