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同事闲聊,聊到筏板基础下柱墩附加钢筋的问题,同事抱怨现在下柱墩的附加钢筋越来越多,甲方对此意见很大。笔者对此也深有体会,之前项目也有甲方技术人员问为何顶部及底部都需要附加钢筋,而别的项目没有。当时解释是上部钢筋附加是为了满足最小配筋率0.15%的要求,下部附加是因为筏板变厚度处应力集中,弯矩比较大,必须要附加,别的项目没有是因为没考虑。最后甲方也没深究,现在想想当时甲方应该也是一肚子埋怨。
最近跟同事闲聊,聊到筏板基础下柱墩附加钢筋的问题,同事抱怨现在下柱墩的附加钢筋越来越多,甲方对此意见很大。笔者对此也深有体会,之前项目也有甲方技术人员问为何顶部及底部都需要附加钢筋,而别的项目没有。当时解释是上部钢筋附加是为了满足最小配筋率0.15%的要求,下部附加是因为筏板变厚度处应力集中,弯矩比较大,必须要附加,别的项目没有是因为没考虑。最后甲方也没深究,现在想想当时甲方应该也是一肚子埋怨。
筏板下柱墩示意
柱墩上部附加钢筋
柱墩厚度大,例如筏板厚度350mm,柱墩位置厚度600mm。筏板顶部的通长钢筋在柱墩位置不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因此才会有人要求必须按规范,柱墩上部钢筋也要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山东省施工图审查常见问题解答》对此问题的有解答,柱墩上部可以不用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采用筏板的通长钢筋就可以。
柱墩下部附加钢筋
筏板变厚度处若没有放坡过渡,有限元计算时变厚度位置会产生应力集中,而采用放坡过渡则起到减小应力的作用。
软件考虑柱墩变厚度位置斜坡的有利作用了吗?
以盈建科软件计算为例。上部结构相同,柱墩厚度相同,柱墩采用两种方法输入。方法一:按下柱墩输入,变厚度位置模型显示放坡。方法二:柱墩位置按筏板输入,显示没有放坡。
以x向弯矩为例,对两种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方法一与方法二变厚度位置筏板弯矩相同,也就是说方法一虽然模型显示了放坡线,但是在计算过程中并没有考虑斜坡的有利作用。
方法一:
方法二:
板底为何附加钢筋?
以350mm厚筏板为例,按0.15%的配筋率,筏板配筋12@150(5.65cm2)即可满足要求。查看X向底筋,变截面处的钢筋大于5.65cm2,所以板底需要附加钢筋。
配筋结果是如何得出的?
查看控制组合:
查看X方向板弯矩:
勾选有限元中的结点选项:
箭头所指网格的弯矩为(34+37+119+122)/4=78KN.m/m,计算配筋所用弯矩即为78KN.m/m。但其中变截面处的两个节点弯矩为122KN.m/m与119KN.m/m,这两个结点其实位于下柱礅范围内,下柱墩底部配筋按柱中心弯矩来控制,所以两个结点处的配筋完全满足要求。并且软件未考虑斜坡的有利影响,所以计算柱墩外筏板的弯矩时,不考虑这两个结点弯矩。
如何不考虑变截面处结点弯矩对柱墩外筏板的影响?
软件提供了板元变厚区域的边界弯矩磨平处理选项:
对于此选项笔者之前一直认为极其不合理,没有任何理由去掉变截面处弯矩,人为减小计算结果,曾经一度极其鄙视。但结合柱墩底部的配筋方式以及变截面处放坡的有利影响,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此选项。
勾选板元变厚区域的边界弯矩磨平处理后查看X向弯矩,弯矩为(34+37)/2=35.5KN.m/m,已经忽略了变截面处结点弯矩:
查看X向底筋,变截面处筏板钢筋即可满足,不需要在配置附加钢筋:
结论
筏板下柱墩的上部在不受拉的情况下可以不用附加钢筋。变截面处可以通过勾选板元变厚区域的边界弯矩磨平处理选项来查看板底是否还需要附加钢筋。附加钢筋位置的弯矩分析详见补充文章。
来源结构随手笔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