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治理模式,是指小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小流域治理模式设计,应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坚持下列基本原则: (1)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既是自然再生产过程,也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它的发展受自然、经济、技术诸条件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经济等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因而不同区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也各不相同。因此,进行模式设计时,要坚持区域性原则,作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小流域治理模式,是指小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小流域治理模式设计,应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坚持下列基本原则:
(1)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既是自然再生产过程,也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它的发展受自然、经济、技术诸条件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经济等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因而不同区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也各不相同。因此,进行模式设计时,要坚持区域性原则,作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2)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全面规划总体协调的统一体。它的整体性不但表现在农业生产内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表现在小流域生态系统、加工系统和运销系统相互制约、相互补偿,而构成一个整体。因此,进行模式设计时,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做到考虑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横向发展,又注意产前、产中、产后的纵向联系。
(3)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处于一刻不停的变化之中。坚持动态开发性原则,就是在设计小流域生态经济模型时,不仅要考虑生态经济的需求和后果,而且要分析社会经济的现实可能性。
(4)坚持环境保护原则,在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设计时,要使有机废物得到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下面举例说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设计。
(一)粮、林、草立体种植模式
在低产区实行粮、林、草立体种植(图6-4)。根据不同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态位原理,充分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空间差”和“时间差”,各种植物在水平、垂直结构和时间分配上合理配置,立体组合,集约经营,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光热资源,发挥植物群体的生态经济总体效益。如发展以刺槐为主的薪炭林带,三年一平茬,轮回利用,不但提供燃料,而且保持水土,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利用树木枝叶、作物秸秆、优良牧草等发展养殖业;绿肥、粪便、草木灰的增加,提高了土壤有机质,从而促进了农作物高产。
图6-4 粮、林、草立体种植模式
(二)桑基鱼塘模式
桑基鱼塘是我国广东农家行之有效的多目标生产措施,桑树通过光合作用生成桑叶,桑叶饲蚕,生产蚕丝及蚕蛹,桑树脱落物及蚕沙施用到鱼塘,经过鱼塘内另一食物链过程,鱼的排泄物及其未利用的有机物和底泥,则经过底栖生物的分解又作为桑树肥料,返回桑基。此种交互补偿水陆物质的方式可广泛适用于沼泽及高温地区。该模式见图6-5。
图6-5 桑基鱼塘模式
(三)种养加结合型模式
根据流域内的自然条件和人口密度实际情况,生物资源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发展的方向,通过治理措施积极配置资源。规划农、林、牧等种植业的发展比例,以种植业来发展生物资源,为养殖业提供丰富的饲草饲料。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又为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种养加有机结合,长中短期效益有机结合,促进流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经营,发展流域经济。此种类型的联合生产有机整体,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种理想模式(图6-6)。
(四)综合治理模式
综合治理模式的特点是(图6-7):
1、根据自然条件的垂直差异,发展立体经营,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2、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生产、加工、运销配套的小流域工副业,使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利用干鲜果品,发展罐头、饮料加工业;利用油料作物,发展油料加工业;利用水产品和畜产品,发展肉食加工业和副产品加工业等。通过深度加工和运输销售,使农产品多次增值。
3、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形成小流域的立体经营。立体经营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原料,而加工业的发展为立体经营提供了资金。与此同时,各种生物种群共生互补,有机废物也得到循环利用。种、养、加良性循环既保证流域经济的稳定发展,又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