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屋脊上失落的明珠——古格王朝的秘密
刘潇然
刘潇然 Lv.2
2024年06月18日 10:33:57
只看楼主

来源:建筑史学

神山、圣湖、土林、古城,组成了今天的阿里,这里被誉为无瑕的终极圣地。阿里位于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为西藏的屋脊。这里地广人稀,周围遍布雪山圣湖,无数的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在这里自由奔跑。被藏传佛教徒视为“世界中心”的神山冈仁波齐就屹立在那里,与神女峰纳木那尼遥遥相望,两峰之间是 圣湖玛旁雍错 和鬼湖拉昂错。而在风景的另一边,是失落的古老的文明。


神山、圣湖、土林、古城,组成了今天的阿里,这里被誉为无瑕的终极圣地。阿里位于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为西藏的屋脊。这里地广人稀,周围遍布雪山圣湖,无数的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在这里自由奔跑。被藏传佛教徒视为“世界中心”的神山冈仁波齐就屹立在那里,与神女峰纳木那尼遥遥相望,两峰之间是 圣湖玛旁雍错 和鬼湖拉昂错。而在风景的另一边,是失落的古老的文明。

古格遗址
300多年前一夜之间在历史上消失的 古格王朝 ,无疑是阿里地区众多文明中最为神秘的一个。从9世纪到16世纪,古格王朝书写了灿烂的文明,之后又如梦一般消失。在沉寂了数百年后,于20世纪初,这一古城才被重新发现,大量的文物遗存和壁画艺术精品向我们昭示着昔日古格文明的辉煌,也吸引着人们去追寻这段失落的历史。
巍峨的古格故城坐落于阿里扎达县扎布让区境内托林镇西北的象泉河南岸,距县城19公里。为曾经拥有百万之众的金戈铁马的吐蕃王室后裔所建,古格王国繁荣兴盛了七百年。据史料记载,鼎盛时期的古格王国统治着西藏西部、印度北部和克什米尔地区。古格在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在于,这个雄踞于藏西的王朝开启了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序幕,推动了这片雪域高原长达千年的全民信佛时期。

古格托林寺白殿壁画 
普遍被认为所绘的是仁钦桑布大师和阿底峡尊者
在经历了“朗达玛灭佛”事件后,佛教在9世纪几乎消亡。幸而古格王国的创立者德尊衮及他的后裔非常信仰佛教,并一直致力于推动佛教的复兴。1042年,受古格国王极力邀请,阿底峡尊者越过喜马拉雅来到古格。随着阿底峡进藏弘法,西藏西部陆续修建起了108座寺庙;同一时期,大量佛经被翻译成藏语。现今大多数藏传佛教所用的佛经,都是那时翻译过来的。

古格王国古庙废垆
如今的古格王国境内还有大量的遗迹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断壁残垣、坍毁的洞穴、倾圮的佛塔,都在默默诉说着它的过往。在王朝覆灭后留下的寺院、石窟、壁画、塑像、法器、经书均难以统计,而它们都是开启神秘的古格文明的钥匙。古格王国的王族,是吐蕃赞普(即汉语中的“王”)的嫡系后裔。所以古格王国历史的源头,必须追溯到吐蕃王朝的晚期。

1985年,考古学家在古格王国遗址山顶东侧发现“兵器窟”
公元633年,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公元842年,吐蕃王朝第九代赞普朗达玛被僧人刺杀,王国分裂,境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平民大起义。朗达玛的两个儿子云丹和维松争夺王权,自相残杀。云丹据拉萨,建立了拉萨王系;维松被排挤到约如(山南东部),王位很不稳定。约公元930年,维松的孙子吉德尼玛衮走投无路,率领3名大臣和100名士兵,远远逃到藏西,开辟根据地。

古格托林寺出土的胜乐金刚擦擦
他们来到玛旁雍错湖边,神山冈仁波齐一身雪白,默默望着这群外来的逃亡者。吉德尼玛衮派出3名大臣,分头考察各地。从布让(普兰)回来的大臣说:那里的土地被雪山环抱,那里的居民像罗刹一样凶蛮;从古格(札达)回来的大臣说:那里的大地被岩石包围,那里的居民像绵羊一样驯从;从玛域(拉达克)一带回来的大臣说:那里是积满水的沼泽,那里的居民像青蛙一样生活在水里。

托林寺出土的镏金铜雕妙音鸟
德尼玛衮率领部属先到普兰,受到当地头人扎西赞的优待,招为女婿。他开辟商市贸易,发展经济,不久用武力征服了古格和玛域。这片土地因此称为“阿里”(意为领土),表示是吐蕃王室后裔吉德尼玛衮的领地。历史上有著名的“三衮占三围”的故事,所谓阿里三围,就是把阿里地区分为拉达克、古格和普兰三部分。

托林寺出土的佛头
今天的阿里地域概念,就从这里演变出来。德尼玛衮生有三个儿子,他分封三围,各辖一地。长子贝吉衮占据芒域,后来发展成为拉达克王国;次子扎西衮占据布让,后来被并入古格;幼子德祖衮占据象雄,即古格王国,这位最年幼的王子,成为古格王国的开国元首。

托林寺出土的镏金铜雕大鹏金翅鸟
至此,古格开始书写其华丽的篇章,古格王朝是在象雄王朝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从10-16世纪不断扩建的古格王国,遗址占地约18万平方米, 从山麓到山顶高300余米,房屋建筑、佛塔和洞窟密布全山,达600余座,形成一座庞大的古建筑群。现存较好的有寺庙、殿堂5座。寺内残留有泥塑佛像和彩色壁画。该遗址是研究西藏历史和公元10世纪以来藏族建筑史的珍贵资料。    

古格古城
古格王朝遗址西距扎达县城16公里的扎布让区象泉河畔,被众土林远远近近地环抱其中,因其是用取自周围土林的粘性土壤建筑而成,所以古老城堡的断壁残垣与脚下的土林浑然一体,使人难以分辨究竟何为城堡、何为土林。每当朝霞初起或夜幕降临之时,古格遗址便会在土林的映衬下透射出一种残缺美、悲壮美。
古格王国昔日的殿堂与札达盆地的这片山峦融为一体,王国都城所在地札不让便是这无数土山当中的一座。四面峭壁悬崖,形势险要。依山构筑有密如蜂巢般的庙堂、房屋及洞窟。宫城位于山峦顶部,内有国王的 冬宫 和夏宫。宫城内的寺院建筑规模不大,保存较完好的壁画主要分布在白殿、红殿、卓玛拉康、吉生拉康和曼陀罗佛殿之中。
古格的住宿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山坡上是达官贵族的住宿,山下是奴隶居住,有的洞窟则是僧侣的修行地。有这样陡峭的山壁作为屏障,要爬上山顶比登天还难。那么古格人自己又是如何上山的呢?原来聪明的古格人在山体内修筑了许多暗道,暗道中某些类似窗户的洞,既为了采光又可以用来防御。这些暗道迂回曲折,拾阶而上可直达山顶王宫。

多数壁画上使用金粉描绘
王宫内的寺院建筑,大多有精美的壁画。其中红殿因建筑外墙的颜色而得名,但殿内的主色调大多为红蓝两色,殿内壁画约创作于16世纪上半叶,属于王朝晚期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殿内许多壁画多用金粉画成。从而印证了当时古格王国对金矿的开采,是古格经济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幅壁画形象地记录了当年修建古格王宫运输木材的画面。建造这庞大的都城需要大量的木材,而方圆百里内仅生长着玫瑰、沙棘等灌木,像杨柳之类的乔木极少,故大量的建筑木材需要翻越喜玛拉雅山从印度、尼泊尔等地运来。雪域的高寒、道路的艰险,长途运输是最让人刻骨铭心的劳作。在庄严的佛殿里,人们不会遗忘那些考验人的智慧、毅力和耐心的工作场景。
这是古格“庆典图”壁画局部,位于红殿南壁下层。画面真实地记录了当年古格庆典的热烈场面。这是为庆祝宫殿落成,还是一次重大宗教活动,抑或是新国王的登基?任你去想。画面中敲锣打鼓、舞狮耍猴、跑马吹号,一派热闹景象。它记录了古格兴盛时期安定祥和的生活场面。游行队伍以舞狮为中心,狮舞显然是和礼佛有关。舞狮是唐代以来流行于西域和汉地的乐舞,在西藏壁画上出现,也显示了汉藏两地文化上的密切联系。
古格壁画与中国内陆和西藏地区壁画有所不同。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交叉路口,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古格壁画不仅继承了吐蕃传统艺术的基础,还有选择地吸收了汉地、印度、尼泊尔和克什米尔地区佛教艺术的精华,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宗教的兴起必定会带来艺术的繁荣,古格壁画便是其中之一。在古格遗址中,那些古老的宫殿和寺庙的墙壁上,仍旧保存着大量的壁画。这些壁画题材各异,包含度母、金刚、护法神、僧人礼佛、供养人等形象,绘画精美细腻,很多壁画色彩仍艳丽如初。可以说,古格壁画有着唐卡的色彩,但造型却更加自由。

古格红殿壁画

大卓嘎老人古格玄舞的传承人
古格红殿的壁画中,有一副绘有10个妇女手拉手组合一起舞蹈的场景,其实图中描绘的便是古老的古格舞蹈——“玄舞”。舞者穿着红白相间的服装,步伐整齐,欢快喜悦。这种玄舞在阿里地区的村庄至今仍有流传,与广泛流传在藏区的“锅庄”很接近,可十人、百人或千人手牵手边歌边舞。这幅壁画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古格王朝是一片繁盛之势。
最早来到这片神秘之地对古格遗址进行考察的是英国人麦克活斯·扬。1912年,他从印度沿象泉河溯水而上,来到这里进行考察。此后便有探险家、旅行者、摄影家和艺术家们源源不断地来探奇访幽。但真正的科学考察是从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组织的考察队开始的。    
考察结果证明,以古格王国都城为中心,方圆数百里还分布着东嘎、皮央、达巴、香孜等数十处由佛塔、寺院、石窟寺等组成的古遗址,规模宏大,在札达土林的山峦深处星罗棋布,构成古格王国的一座座卫星城。也难怪有人会把古格称为“建在土林中的王国”。
古格在西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吏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古代印度的许多重要佛教教义,就是从这里传入西藏腹心地区的,这里又是古代西藏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之一。古格王国自建立之初就确定要弘扬佛法,以教辅政的政策一直贯穿在王国近800年的历史中,古格也就因此一直保持着西藏西部阿里佛教文化中心的地位。所以在都城的建筑中,佛殿也凸显其重要性。
现存的佛教寺庙建筑共有6座,4座在山脚,2座在山顶的王室区。在佛教的初创时期,佛塔就成为了这一宗教的标志性建筑。遗址中本有许多佛塔,但现存的只有3座残破的佛塔了,其中2座是圆形塔基、残高约为1米和5米;另一座是方形塔基,残高也有5米。
佛塔的建筑形式在跟随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受地理、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许多地方发生了不少变化,唯有印度、尼泊尔还保留着佛教初期的佛塔特征。西藏也是如此,所以古格的佛塔就有了这些共同的风格了。
从1992年起,考古人员又重点对札达县的皮央·东嘎遗址展开了多次田野调查,探查出大量的石窟、佛寺、墓葬、房址等古代遗迹。

东嘎石窟群是古格王国早期遗存,位于东嘎村西北山崖上,依山势呈东北-西北走向分布。

洞窟里的壁画内容丰富而精彩,呈现明显的克什米尔艺术风格,主要有佛像、菩萨像、护法神、力士像、供养天女像和孔雀、龙鱼、双龙缠绕、双凤对立等各种装饰图像以及一些异域的人物和天女图案。这是东嘎1号洞窟,窟顶为四方形藻井,墙面为坛城图案。
东嘎Ⅰ区2号窟的窟顶为五重同心圆相套的金刚界大坛城形式,也可称作“自在曼荼罗”。它的顶部向上隆起,从内向外绘制四圈小像,并在每一圈圆形图案外侧,环绕方形金刚墙。
阿里东嘎石窟群中的Ⅰ区2号窟壁画精美,保存较好。它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曼荼罗形式的藻井,上绘佛、菩萨、天神等185尊小像,层层相套,给人以奇幻、静穆之感。
当然,能解读古格王国历史的,不仅仅是扎达土林一带的古格故城,还有承载着古格无数辉煌的托林寺。托林寺位于象泉河畔,是古格王国在阿里地区建造的第一座佛寺。“托林”藏语意为飞翔空中,永不坠落,因而托林寺也被称为飞翔的寺院。

托林寺出土的泥塑诵经僧人
在藏族历史上,托林寺的地位举足轻重。著名的益西沃、阿底峡、仁钦桑布等人物的故事都以托林寺为背景展开,它凝结了印度、尼泊尔和拉达克的工匠的心血,也是三地的建筑和佛像风格的集大成者。完好时的托林寺由迦萨殿、白殿、十八罗汉殿、米勒佛殿、护法神殿阿底峡殿、仁钦桑布译师殿以及众多僧舍、佛塔林构成,规模宏大,而今已很难从遗存的断墙残塔窥见当初的规模格局了。
这是托林寺迦萨店西北角佛塔内的影像。佛塔外部与塔中殿堂建筑及塑像、壁画损毁过半,殿内东、北、南三面各有一龛,东龛为泥塑立佛,南北龛为站立的泥塑菩萨——残存的克什米尔风格壁画色彩至今浓艳如初,壁画内容有度母、金刚、护法神、僧人礼佛、供养人等。

供水天女手持海螺,身姿舒展,犹如轻歌曼舞
这是托林寺集会殿后殿西壁的伎乐天女图,有学者认为是藏族舞蹈造型的经典动作,可以看到10世纪前后古格宫廷舞蹈的些许风姿。
托林寺集会殿门廊东壁两侧的十六金刚舞女,是西藏壁画艺术中的杰作。
托林寺白殿西壁的观音像,菩萨右手结与愿印,左手结说法印。
托林寺集会殿后殿西壁上的达摩多罗尊者象是托林寺壁画的精品之一,也是西藏所见的年代较早的达磨多罗画像。这幅绘于15世纪的画像吸收了印度、克什米尔、中亚以及中原等多种技法和多远文化色彩,并将其和谐地融会于同一画幅中,体现了后期古格佛教艺术庄严华美的审美情趣。

托林寺出土的金刚手擦擦
托林寺自创建到今,出现过许多高大僧大德。早期属于宁玛派,后皈依噶举派。15世纪古格阿旺扎巴任法台时改宗格鲁派,1618年迎请第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到托林寺传法;17世纪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1708~1757)将托林寺改为色拉寺色吉扎仓下属分寺,并派遣赤钦阿旺(1677~1739)为托林寺法台,此后从色拉寺每三年轮换法台及随从(15人)已成定制。
殊不知,纵然有浓厚的佛教基础,但位于诸多文明交汇地区的阿里地区仍然总是最先感受到各种新宗教的冲击,而这也许就是古格王朝毁灭的元凶之一。1624年,耶稣会传教士安多德从印度来到古格,带来了欧洲的天主教,古格国王扎西扎巴德马上着了迷,为他们修建了一座教堂,让王后及其仆人受洗,自己也准备受洗。
安多德写信回总部,兴奋地汇报说:“国王、王后等达官贵人不仅对我们的东西表现极大尊崇(似乎已经不能再大了),而且不停地嘲笑他们的教士(喇嘛)们的东西。他们对我们,对圣律的善美和纯洁,对我们的经文、斋戒、拯救灵魂的热忱,对我们诵经的方式等的赞扬,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天主教在古格的传播,引起佛教的不安。以王弟扎达为首的喇嘛集团开始反制,大规模招收俗民入寺为僧,以避免他们成为天主教徒。寺庙僧侣的增加,导致可用于战争的兵源减少,国王十分愤怒,强迫喇嘛还俗。1630年,王弟扎达发动喇嘛和平民暴动,围攻王宫,最愚蠢的是还邀请拉达克国王派军增援。
古格城堡建立在山顶,易守难攻,拉达克军队进攻数月,国王走出王宫,他的卫队迅速被歼灭,国王和整个王族,以及传教士,都被押回拉达克首府列城囚禁。700多年的古格王朝就此落下帷幕。拉达克随后占领了整个阿里。半个世纪后,五世达赖派甘丹才旺率领蒙藏联军收复阿里,设四宗六本,归噶厦政权直接管辖,拉达克则称臣纳贡——这点差异,导致日后拉达克终于裂土而去。今人说的阿里三围,已经变成了普兰、札达和日土。

托林寺西侧的塔群,已有部分坍塌,剩下的逐渐风化
阿里高原苍莽、冷冽、严峻,风沙席卷一切,包括历史和记忆。古格时代兴建了多少寺庙、佛塔、洞窟与城堡,如今残破不堪,我们有幸目睹那些中亚风格的壁画与佛像,腰肢婀娜,姿态曼妙,回味起来总有无限感伤。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但是这些人也都并不是古格后裔,他们自然也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事。
王朝花开花落,教派兴废无常。岿然永存的,惟有神山冈仁波齐吧。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