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推进预算执行审计的实践与思考
有胆有识的石榴
2024年05月23日 11:08:41
来自于造价筹划
只看楼主

近年来,随着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财政收支行为逐步规范,预算执行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思路、目标、内容、方法固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在审计理念、组织模式和工作方法上及时突破转变,预算执行审计就会陷入年年审,问题年年趋同,使该项审计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就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纵深推进县本级预算执行审计谈几点看法。 一、县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财政收支行为逐步规范,预算执行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思路、目标、内容、方法固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在审计理念、组织模式和工作方法上及时突破转变,预算执行审计就会陷入年年审,问题年年趋同,使该项审计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就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纵深推进县本级预算执行审计谈几点看法。

一、县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财政”审计理念没有确立

一是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往往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财政、重点部门的审计上,对承担着政府公益性项目建设、掌握着大量的政府公共资源资产、与财政部门有大量的预算内资金往来的政府融资平台,往往没有纳入重点审计范围。二是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往往仅关注重点部门的预算执行审计,没有完全确立全覆盖的审计理念,对非重点预算部门的审计不够,没能实现对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全覆盖。三是在审计重点和内容上,过多关注微观问题,沿用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方法多,对问题的内在成因及本质研究分析不足,从宏观上、体制上、机制上把握问题较少;对党委、政府最关注的问题,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注不够;过多的反映财政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对资金绩效管理、财政风险防控等关注较少。

(二)审前准备工作不够充分

县级预算执行审计涉及的点多、面广,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业务流程复杂,在实施现场审计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由于县级审计机关任务重、时间紧、人员不足,审前调查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往往仅调查了解该单位基本情况和导入该单位基础数据,未能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行业特性、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要问题,未能合理安排审计范围、并确定审计重点和应对措施,审计重点模糊,审计实施方案重点不突出、操作性不强、审计进度和审计分工的安排不够科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级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和广度。

(三)大数据审计运用不够充分

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审计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当前,被审计单位业务处理和财务核算基本实现了信息化、数据化,预算执行全过程涉及的预算编制、非税收入征缴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等信息系统日趋复杂,数据量急剧增长,迫切要求审计人员快速掌握大数据分析的能力,不仅要掌握审计专业知识和数据库语言,更需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各数据库与其业务流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先后顺序,从业务控制程序、业务数据结构来分析、查找问题。

(四)审计成果挖掘不够充分

县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审计人员在对问题的把握上缺乏全局性、前瞻性,往往侧重于对单个审计对象或项目的微观数据和信息进行审查和分析,缺乏宏观思维、整体思维,不能很好地从体制和机制上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审计报告反映的一般性问题较多,宏观问题较少;就事论事的评判较多,宏观建设性意见较少,缺乏整体性、宏观性,可利用价值小,无法形成信息、专报等审计成果。

二、深化县级预算执行审计的思考

(一)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围绕预算改革、资源统筹、风险防控、资金绩效等,加大对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政策落实落地、经济社会运行中各类风险隐患、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力度,深入反映体制机制制度性问题,构建协同化、专题化财政审计工作格局,加强工作统筹融合,整合审计资源,构建以财政组织预算执行审计为主体,以重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为侧翼,融合平台公司审计、政策审计、经责审计的“财政 ”组织模式。组织实施政府债务、资产管理、非税收入、购买服务、民生保障、乡村振兴等专题审计。在审计范围和重点上,更多地向代编预算、预算调整、预算追加、预算绩效等方面拓展,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方面拓展。在对重点部门进行审计的基础上,通过搭建数据分析平台,构建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的工作模式,实现对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全覆盖。

(二)做好预算执行审前准备

一是做好审前培训,提升审计人员总体业务水平。组织全体参审人员学习预算执行审计的相关规章制度、审计方法和思路,对相关财经法规进行解读,确保审计组成员尽快进入角色,取得成效。二是做好审前调查,确保审计重点突出,审计组积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对接,对本级财政资金收支结构、财政内部控制状况、财政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了解研究,确定审计重点及方向。编制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的审计实施方案。

(三)提升大数据审计应用水平

坚持“数据先行”,提升审计精准度。在审计进点前与财政部门沟通联系,提前完成数据提取、整合和清理等准备工作,并做好数据分析,将审计思路转化为分析语句,根据审计需求进一步挖掘财政、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围绕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非税收入征缴、国库集中支付、转移支付资金等内容,对所有预算单位进行全覆盖分析,同时,利用数据库技术提炼审计思路,查找具有普遍性和共性问题,进一步总结提升,形成审计成果。

(四)做实研究型审计

树牢研究型思维,将研究型审计贯穿于审计项目始终。一是坚持审前研究。在审计实施前,把被审计对象的政策法规、专业知识、行业特点等研究清楚,做到重点突出、精准审计。二是注重审中研究。持续深入研究被审计单位行业特点,研究审计资源调配、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定性处理等。三是注重事后总结。在审计成果开发时,加强研究,撰写高质量的审计要情、审计专报等信息成果,服务好中心大局和宏观决策。系统研究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屡审屡犯、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关注审计问题整改和建议采纳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作用。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