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曲文化新地标——宛平剧院改扩建工程
寻寻加觅觅
2024年05月26日 23:58:15
只看楼主

上海戏曲文化新地标 ——宛平剧院改扩建工程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璀璨明珠和无价瑰宝,是最具群众性、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宛平剧院是复兴上海戏曲艺术事业、推进文艺创作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上海市“十三五”期间重大的文化设施项目之一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于2016年底赢得国际设计竞赛并承担了本项目设计总承包工作,


上海戏曲文化新地标

——宛平剧院改扩建工程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璀璨明珠和无价瑰宝,是最具群众性、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宛平剧院是复兴上海戏曲艺术事业、推进文艺创作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上海市“十三五”期间重大的文化设施项目之一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于2016年底赢得国际设计竞赛并承担了本项目设计总承包工作, 目前项目已竣工验收并于2021年5月31日正式公开亮相运营。

  向城市打开的戏曲折扇



宛平剧院的位置得天独厚,北离徐家汇1.5公里,南距徐汇滨江不足1.2公里。它毗邻东安公园,眺望滨江岸线,交通便利。与周边星罗棋布的上海京剧院、昆剧团、沪剧院、越剧院等形成传统戏曲艺术片区。

新剧院在建于1988年的原址上建设,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 以中国传统折扇为设计灵感 ,集传统戏曲剧场之大成,包括一个996座的大剧场,一个262座的小剧场以及可收纳座位209座的多功能演艺厅、40座影音体验中心、专业排练厅等文化空间。

  眺望滨江岸线,毗邻东安公园

▲  远看万体馆,内环高架边

▲  在社区中的剧院
 


作为传统戏曲的重要道具,中国折扇元素运用在设计中。以折扇精巧典雅的特点与传统戏曲剧场相结合,为城市带来徐徐的文化清风。主入口转角的玻璃扇面通透自然,将厅内的活动投射出来,犹如立体的中国扇面书画,婉转灵动、意境深远。

设计师从中国传统合院中汲取灵感,引入传统的造园手法,将多个不同规模和形式的表演厅堂在空间中错落叠放, 提供处处有舞台、层层可观演的复合空间 ,呈现移步换景、立体化园林景象的“戏曲之苑”。

▲  主入口玻璃扇面通透自然,犹如立体的中国扇面书画

▲  大大小小的折扇消解庞大的建筑体量

▲  折扇的间隙将内部空间表露在城市街道中

▲  立体化园林景象的“戏曲之苑”

 

宛平剧院对标世界一流当代剧场的设计标准,为戏曲量身打造一方空间。遵循戏剧观念、观众审美的发展趋势,舞台结构在借鉴歌剧、音乐剧的舞美制作的同时,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以兼顾戏曲的布景道具体量较小的需求,探索容纳传统戏曲和新编戏的空间。设计借鉴西方音乐厅、歌剧厅的声学, 在投标阶段就将声场设计纳入考量,尊重传统戏曲的声腔魅力。 剧场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演出场所,公共空间中置入展览展示、传承体验、教育普及、文化交流,成为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戏曲剧场。

▲  定位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面向戏曲未来的剧场



对标世界一流的同时,做好传统戏曲观和演的文章。为实现戏楼戏台的传统空间韵味,展现“角儿”的表演细节这一戏曲独特的魅力,大剧场观众席采取马蹄形收拢扇形排列结构,观众席最后一排到台口直线距离22米,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看清演员的每一个手势甚至表情,感受戏曲唱念做打舞的程式之美。

“扇形”这一传统韵味浓厚的标志性元素,不仅仅成为一种高辨识度符号,更多的是功用性, 场地如折扇一般被最大化地围合起来,形成聚拢内向的空间格局,创造出“ 闹中取静 ”的契合国人传统审美的神韵。走在剧院中,天花上、墙上、座椅扶手、门把手,扇形的元素也俯拾皆是,它们巧妙地突出了戏曲元素的现代感和时尚感。

▲  主入口的多种形态扇形意向

一楼的大厅展示戏曲知识、剧种普及等,二楼三楼公共空间,规划用音、影、美、画等打造艺术装置和沉浸体验区域,挖掘戏曲各维度的美感和技巧,吸引更多青年人群和知识阶层的参与体验。

▲  装饰成扇面的公共空间
 
▲  门厅和中庭空间

▲  如扇子打开般的旋转楼梯

▲  一把折扇展在天顶
 
大剧场的墙面依然化入了“折扇”概念,反声板是扇面,吸音板成为撑起“扇面”的“扇骨”。大剧场台口宽16米,高10米,深20米,侧台宽8-10米,深20米。具有全电控可编程升降吊杆65套,全网格化控制的灯光系统和全光纤信号传输方式的扩声系统。舞台升降台化整为零为25个正方形网格升降台,转台呈棋盘分布更加灵活,能够如波浪般起伏,极大程度契合了新编剧目的制作要求。 

▲  996座大剧场

▲  舞台视角的大剧场
 
▲  缩短视距,让观众更接近“角儿”

▲  贵宾席

▲  反声板是扇面,吸音板成为撑起“扇面”的“扇骨”

▲  全电控可编程升降吊杆(周峻 拍摄)

“小剧场戏曲”近年来已成为了戏曲发展的一种新方向。小剧场位于b1-b2层,契合其与舞台空间紧密联系的创作特性,发挥其小、深、精、广的艺术特点,成为实验性、先锋性的戏曲观演空间。

▲  262人小剧场

▲  单元式的吸音材料幻化成千把柔美的小扇子

209座的“戏·聚空间”多功能演艺厅,内墙采用可调光曲线玻璃,留有扇心骨一样的条条金线,宛如一个流光溢彩的琉璃盒子,散发着精致的气韵。

▲  流光溢彩的琉璃盒子

▲  扇心骨一样的条条金线
 
▲  排练厅
 
▲  接待室
 
▲  俯拾皆是的扇形元素



新时代的剧院已不再是艺术爱好者和游客专属的文化设施,设计致力于将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建立联系, 努力让艺术融入社区,建设一座没有围墙的戏曲乐园。 透过周边居民楼的间隙,浅金黄色的建筑若隐若现,与环绕四周的楼房融为一体,安静又不失光彩地伫立在社区一隅。在新建剧院的影响下,毗邻的东安公园和戏剧融合,在公园的中式美学空间中,沉浸式体验有古典园林“基因”的剧目。

▲  与周边居民楼和谐共生 周峻  拍摄



立面以建筑语言表达出折扇的韵律和美感。GRC等现代材料塑造了充满褶皱的建筑表皮。折扇的直角形态,在实际建造中被进一步转译为更为柔美的弧形肌理的混凝土外墙。调整“折扇”的方向不断地切分建筑立面,并在间隙中将各层的公共平台表露在城市街道中。

为完美呈现弯曲褶皱的“折扇”造型,建筑整体采用数字化设计, 非标准化模具及构件均采用数控机床加工,施工过程通过三维空间定位。外墙一共使用312块GRC和234块形状不同的模板,室内使用2300块GRG和1200块形状不同的模板。

▲  柔美的折扇立面

▲  扇骨的间隙光影交互
 
▲  数字化建模及建造过程(图片来源:袁兆运)



宛平剧院是 上海第一个全钢结构剧场 ,采用钢框架+屋盖桁架结构体系,使用粘滞阻尼墙作为消能部件。粘滞阻尼墙由内外钢板和高粘滞材料组成,设置在建筑物墙体部位,消能减震效果好,且契合了工程的钢结构特色。

▲  钢结构施工(图片来源:尹澎)



在空间、结构复杂多变,且存在大量变截面或斜板等构件的情况下,BIM在剧院类项目中的应用非常必要。机电管线、舞台机械设备、装饰吊顶等均集中在剧场舞台顶部及侧面马道上,利用BIM技术辅助机电深化设计、碰撞检测、净高分析、管线调整,有效进行空间优化,更好的实现设计。

▲  净高分析及碰撞检测
 
▲  辅助机电深化设计  



戏曲是古老的,但又是年轻的。新的宛平剧院已运营一年有余,焕发着新时代的生命力。各种各样的剧目在这里上演,四面八方、老老少少的人群在这里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上海之扇”已经交给了戏曲,为人们送来一阵清凉婉转的梨园之风,也为上海的文化建设增添了一抹清新雅致的风景。


▲  地下二层平面图  
▲  地下一层平面图  
▲  一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  三层平面图  
▲  四层平面图  
▲  五层平面图
▲  剖面图




? ? ? ? ? 目档案

项目名称:宛平剧院改扩建工程

建设地点:上海市徐汇区中山南二路859号

设计时间:2016-2021年

建筑面积:29280.65平方米

委托方:上海市宛平艺苑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王文胜、周峻

设计主创:徐风

建筑方案设计:张洛先、王文胜、周峻、袁兆运、王亮、奚秀文、李皓、刘欣朋

建筑施工图设计:张洛先、王文胜、周峻、吕晓钧、尹澎、袁兆运、侯秀峰、马溪茵、李皓

室内设计(同济):周峻、袁兆运、尹澎、侯秀峰、李皓

室内设计(新丽):凌惠、张浩、陈燕华、姚薇、何杨胤

室内艺术指导:阴佳

结构设计:丁洁民、张涛、吴宏磊、居炜、周游、文超、刘剑锋、陈长嘉、王松铄

给排水设计:归谈纯、冯玮、王恒

电气设计:钱大勋、程青、王坚、廖述龙、徐而峰、吴佩培

暖通设计:王健、徐桓、曾刚、李昊翔

节能设计:唐澄宇

绿建设计:汪铮、任国辉、王颖、李晨玉、李冬梅

照明设计:杨秀、马玥、卞晨、马晓杰

景观设计:戴代新

BIM设计:张东升、陈烨、赵琦、贾敏

VR辅助设计:张峥、杜明、马心将、汪成、赖坚

造价咨询:翁晓红、周致芬、冷月娣、王飞、顾晶晶

幕墙顾问:钱学昆、余红平、任义

剧场及声学顾问:刘海生、田超峰

舞台机械顾问:Tom Lamming, Nick Broad, Mark Stroomer, Richard Borkum, Theo Farringdon, 徐舒韵

建筑摄影:马元(除标注外)


上文来源:同济设计TJAD

免费打赏
cof1593480938284
2024年05月27日 11:10:57
3楼

想问一下现在BIM技术的应用到什么什么程度了?

回复
加倍努力
2024年05月28日 08:08:08
4楼

学习了上海戏曲文化新地标——宛平剧院改扩建工程建筑风格,多谢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