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 |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小雨转晴
2024年05月14日 14:10:13
只看楼主

作者 |「 潘慕白」 首图 |   「姑苏恋旅人」 坐于“与谁同坐轩”里,放眼水廊,眼前淡烟一缕凝碧,周身澄明,心胸朗阔。因为喜欢这个小轩,真恨不得提一壶茶去,清风为伴,就那样临水看行客,闲饮茶,想坐多久就坐多久,可以就那样一直坐到暮色起新月白。 与谁同坐轩,是拙政园西园中一个小亭子,位于小岛一角,前临碧池,背倚小山。坐于轩中,可看山看水,最美是看水廊。拙政园水廊自南朝北,贯穿整个西园景区,起伏架水,行至“小飞虹”,顿时让人心生绮丽之想,又似行于一篇文采韵律皆美的歌赋之中,恍惚间让人如看画中女子回裾飘云霞。


作者 |「 潘慕白」


首图 |   「姑苏恋旅人」


坐于“与谁同坐轩”里,放眼水廊,眼前淡烟一缕凝碧,周身澄明,心胸朗阔。因为喜欢这个小轩,真恨不得提一壶茶去,清风为伴,就那样临水看行客,闲饮茶,想坐多久就坐多久,可以就那样一直坐到暮色起新月白。

与谁同坐轩,是拙政园西园中一个小亭子,位于小岛一角,前临碧池,背倚小山。坐于轩中,可看山看水,最美是看水廊。拙政园水廊自南朝北,贯穿整个西园景区,起伏架水,行至“小飞虹”,顿时让人心生绮丽之想,又似行于一篇文采韵律皆美的歌赋之中,恍惚间让人如看画中女子回裾飘云霞。

@烟雨清风至▲

可以想象,坐于轩中,看眼前水、廊、桥相映,真是撩拨心弦。

小轩最别具一格的便是其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有小巧精雅之美誉。

坐久了,清风一身,水色染衣,心下明妙无所染。如果能坐到月上林梢、月印池水时,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即清风疑似前世,明月当是今身。

人心下当有一点闲境。

@ 火之星2100

轩名取意宋苏轼的词:

《点绛唇 ·闲倚胡床》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
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东坡先生此词,作于秋天,笔触清隽,意境闲澹。闲适倚床望窗外青峰,如花数朵,含于窗景之中,这时一颗优游林泉之心,顿时超脱自在,清新空灵。此中好景,想来坐下看青峰的,唯有明月清风和“我”了。这样旷达与天真的胸襟,不禁让人艳羡。

就在东坡先生与明月清风相伴时,袁公济过来了,他们酬和赠答,相得甚欢。东坡先生妙笔一挥,写下“风月平分”句,说这眼前湖光山色可以与袁公济平分。


  @火之星2100 ,下 @97狼    

当时苏东坡任杭州知州,袁公济任通判。两人游览这大好湖光山色,东坡先生有感而发,词的上片写自己一个人和明月清风相伴,闲适自在,令人向往,下片写与人平分美色,令人回味无穷。

拙政园临水小轩取名东坡词只收了“与谁同坐”句,极其耐人寻味,因为单是这四个字,已然是叫人遐想翩翩了,若知轩名来历,便自然会念起“明月清风我”句,让人不禁再品,其味更加的隽永了。

所以便有人说轩名提出了一个问题,答案却藏了起来,别具一格,又别有滋味。

上@喜玛拉雅北坡的鱼,下 @莫修-文

轩内扇形窗洞两旁有联曰:“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为清代何绍基题写,出自唐杜甫《后游》诗:

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喧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楹联的选取也是巧妙。从杜甫诗题与内容可知,杜甫曾游过修觉寺,此诗是后游之作。我们不妨先看看他的前游之作,即《游修觉寺》:

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
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
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

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

这首诗,笔触相当逸洒,面对寺庙内外景色,诗人自在放怀。诗意美,禅意尤美。于物中见情,于情中见禅,以旷达之心观物,下笔见胜境。


上@顔子樂,下 @姑苏恋旅人

再游寺庙,诗人自然不以景物为着眼点,前游略有客愁之心,后游则有怜惜之意。惜的是什么,便是这两句“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诗人后游寺庙,心中气象已与初游不同。在诗人眼里,山水有情,不可辜负。

将“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两联用于拙政园临水小轩,真是恰到好处。再联想“与谁同坐”,那“明月清风”所寄寓的何止文人高士孤标傲世之怀、林栖谷隐之志,更有惜时惜景的招唤。

@烟雨清风至▲

沧浪亭有一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此联是清朝江苏巡抚梁章钜在修复沧浪亭时所做的集句联,上联出自欧阳修的《沧浪亭》,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宋时为荒园,被苏苏舜钦购得。苏舜钦在政治上不得志,被罢官后,无所归,于是“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此时极郁闷不乐的苏舜钦便遇见了这座荒园。当时他见此处草木郁然,三面环水,有独木桥、山丘、竹林,非常喜欢。于是他浏览游赏,心下也豁然开朗起来,决定买下这座园子。

苏舜钦买下园子后便在园中北部曲岸上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沧浪”。亭名出自屈原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从此,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与其说是苏舜钦成就了沧浪亭,倒不如说是沧浪亭成就了苏舜钦。

我们也不难看出,沧浪亭作为文人园林,是文人的精神寄托之所,建设者多崇尚隐逸,追求自然,从而借园寄托理想,陶冶性情。

文人园林多在格调上追求雅致,游走园林时,常有走入一首诗或一幅画中的奇妙美感。你可以游园,甚至可以读园,从中获得精神上一种超然的审美情趣。

于是,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园林诗境上如此偏爱清风明月。清风明月本常物,但其所能表达的文人情怀却深邃迷人。
  @细草穿沙  


《小窗幽记》曰:“幽堂昼深,清风忽来伴;虚窗夜朗,明月不减故人。”人处幽堂,得清风照顾,窗前独坐,明月容颜是故人。

文人园林可以说是建设者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的载体,而清风明月则是园林里的常客,甚至是友人,是故交。

@姑苏恋旅人


每每去拙政园,都喜欢去“与谁同坐轩”坐坐,可以眇默思千古,可以静赏眼前景。那一时,寂然忘怀,心中有一个古人,坐啸行吟,啸吟的都是你内心的诗句。
这轩中遐想之妙,真是叫人心有逸兴而神往,清高自适而神畅。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那可真是“明月一樽酒,清风一卷诗”,让人如醉如痴。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