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活动的组织与出行的产生——未来的两个发展情境
一天三顿饭
2024年05月28日 23:04:16
只看楼主

【摘要】 本文以时间地理学的视角分析瑞典居民未来的出行需求。我们提出了一个将各类活动的时间需求分配给人口及其时间资源的模型,并基于工作和就学活动的一系列理论假设,测算了瑞典居民的出行需求。与此同时,我们探讨了瑞典未来的两个发展情境,并聚焦第一种情境,根据未来的人口特征测算了出行需求。此外,我们深入分析了第一种情境下几类典型家庭的情况。最后,本文对瑞典交通和社会发展进行了思考。


【摘要】 本文以时间地理学的视角分析瑞典居民未来的出行需求。我们提出了一个将各类活动的时间需求分配给人口及其时间资源的模型,并基于工作和就学活动的一系列理论假设,测算了瑞典居民的出行需求。与此同时,我们探讨了瑞典未来的两个发展情境,并聚焦第一种情境,根据未来的人口特征测算了出行需求。此外,我们深入分析了第一种情境下几类典型家庭的情况。最后,本文对瑞典交通和社会发展进行了思考。

早前,北欧部长理事会资助了一个项目,探讨瑞典社会的未来愿景以及由此产生的出行需求。在这一项目中,有必要将这一愿景与其他的发展情境以及当前的情况进行比较,以保证其有效性。


 
本文假设,无论未来如何发展,一个社会中的人口和基本价值观都遵循着相同的发展轨迹;但与此同时,在不同的发展情境下,人们的生产组织、工作时间和居住模式将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并进一步带来教育模式、休闲方式、女性就业参与率以及日托设施数量等方面的差异。

 
为了分析不同发展情境下特定要素对人们的影响,笔者构建了一个时间分配模型,将各类日常活动的时间投入分配到人口以及每个人的可利用时间上。我们针对工作和就学这两类最重要的日常活动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假设,并利用上述模型测算未来的出行需求及其在24小时内的分布。

 

此外,本文讨论了瑞典社会的两个发展情境:一个是向资本密集型生产模式转型,工作时间缩短,教育系统的规模大幅增加;另一个是沿用当前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本文聚焦第一种发展情境,详细分析未来的出行需求特征。

1  时间分配模型

为了将未来社会的总体情况与居民个体的出行需求联系起来,需要使用统一的概念进行论述并进行必要的简化。本文采用哈格斯特朗( H?gerstrand [1-2] 提出的时间地理学的概念体系进行讨论。

 
时间对个人和整个人类来说都是有限资源。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一定规模的人口有一定数量的时间可以利用。这些可利用的时间为活动的数量及其在人口中的分配提供了基本框架,对每个个体来说也是如此,生产、消费和其他职业活动都受限于人口可利用的总时间所形成的框架。原则上,任何经济系统,无论其技术和政策如何构成,都可以投射到人口的时间利用上。

 
该时间分配模型的最初数据是一个地区、该地区的人口以及时间段(图1)。假定人口结构已知,而时间的构成暂未明确。首先,我们需要把可利用时间分配给不同的日常活动。这些活动可能源于个体的需求或愿望,也可能是由社会中的集体安排引起的,并且取决于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不过,分配给不同活动的时间并非彼此独立,而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即一个活动影响另一个活动。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活动系统”的概念,强调日常活动的关联性与完整性。研究需要,我们暂时将日常活动与人口剥离。对于日常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它进行分类,但这里仅采用一种粗略的方式,即日常活动仅包括三类活动——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和生理必要活动,以确保个体在同一时间内不能从事多种活动。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在总体上讨论可利用时间如何在这三类活动上 分配 ,其结果是确定了三类主要活动的时间量,但并没有将活动时间分配给个体。

 
 
 
注:在第一阶段(S1)中选取研究地区和研究的时间段。在第二阶段(S2)中,从研究地区选择特定人口进行分析,结合研究的时间段,计算出人口的总体可利用时间。在第三阶段(S3)中,总时间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上,并将人口划分为与三类活动相对应的群体。第四阶段(S4)为活动的时间安排,两个子图分别代表活动时间的需求和供给。第五阶段(S5)将量化的、按时间顺序组织的活动需求投射到总人口上,从中可推算出出行的数量,并在第六阶段(S6)中展示。  
图1  模型的理论模式  
在日常活动的时间分配中,我们即使采用更细致的活动分类方式,也不能完整地刻画社会结构的特征。事实上,各类活动的平均时间在不同类型的社会中差异并不大 [3] 。因此,传统的“时间预算”方法难以准确地刻画一个社会的特征,除非研究者能够揭示各类活动在时间中的位置及其在个体之间的分布。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传统的时间利用实证研究相反:重点探讨活动时间如何分配给个体 【译者注:而非将个体活动时间汇总到人口上】

 
首先,我们需要对人口进行大致的分类。这些类别与前面活动的分类相一致,即分成三大类。这三类群体都会进行生理必要活动,而除生理必要活动外,第一类群体从事生产活动,第二类群体从事消费活动,第三类群体同时进行这两类活动。

 
然后,我们将活动在时间和人口中进行分配。在这里,我们需要考虑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 活动的分布 包括集体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组织,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家庭组成,交通机会等。

 
图1中,模型的第6阶段测算了未来的出行次数。由于不可能考虑到活动分布的所有影响因素,我们将这个过程进行简化。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交通系统对活动分布发挥的显著作用,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出行的次数 【本文的后续章节中,没有考虑未来不同的运输系统,因此需要对活动分布进行反馈和修改】

 

该模型的第一个任务是将活动时间分配给人口,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人口与可利用时间为出发点 (见图2的T1和I1阶段,其中T代表时间,I代表个体) ,可利用时间分配给三类活动。首先,将时间分配给生理必要活动,并在人口中平均分配;然后,聚焦生产和消费活动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活动,将时间分配给它们,剩下的时间暂存在“剩余项”中 (图2的T2阶段)

 
图2  活动时间与人口的主要分类
 
生产和消费活动可以简单地分为全职(时)和非职(时)等类别。这一分类完成后,时间分配的第三阶段( T 3)就结束了。

 
我们采用类似的流程,将人口划分成不同的群体。图2中的 I 2阶段展示了人口划分的方式。其后,对三个群体进行进一步的分类( I 3 阶段 ),使其能更明确地与活动时间相关联。人口群体( I 3)与活动时间( T 3)在图2的中间位置互相对应。例如所有的全职生产活动必须分配给从事全职工作的群体,而图中其他类型的活动不得分配给这一群体。在这个群体内留给个体的剩余时间只能用之前暂存在“剩余项”中的时间来填补( T 2阶段)。除了全职工作活动和先前分配的生理必要活动外,必须从“剩余项”中取出足够的时间,使个人的24小时能够被完全分配到各种活动中。

 
该模型的第二个任务是在 I 3阶段和 T 3阶段之间建立联系(图3)。此前的步骤中,我们已经定义了5个人口群体,并将部分个体定义为“其他”。现在需要增加的是具体的时间安排。参考图3顶部的图框,我们可以确定一天24小时中的出行分布。后者既可以反映5个人口群体的总体出行情况,也可以单独反映工作地、教育场所和居住地的出行。另一种呈现结果的方式是在矩阵中刻画所有出行(图3),但该矩阵只能反映居住地、工作地和教育场所之间的出行,无法反映总体的出行情况。  

 
 
注:限于空间,图中的部分场所进行了缩写,“居”即居住地,“工”即工作地,“教”即教育场所,“其”即其他目的地。
图3  工作与就学活动在24小时内的分解及其与出行次数的关系  

在最后一轮计算中,剩余的活动时间被分配给5个人口群体和其他个体。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基于对未来的特定假设,利用工作和就学活动的时间安排来推测购物和休闲出行的频率与分布,并补充到总出行量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出行量中。由于这部分分析的不确定性非常大,因此本文不对24小时内的出行频率变化进行赘述。

2  未来发展的背景

本节介绍瑞典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趋势,为下文所讨论的未来发展情境交代具体的背景 【我们的假设尽可能保持中立,但它们未必与作者期待的情况相符】

 

首先,我们讨论那些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领域。我们假定,某些基本价值观和人口发展不受其他领域变化的影响。当然,经济状况和人口结构之间存在着联系,但在25年的时间范围内,人口发展不太可能出现急剧逆转,除非经济状况发生了急剧变化,所以目前暂不考虑这种可能性。 此外,基于国际形势稳定的假设,我们认为未来不会发生急剧的逆转或新的发展。 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政治紧密地相互依存,在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下瑞典社会是不太可能发生剧变的。

2.1  基本社会价值观

自工业革命以来,当今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已经逐渐形成,并被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所接受。本文将考虑两大价值观。在社会不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这两大价值观将会持续地影响着社会发展。

 
最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之一是个体的平等。公共机构做出的几乎所有决策都是为了实现资源更加平均的分配,特别是努力实现不同人口群体就业机会的均等化。交通政策在这种均等化过程中发挥着非常直接的作用,也影响着收入分配。因此,就业机会平等分配的需求,极大地影响着交通规划和交通投入。

 
第二个基本价值观是增加公民参与社会总资源分配和利用决策的机会。目前,瑞典缺乏讨论地方问题的平台,对基层社会组织的需求日益凸显。这种参与社会决策过程的机会与个体的工作、休闲时间是密切相关的。人们支持将每日工作时间缩减到6小时,一个有力的论据就是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同时,工作时间的缩减也会对交通部门产生重大影响。

 

这两个价值观是紧密关联的——平等原则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公民参与社会决策过程的需求。

2.2  至2000年的人口增长预测

根据1974年所做的两个2000年瑞典人口预测结果,我们采用人口增长水平较低的预测值,展开以下讨论。

 
根据预测,到2000年死亡率会有所下降,而生育率则会略微增加,一般认为,随着避孕方法的改进和广泛传播,生育率会呈现低水平,但目前无法确定避孕方法的改进是导致出生总数减少还是导致出生时间发生变化。如果女性的劳动参与率继续上升,生育率可能会降低。关于生育率的另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是,当前尚未出生以及在研究时段内出生的女性中,有部分在2000年将到达生育年龄。此外,由于采用传统的投影方法进行预测,因此这里假定瑞典的净移民在研究时段内保持为零。

 
如果预测结果准确,那么瑞典人口在1970—2000年将增长2.6%。相比之下,1960—1970年,瑞典人口增长了7.8%。

 
该预测也表明,到2000年,0—14岁、15—65岁和65岁以上的年龄组不会有巨大变化。相较而言,15岁以下的年龄组的人数将减少,但变化是微小的;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将在1980年代末之前上升,之后开始下降。

 

综上,1970—2000年,瑞典人口将温和地增长。1970年的总人口为809.6万,而预测的2000年人口为829.2万。到2000年,最大的人口群体为中年群体,虽然与1970年相似,但届时重心将转向年龄更大的群体。

2.3  城市化

近几十年来,人口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这一现象将继续主导聚落系统的变化。然而,在城市地区内部,人口分布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许多城市地区的人口可能会增加,以支持多样化的服务和劳动力市场。

 
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推动力是城市职业的增加,特别是公共部门和私人服务业的职业。公共部门职业的增加尤为显著,对国家城市体系的总体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推动力是企业和家庭的偏好。商业和工业更倾向于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地区设立业务,这样能够获得良好的信息获取途径,能够频繁、直接地联系客户,并有助于与其他企业和政府机构合作、协调。

 
家庭的偏好包括广泛的就业机会,良好的服务和教育,良好的社会交往等。伴随着社会对于缩短工作时间的期望,以及针对就业年龄段的再教育、成人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家庭对在合理的日常出行时间内进行活动的需求可能会增加。与此同时,休闲时间的增加也将导致对交通设施需求的增长。

 

1950年代—1960年代,人口从偏远的农村地区快速转移到城市地区,预计这一趋势会在20世纪末放缓。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较慢,城市系统内的发展将取决于其内部的重新分配。

2.4  活动的组织

在一个拥有复杂生产技术的社会中,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会按以下方式进行组织。负责生产的组织往往规模大、数量少,其内部拥有高度专业化的部门,因为较小的组织无法承担先进技术所要求的大量投资。由于这些组织规模庞大,任何决策都将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主要决策的制定将按照中央集权主义( centralist )的方式进行。此外,组织内部的决策可能对组织外部产生比今天更大的影响,因此这些组织的活动将由专门从事该任务的人员精心规划。组织员工也将更加专业化,因为每一个操作都很复杂。由于个人拥有不同的专业知识,每个人对整个生产装置的运行都至关重要。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意味着所有行业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

 
对于未经历生产技术快速转型的社会来说,可能呈现出与当今社会非常相似的组织模式。我们将有较多为生产商品和服务而设立的小型组织。在这些小型组织中,决策可能不是按照上述中央集权主义的方式进行,但它们仍然会在每个组织内部集中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可能更容易对决策提出建议,因为他/她们与决策者的物理和心理距离不会那么大。在这种生产组织模式中,对受过专门训练的劳动力的需求要少于前一种情况。

 
劳动市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法定(或协商)工作时间的变化。工作时间可能会缩短到每周约30小时 【译者注:瑞典于1973年开始实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 。目前还不确定这是否会导致每天6小时的工作制,还是导致每周工作天数的减少。如果技术发展迅速,工作时间很可能会缩短,因为这将创造出更多用实际资本替代劳动的机会。然而,这一趋势可能会被资源相对价格的变化抵消。

 
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也很可能会继续上升,上升的幅度将取决于公共部门增设托儿设施的能力等。

 
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就业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达到稳定水平。

 
从事工业生产的就业人员所占比例有望保持稳定或略有下降,这取决于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技术的广泛改进将导致劳动力人口比例低于现在。

 

服务行业的主要增长可能会出现在公共部门。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以及生产组织对专门训练的劳动力的需求,教育领域将出台更多措施并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公众对于医疗服务、文化和娱乐方面的需求也可能增加。这些变化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对促进平等的追求。

2.5  教育

根据瑞典社会的价值观,当前和未来出生的个体在成长中都需要享受广泛的平等机会。因此,教育必须转型,以使所有个体无论其性别和家庭经济地位如何,都能有同样良好的机会获得教育资源。

 

20世纪,个体所获得的教育机会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图4展示了20世纪出生的人一生经历的变化。纵轴表示年份,横轴表示个体的年龄,对角线连接了出生年份以及每隔20年的年龄; M 1 M 2 M 3 分别表示1910年、1940年和1975年出生的三个个体;整个三角形区域反映了年龄绑定的教育以及教育改革的时间点。以 M 1 M 3 为例。1910年出生的M 1 在7~27岁之间如果具备必要的智力和经济条件,他/她可以接受约20年的教育;然后在55岁时(1965年),瑞典引入了成人高中,他 /她 再次获得了接受公费教育的机会。1975年出生的 M 3 则面临了不同的情况。他 /她 将在一个教育机会充足的社会中成长,并且可以在他 /她 的整个生命中享受继续教育。教育中的年龄边界正在逐渐消失,不再完全局限于童年和青年时期。

 
注:“大学(25:5)”指具有五年或更多工作经验的个人,根据特殊的入学规定在25岁或以后进入大学。
图4  20世纪瑞典的教育机会  

教育部门的投资规模将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无论如何,未来的教育预计会比今天更加广泛,即更多的个体能够受益(图5)。

图5  1920—2000年瑞典实际和预测的教育水平分布

2.6  家庭组织

工作和就学活动的参与,都会影响家庭参与其他活动以及家庭成员共同活动的能力。工作和就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家庭的责任,因为这些活动使家庭得以维持和延续,并决定了家庭的社会环境。

 

夫妻双方都就业的家庭(图6)往往会面临托儿、购物、家务分工等带来的问题。在这类家庭中,共同外出活动的时间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 [4]

 
图6  1960年、1965年、1970年瑞典不同年龄的女性的就业率  
家庭组织的变化预计会导致小型家庭的数量增加。这种增加也将归因于年轻人比现在更早地离开父母的家,以及社会鼓励更多退休人员在其熟悉的环境中生活。

 

当前工薪阶层的时间利用模式大致如图7所示。在24小时内,总工作时间(即工作时间加上通勤时间)往往是9~11小时。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考虑这种时间利用模式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图7  1968年瑞典工薪阶层的休闲时间、总工作时间和睡眠时间

3  未来发展情境的拟定

我们从生产的组织、活动的形式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的角度出发,拟定未来的发展情境。制定未来发展情境的首要前提是必须在社会发展可能的范围内。当今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发展,各种未来学研究都集中在这一因素上。只要人们继续以经济评估为依据进行社会财产的分配,那么基于经济因素进行未来发展的设想就是可行的。

 

两种未来发展情境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表1)。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对生产资源的相对价格以及对资源利用的方向将产生不同影响。两种发展情境都假设相对便宜的资源被密集使用。因此,发展情境I为高资本密集度的情境,而情境II为高劳动密集度的情境。

表1  瑞典两个未来发展情境的主要特征  
 
 
根据前述经济和生产技术发展的假设,可以认为这两种发展情境在空间结构上没有太大差异。此外,与大多数拥有稳定的物质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工业化国家相比,在瑞典实现政策目标的年份并不遥远。然而,发展情境I预设每天工作小时大幅减少。在能源条件的有力支持下,这可能导致人们的居住地趋向于分散化。与此同时,发展情境I还预设劳动参与率(特别是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大幅上升,这将导致越来越多的家庭中有多名家庭成员有收入,这可能会抵消分散居住的趋势。关于发展情境II中所假设的情况,也可以进行类似的讨论。

 

这里仅对发展情境I及其产生的出行需求进行详细展示。

4  发展情境I的详细内容与评估

4.1  经济发展

我们假设,未来将继续执行决定1973年投资、消费和出口资源的分配的政策。也就是说,当前的分配模式在各方面都将持续存在。

4.2  生产技术

由于我们假定了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因此经济发展对加工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都相对较高。

 
我们推测,由于资本相对价格将保持低于劳动价格,生产技术将朝着更高的资本密集度和更高的能源消耗方向发展。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考虑到当今的能源状况),生产技术的发展可能导致人员和能源输入的减少。

 

由于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程度升高,单位产量的工作小时可能会下降,这在竞争激烈的工业部门尤为明显。在1970年,制造业占总工作小时的31%,预计这个数字会有所下降。我们估计,下降的幅度将相当于1970年制造业工作小时数的10%。总的来说,资本密集度的提高将导致瑞典每周减少约200万个工作小时。未来,瑞典需要更多受过专门培训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来自制造业和私人服务业。生产活动将由那些能够从规模经济中获益的大型单位组织。

4.3  就业和教育

制造业工作小时占比的下降必须在其他地方弥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扩大公共部门的方式进行弥补。私人服务部门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利润的发展,因此该部门发展的不确定性较大。我们可以假设私人服务将更加资本密集(例如更多地使用计算机)。与此同时,新类型的服务可能会出现,这些服务不会立即完成机械化或自动化。总体而言,这些因素将减少约5%的总工作小时需求。

 
公共部门占比上升的原因是社会希望个体能够尽可能地拥有自由选择。每个个体都可以参与生产和继续教育,以及参与休闲活动。公共部门还必须提供财政解决方案,使人们在开始家庭生活后仍能接受教育。在这些方面,目前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

 
个体的职业选择受到教育和家务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广泛的措施以鼓励 更多 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为此,需要在托儿行业进行大量投入,使所有希望参与生产或接受教育的女性都能够使用托儿设施。

 
增加教育和托儿机构需要公共部门付出相当大的努力。这是公共部门的就业机会急剧上升的部分原因(另一个原因是社会希望尽可能保持高就业水平)。

 

如果工作小时缩短到每天6小时,尽管每天总工作时间减少,但劳动参与率将大幅上升。我们估计,到2000年,52%的人口将参加就业,比1970年高出10%。有收入的女性将占人口的25%(1970年为15%),而男性的相应比例将为27%(1970年为25%)。

4.4  空间组织

我们所假设的生产组织的集中化、高度专业化以及每日工作时间的缩短,并不会对居住、就业和服务的地理分布产生明确和直接的影响。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城市地区内的居住分布将更加分散化,这取决于独立住房是否继续占住房建设的2/3。

 
缩短工作时间可能导致个体每天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在出行上。但同时,他/她们得以居住在更好的环境中作为补偿。

 

工作地将分布在与居住地明显分离的区域中(与今天的情况相似)。这是必要的,因为工作地(特别是工业场地)占地面积大,且难以与居住环境兼容。与此同时,大幅增长的公共部门可能会被划分为较小的单位,这些单位可以位于居住区内。

4.5  家庭结构

由一个人、两个人或者三个人构成的家庭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原因是老年人占比上升,儿童占比下降,以及处于两次婚姻之间过渡的家庭数量上升等。

 
休闲活动可能包括更多的家庭以外的活动(如文化活动、政治参与活动和教育活动等)。

 
在独立住宅和多户住宅分化的居住空间格局下,家庭成员、经济状况和价值观的不同可能导致不同家庭类型的显著分异。这种分异可能会因环境条件而加强或减弱。

 

虽然社会的目标是促进不同家庭的平等,但在20世纪末,不同家庭在家庭收入等方面仍会存在实质差异。如果家庭中某个成员无法获得工作收入,那么这一家庭必然比其他家庭面临更严峻的经济状况。

4.6  活动时间在人口中的分布

在这里,我们特别关注的活动是工作和就学。我们以模拟的人口替代实际人口,以简化活动时间在人口中的分布的相关计算。

 

简单起见,假设工作和就学活动影响1000个个体,那么模拟的总人口为1459人 (在1970年,瑞典每1000名工人或学生对应的总人口为1697人;2000年,每1000名工人或学生对应的总人口数降低,反映了劳动和教育参与率的上升) 。假定了人口规模后,就可以确定24小时内的总工作时间。然后,将个体与总工作时间放在一起,逐步从社会层面到个体层面,分解工作日内要开展的活动。对于每个个体,生理必要活动的时间假定为每日9小时。

4.7  生产和消费活动

本文仅讨论“生产活动”中有收入的就业活动,而不考虑其余的生产时间,即将其视为剩余项。

 

对于2000年的就业活动,我们作出了以下(尽管不确定的)假设:

  • 瑞典全人口的总工作时间将达到每天2590万小时,与1970年相比减少约1.5%。工作时间的部门分配为:制造业29%、私人服务19%、公共部门31%、其他21%;

  • 每个就业的个体每天工作6小时。人们可能只在一年的一部分时间内工作,但每年的工作活动通常占45周;

  • 没有兼职就业;

  • 将有灵活的退休年龄。大多数人将在60岁退休。
同样,本文仅讨论“消费活动”中的就学活动,其余的消费时间被视为剩余项。基于以下假设,我们将就学活动在人口中进行分配:  
  • 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占11.3%;

  • 16—19岁年龄组中,35%将接受额外2.4年的教育。其中,40%将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 就业人口中,将有20%在工作的同时接受成人教育;

  •       就学活动在学制的前11~13年,每天占用6小时;在高等教育中,每天占用4小时;而对于在工作的同时接受成人教育的个体来说,就学活动每天占用2小时。
因此,总体而言,大约26%的人口将接受教育,1970年的相应数字为17.5%。

 
这些假设导致了活动在模拟的总人口中的分布模式如下(图8)。

 

图8  模拟2000年总人口中的活动分布(参考图2)

(1)基于全国就业人口的工作小时数的假设,2000年的总生产时间为4560小时( T 1)。由于没有兼职就业,因此在T3阶段的全职工作时间( PF )也为4560小时;

(2)所有的就业人员每天工作6小时。由于模拟的总人口每天将花费4560小时在生产活动上,因此就业人口为760人,占模拟总人口的52%( T 1);

(3)根据我们的假设,将有241人参加全日制学习。由于就业人口中没有人全日制学习,因此在 I 2和 I 3阶段,全日制学生的人数相同;

(4)760名就业人员中,有152人同时参与成人教育(即 I 2和 I 3阶段的 WS )。现在可以将仅参与工作活动的人数设定为608(即 I 2和 I 3阶段的 W )。如果从模拟总人口中减去参与工作和学习的个体,将剩下458名其他个体;

(5)同时参与成人教育的152名就业人员每天学习2小时。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确定非全日制就学活动的时间(即 T 3阶段的 CP );

(6)基于我们对就学活动时间以及全日制学生数量的假设,可确定用于全日制就学活动的总时间(即 T 3阶段的 CF );

(7)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就学的总时间相加,可得到消费活动的总时间(即 T 2阶段的 C );

(8)在整个 T 1阶段中,有15640小时被分配到剩余项。同时,生理必要活动、工作、学习、其他生产和消费活动之间的时间分配与1970年的情况非常相似。例如劳动力参与率的增加已经被工作时间的减少所抵消。

4.8  出行需求

一天中工作时间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商品和服务生产的连续性的需求。因此,我们提出有关轮班工作的一系列假设:50%的就业人员在不轮班的工作场所工作;25%在两班制工作场所;15%在三班制工作场所;10%在四班制工作场所。

 
这些轮班工作的假设,意味着在连续轮班工作场所工作的人口比例从1970年的5%上升到10%。这一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更大的生产力需求下,必须保持机器全天候运转,以减少启动和磨合期对生产力的损耗。

 
假设就学活动的时间与今天相似,即大多数就学活动在白天进行,而晚间有部分课程面向成人教育开设。各类学校的时间投入与前一节所假设的相同。

 
模拟总人口的日常活动时间表将如图9所示。图10展示了由此产生的日常出行的分布。

 
 
 
图9  模拟的总人口中工作和就学活动的分布  

 
 
 
注:图中的数值基于图9中提出的假设等因素。
图10  24小时内仅包括工作和就学活动前后出行的分布  
目前的讨论仅涉及由工作和就学活动产生的出行。我们最初假设,通勤和就学出行开始于居住地,结束于居住地(图11)。

 

图11  居住地、工作地、教育场所之间的出行(不包括其他目的的出行)数量(单位:次)

但为了测算2000年全社会的总出行需求,我们必须研究总人口而非仅关注从事工作和就学活动的人口。

 
人们除了工作和就学之外,还会开展其他目的的出行。本文对这些从其他地方开始或结束的出行也作出了一系列假设。这些出行中,有部分发生在工作和就学活动之前或之后 【译者注:即发生在工作或就学出行的途中】 ,另一部分则从居住地开始 【译者注:但结束在其他地方】 。由于劳动力参与率高,并且参与全日制学习的人数较多,因此在居住地中全职工作的人口比例相对较小,由这一类群体产生的其他目的出行与1970年相比将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从居住地出发的其他目的出行的总量将减少;相反,这类出行总量有可能增加,因为工作时间缩短后,人们能够在下班回家后再外出去购物。

 

关于其他目的出行的分布,我们做出了以下假设:

(1)所有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的出行中,有10%包含对其他地方的访问。在1970年,相应的数字为26%。这一比例的下降是因为休闲时间增加,使一部分活动能从通勤过程中脱离 译者注:例如可以在下班回家后再外出活动】

(2)有就业人口中,有10%会从工作地点往返其他地方。在1970年,相应的数字为30%。这一数字下降的原因包括工作时间的减少以及更加密集的生产导致的工作间隙缩短;

(3)所有就业人员前往教育场所的出行都是直接完成的,中间没有停留;

(4)所有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出行中,有25%的出行中间有停留,并进行两次其他地方的访问。这个百分比低于1970年的水平(50%)。尽管有更大比例的就业人口,但个体将有更多的机会在开展其他出行之前回家;

(5)从居住地到教育场所的出行中,有5%经停其他地点。这一比例与1970年保持一致,因为一方面,大量全日制学习的群体将减少从居住地到教育场所的途中的其他目的出行,另一方面,非全日制学习的群体需要带孩子去托儿所,或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到访公共图书馆;

(6)从教育场所返回居住地的出行中,有25%经停其他地点,比1970年减少了50%。与1970年相比,购物和休闲出行往往更多地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进行;

(7)从居住地到其他目的地的出行的途中,在其他地方(平均)经停2次,这与1970年的情况一致。开展这类出行的人数从1970年的约1000人上升至1200人,即模拟总人口的82%,而非58%,这是工作时间减少所导致的。  

 

图12展示了这些假设下日常出行的总体情况。

 
图12  模拟的总人口中的出行总量(单位:次)  

此外,个体每天的出行数为4.5,而1970年为3.8。这种差异是因为2000年有更多的工作和就学出行是直接进行的 【译者注:既没有经停其他地点,也没有链接其他的出行】 。1970年的出行中,有54%是工作和就学出行途中链接的其他目的出行;但到2000年,这个数字仅为45%。

4.9  典型家庭的情况

本节将选择若干类典型家庭,分析上述发展情境所产生的影响。家庭层面的讨论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家庭中才能讨论个体的自我实现。家庭使人们能够在一起为彼此提供情感和智慧的支持,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

 
本文所选择的家庭类型 尽可能多地 涵盖了所有个体组合。我们的讨论将是定性的,因为很难准确描述各类家庭所占的比例。

 
(1)家庭类型:为了在微观层面讨论发展情境的未来影响,我们选择了以下类型的家庭:I类——一对已婚夫妇,两人都有工作,有两个孩子,一个处于学龄前,另一个在上小学;II——一对已婚夫妇,一方有工作,另一方在上学,有两个孩子,一个处于入读托儿所的年龄,另一个在上小学。

 
家庭的状况由许多因素决定,而工作和上学的时间是家庭时间预算的主要内容。基于前述有关活动时间的假设,我们计算出了家庭自由支配活动的时间。对于近500名不直接受时间矩阵影响的个体来说,在此阶段之后,个体整日的时间都可自由支配。理论上,生理必要活动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段进行。

 
正如前面讨论的,公共部门的增长意味着托儿设施的大幅增加。需要日托设施的家庭在8:00—18:30都有机会使用这些设施,学龄儿童在18:30前都有足够的休闲设施进行活动。

 
照顾子女的任务对父母在工作和接送子女就学之间的选择形成了天然制约。影响家庭状况的其他因素包括:经济资源,居住地、工作地、服务场所和学校的位置,是否拥有汽车,休闲活动机会,对各类服务的需求等。

 
(2)家庭的选择:家庭类型I有14类活动时间组合模式(图13)。这里我们考虑图中的第1类活动时间组合模式。根据先前的部分假设,这一组合中的工作时间分布最为常见,适用于50%的就业人口。图14展示了家庭成员工作和就学活动所用时间。在这个图中,出行用垂直于时间轴的线表示,以表明它们的耗时不确定。


 
 
注: 托儿所和学校的时间(也可能加上休闲中心的时间)对活动时间形成制约,这些制约用8:00—18:30之间的直线来表示。  
图13  两位成年人工作活动时间的组合模式  

 
 
 

注: 两位成年人的工作时间如图13中的活动时间组合模式1所示, 阴影区域表示生理必 要活动, 右侧的子图展示了家庭成员在非睡眠时段共同支配的时间。

图14  家庭类型I的时间利用概况  
家庭成员每天花6个小时在家庭之外活动。在剩下的18个小时中,家庭成员可以安排其他活动。平均来说,家庭成员需要在生理必要活动上花9个小时。

 
如果居住地离工作地很远,且居住模式如假定的那样分散,那么家庭收入必须足以承担一辆汽车,以保证该家庭的出行时间保持在合理范围内——除非公共交通设施较完善。

 
将工作时间缩短到每天6小时后,这个家庭可留给休闲活动的时间将远超当前。即使在工作日,也有足够的时间前往附近的度假住房。家庭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和商业服务设施,而不与其他活动发生时间冲突。然而,晚上的活动可能涉及一些问题,因为当父母去电影院、剧院或参加政治会议时,需要托儿安排。尽管如此,这些都是零星的活动,可以让保姆参与其中。同样,如果父母双方都需要在晚上就读成人教育课程,那么将面临与上面相似的问题——除非父母就读的课程不在同一天开设。

 
总的来说,这种时间安排使得家庭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家庭所有成员都有几个小时不用于工作、就学或去往托儿所,这些时间可以同时用于做家务、购物、休闲和拜访朋友等活动。

 

家庭类型II是另一个例子,对应于图15中的第1类和第11类活动时间组合模式,以及图16的时空路径 【这个家庭的情况与前一个不同,他/她们较少利用托儿所】 。夫妻双方中有一方有工作,另一方在上学,因此后者在没有课程时可以陪同年幼的孩子,并承担家务和购物等活动。家庭中有剩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上学的家长想参加晚间课程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有工作的家长有很好的机会每周上一次晚间课。总的来说,这种时间安排给家庭提供了广泛的选择。

 
 
注:在托儿所和学校的时间以8:00—18:30之间的直线表示,它们构成了对活动时间的制约。
图15  两位成年人工作和就学活动时间的组合模式  

 
 
注:工作和就学时间如图15中的活动时间组合模式1所示,右侧的子图展示了家庭成员在非睡眠时段共同支配的时间。
图16  家庭类型II的时间利用概况  
在第11类活动时间组合模式中,有工作的家长以四班制工作(图17)。工作时间在四周内分配,在第11、12、13和14类活动时间组合模式之间变化(图15)。在第11类活动时间组合模式下,该家长不需要日托设施。家庭每天有24小时中的14个小时是双方共同支配的,这个时间的安排方式为家庭提供了充足的机会来使用现有的服务和休闲设施。另一方面,与家庭类型I相比,平日在较远的地点开展活动的机会较少。


 
 
注:工作和就学时间遵循图15中的第11种活动时间组合模式(即在一个四周周期内轮班一周)。
图17  家庭类型II的时间利用概况  
当工作时间位于夜间班次时,家庭的日常生活节奏将发生急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年幼的孩子白天可以由托儿所照管,以便工作的家长不受干扰地休息,但值夜班的家长无法参加晚间课程。

 
轮班工作无疑会导致家庭的时间利用状况在一个月内发生变化。孩子们可能需要习惯在托儿所或休闲中心度过一天中的某些时段,而家长们在一个月中大概率会在同样的时段把孩子放置在托儿所中。

 
与工作时间固定的家庭相比,轮班工作的家庭中家务和购物的时间分配将变得更不均匀,孩子与父母的接触强度也更不确定。固定的工作时间能够让生理必要活动变得惯常化,因此工作时间固定的家庭在提前计划日常活动上非常有优势。

 

每天工作时间的大幅减少很可能导致总工作时间的明显减少。在居住地、工作地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总工作时间的减少将意味着家庭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这反过来会导致对休闲设施产生较大的需求,也会使总出行需求更难确定。

5  交通与社会发展

在两个发展情境中,我们测算了个人出行的数量及其每日的时间安排。我们几乎没有提及这些出行的距离或起点与终点之间的空间关系。因此,截至目前,我们只考虑了出行的需求,而忽略了对出行目的地的需求。后一种需求我们无法确定,除非我们知道可用的交通出行方式有哪些,以及可承受的交通成本有多少。

 
出行的数量和时间安排取决于不同人群为不同的活动安排时间的方式。这一问题可以在不考虑交通出行方式的情况下加以分析。此外,出行目的地定义了哪些个体将在不同地方组成群体进行共同活动。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些组合背后的需求并非与交通无关,而是反映了人们逐渐改进交通技术与成本所带来的自由度的提升,以及人们如何利用这一自由度。交通设施本身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构性因素,因为它有助于或限制不同群体的组合,其影响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因此,未来的技术选择不能被视为对当前或将来一部分消费需求的中性回应,而应视为不同社会发展方向之间的重大选择。

 
当然,说交通设施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难免夸大其词。但需要承认,每种交通系统都能促进某些发展趋势,并抑制其他的发展趋势。

 
从未来学的角度看,学者对这方面尚缺少系统的研究,因此无法对这个问题展开详尽的思考。不过,前面的家庭图表中所展示的分析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交通机会如何构建个体的生活环境。

 
前述的未来发展情境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瑞典社会将坚持平等(即不同群体生活条件的均等化)和公民参与(即公民能充分参与公共决策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的两大基本价值观。这一假设表明,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交通设施应尽量减少对参与相关活动的阻碍。

 
长期以来,交通技术和通信技术一直朝着这些目标不断发展。人们认为促进合作的最有效方法是减少距离的摩擦,因此人们一直在为人员运输和信息输送开发新的方式,使其速度越来越快。但坚信这一点的人忽视了乘数效应。我们现在清楚地看到,至少在客运方面,移动能力不同的群体之间的不平等程度在不可避免地加剧;同时,移动能力强的群体越多,出行目的地区域的拥堵问题就越严峻。因此,我们有必要为未来的合理发展寻找新的标准。

 
朝这个方向迈出的第一步,是确定物理上可行的措施。我们已经看到,即便每个人(在非空间的经济理论的假设下)都恰好聚集在一个点,不同活动的时间安排仍会对人们的潜在组合形成制约。当涉及出行时,必然会形成新的制约并产生新的不平等。地理空间中总会存在位于中心和外围的出行起点。现在需要决定的是,对各类人群来说,制约和不平等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接受。

 

个体在其周围环境中的日常活动路径通常如图18所示。首先,路径需遵循“返回原点”的原则,即必须以对称循环的方式返回起点(居住地),最好是每天返回多次,且在下次离开居住地前必须返回。有些循环发生在工作地,即从工作地出发并返回到工作地。在活动地点或驻留点上,不同的个体往往彼此交互、合作。因此,不同的个体路径构成了更大的系统。如何协调系统中的时间和地点是当前的核心问题。出行是协调的对象之一,但更重要的问题是人们不出行的时候在做什么,换言之,交通几乎没有内在的价值,因此应该以尽可能中立的方式将交通引入到系统中,并尽可能地使其产生的可达性不公平降至最低。

 
注:个体从居住地(A)出发,前往工作地(C),在下班回家途中从托儿所(B)接孩子。图的左侧展示了如果该个体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该活动计划是如何执行的。倾斜的线条反映了公交车经过各个地点所需的时间。该路径从早上7点开始,反映了个体从家出发,步行到公交车站,等待一段时间,然后乘坐公交车,然后工作至下午6点,工作时间的中间有一个间隙。图的右侧展示了该个体有小汽车时,该活动计划如何执行。图的中间以柱体的形式展示了两个日常活动计划。实际活动时间段用阴影标注,以区别于出行的时间段。出行的时间段进一步细分,以表示出行中的不同阶段。
图18  个体在其周围环境中的日常活动路径举例  
当前,出行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个体出行,其出发时间、出发地点和目的地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二是集体出行,其出发时间、出发地点和停靠地点(如公交车站等)都是计划好、预设好的。

 
在日常活动计划中,通常有相对较短的时间间隔可用于不同活动之间的出行。长距离通勤往往带来较长的出行时间,这意味着个体为完成通勤必须放弃其他耗时较长的活动,也意味着公司或家庭中的其他人不得不放弃与出行者的互动。这些来自他人的要求构成了一种人际关系的压力,促使人们在工作日倾向于缩短出行时间。

 
不同交通资源及其产生的出行时间差共同决定了个体在地理空间中可能出现的位置(假设他愿意承担出行的成本)。在这方面,个体和公共交通具有相当不同的含义。

 

让我们假设在某个时刻 t? ,一些个体准备离开他/她们的家庭成员,以便在 t? 时刻与不同群体汇合,进行诸如工作、上学或开会等活动(图19)。对于只能使用公共交通的家庭来说,只能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选择出行目的地(例如从家庭8到群体 e );而有私人交通工具的家庭的选择范围更大(例如家庭6可以选择群体 b c d e ),但也面临一个限制,即整个选择范围通常仅对家庭的一个成员开放,除非他或她同意在途中放下另一个家庭成员。

图19  该图展示了人们于 t 0 时刻与各自家庭成员一起形成了若干小群体,其后于t 1 时刻在工作地、学校等场所组合成新的小群体

已有的测算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于现有的中等规模的城市而言,自行车骑行者和小汽车驾驶者的目的地选择机会比使用公共交通的乘客多几倍   【例如对于一个由兼职工作和到访邮局构成的活动计划,小汽车驾驶者可以完全自由地(仅针对出行而言)在时间限制内选择上班和到访邮局的顺序以及邮局的地点。居住在城市中心地区的公共交通乘客的选择范围约为小汽车驾驶者的一半。在城市的其他地区,人们的选择范围为小汽车驾驶者的10%~30%   [5-6]     。公共交通的一个显著弱点是它难以遵循“返回原点”的原则:如果不能在合适的时间间隔内保证返程,那么将难以满足离家出行的需求。当然,使用公共交通的乘客可以通过花更多出行时间来增加他们纯粹的空间选择,但这也意味着他(更常见的是“她”)们必须放弃其他活动,并且在相应的时间内无法与他人互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等规模的城市中,拥有小汽车的家庭出行目的地选择范围更大,主要原因并非小汽车车速的优势,而是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小汽车并且不间断地出行。在出行范围方面,(在中等规模的城市中)自行车等慢速交通工具和小汽车相差不大,但明显优于公交车   【笔者根据上一条注释提到的活动计划,对自行车出行的情况进行了模拟。结果发现:无论从哪个居住地出发,自行车骑行者比公共交通乘客拥有更大的活动选择范围,约为小汽车驾驶者的70%~95%】    

 
从长远来看,不仅个体会调整其活动安排以适应交通设施,住房和活动场所的区位也将有所改变,以应对交通机会所带来的自由度。过去几十年,日渐盛行的汽车主导使得住房和其他活动场所趋于分散,并导致出行在不同时段上高度分化。可以说,社会组织已经在地点选择和时间安排方面适应了汽车主  

 
显然,由此产生的组织结构和“交通方式划分”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实现平等和公民参与的价值观的可能性。首先,女性获得就业的能力受到了影响。同样,女性、年轻人和老年人使用服务设施也受到了限制,并且与移动能力较强的群体相比,这些(弱势)群体在相同条件下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的能力深受影响。  

 
使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评估个体不间断执行其日常活动计划的能力,可以为制定良好的(至少可接受的)解决方案提供标准。我们知道,当前小汽车驾驶者通常能够以许多不同的方式执行同样的日常活动计划,因为车主可以轻松地更改活动的顺序和位置,其他群体则很难达到这种灵活的程度。对于后者,最理想的情况是使其能够执行与小汽车驾驶者相同的日常活动计划,哪怕执行的方式不及驾车多样。  

 
因此,未来交通系统的塑造本质上是一个分配的问题。一个激进的平等主义措施是终止汽车主 ,仅提供公共交通以及配套的步行、骑行交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付出大量的过渡费用后,人们的活动将适应这种情况。对于大都市区的中心城市,这个方向是值得考虑的;但在中等规模的城市及其周围分散的小社区中,其低人口密度和空间结构都无法适应这样的激进措施。在这些地方,更合理的解决方案是同时调整多个因素以减少不平等,具体措施包括:限制汽车主 的某些“奢侈特征”;优化公共交通系统,使其与个体化的交通尽可能相似;将交通系统与活动的地点和时间进行统筹规划等。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汽车主 的扩张已得到正当化,因为它显著扩大了本地劳动力市场,并在促进商业和服务的大规模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显然,个体能够在离家不久后在短时间内到达许多潜在的就业地和其他目的地,这是符合其最佳利益的。同样,对于公司和机构而言,能够从庞大的人口中吸引求职者或客户也符合其最佳利益。  

 
增加小汽车驾驶者的移动性是否能无限提高社会的整体利益?目前还有待详细调查。但即使忽视移动性较低的群体受到的排斥,我们也不能说移动性能够带来无限的社会经济回报。  

 

我们可以假设有两个个体,其职业完全相同,他/她们交叉通勤到两个高度相似的工作单位(图20)。当然,这种情况可能产生于两个单位先后出现了职位空缺,这在现实中无疑是非常普遍的。我们看到,就业选择范围大的另一面,是这两个人都没有选择离家最近的工作单位,因此产生了较高的总交通投入。很难看到这种更高的交通投入如何提高两个工作单位的生产力。初步计算显示,随着人们通勤距离的不断增加,每单位生产成本中的交通成本越来越大 【一系列模拟实验表明,通勤时间越长,每单位生产所需的出行时间投入就越多。通勤腹地的扩大并未在数量上影响失业率,而是改变了其结构,使失业期变得更短 [7] 。只要通勤成本可作为税收抵扣,个体就没有显著的经济激励来抵消这种效应。当然,大型社区之间的高速大规模公交设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图20  两个拥有类似交通机会并且生活环境重叠的个体,其通勤路径相交

从社会经济的视角来看,小汽车的另一个让人诟病的特性是,由于小汽车增加了对空间的需求,它迫使原本可以邻近的地点变得远离彼此。这给其他本身很灵活的个体交通方式(如步行和骑行)带来了不少困难。事实上,小汽车驾驶者在其居住区或市中心“下车”后也面临相同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汽车主 对小汽车驾驶者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虽然个体化的移动是最有效的出行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化的移动必须由汽车主导。一些大型机构(例如大学或政府部门)需要不同群体之间的高强度交流,在这些机构中,设施都集中在步行距离之内。因此,汽车主 的成本应该包括由于空间需求的增加而抹杀掉的本地社会互动。  

 
因此,在避免严重降低移动性的前提下对小汽车的使用施加限制,可以给社会经济带来可观的利好。  

 
另一方面,汽车主 使得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不受限制,以至于大多数人不再认为时间和地点与交通投入有关。大多数人几乎意识不到,社会中有一部分群体无法享受到活动机会的自由组合,正如可以正常行走的行人可能对残疾人的问题视而不见一样。因此,如果要求移动能力较强的群体为了移动能力较弱群体的利益而做出较大的牺牲,这样的政策恐怕很难得到公众舆论的支持。因此,实现真正的平等化的唯一可能手段是优化公共交通系统,使其能与个体化的交通相媲美。这需要我们的公交系统在运营时刻和路线上都足够灵活,以满足当前在时间上高度分散化的出行需要。当我们的交通设施能够尽可能地适应个体需求,就可以在不对某些群体形成进一步排斥的前提下,允许人们对活动的时间组织或地点进行较大的调整。传统的公交系统由于固定的运营时刻和线路,往往难以实现这一点。  

 
对于这一更灵活的交通系统来说,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沟通媒介是其技术发展的重点。当前,一些公交车站上简陋的发车时间公告(几乎从不显示是否有返程以及返程的时间)必须被一些真正促进信息交互的设备所取代。这是计算机技术可以很好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领域。可以肯定的是,精明营销的公共交通可以重新赢回一些开车的人,但为了实现这一点,交通设施必须设计成能够迅速应对需求变化的形式。  

 
当然,公共交通系统难以具备与小汽车完全相同的出行自由度。因此,为了进一步实现各个群体之间的平等化,我们还需要调控日常活动的区位,以增加步行和骑行的使用。这一点,可以借用在城市规划、市政设施布局中所采用的“校园原则”来更好地实现。至少在理论上,与当前城市空间的功能分区相比,如果未来城市的空间布局形式与个体活动序列更加吻合,能够同时满足不同活动的需要,那么长距离出行的需求将有所减少。  

 

未来,在几乎所有成年人都有工作、有收入的情况下,需要彻底重新考虑人们应该在何处进行什么活动。当前部分活动的规模经济效应被夸大了,而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我们有理由将这些大规模的活动替换成小规模活动的组合,使其发挥更高(或至少等同)的效率。我们需要记住:在未来的发展情境中,我们要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照顾老年人以及各类志愿组织的参与等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与之相比,工厂、办公室和购物中心在未来个体时间利用和城市空间布局中承担的角色将会弱化。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