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个充满活力和现代氛围的大都市,在其繁华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珍贵的工业遗产和历史建筑。 其中,老码头水舍就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其融合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建筑的韵味、网红酒店的时尚,以及多元的服务设施。如何在这些标签的交织中实现新的规划、新的定位和新的公共空间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海,一个充满活力和现代氛围的大都市,在其繁华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珍贵的工业遗产和历史建筑。
其中,老码头水舍就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其融合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建筑的韵味、网红酒店的时尚,以及多元的服务设施。如何在这些标签的交织中实现新的规划、新的定位和新的公共空间呢?
本期存量赋新,我们走进上海水舍酒店的一次微更新,由三益设计负责对锅炉房进行的微小但重要的改造,为水舍注入了新的活力,探索了新社会语境下的设计方法。
水舍位于上海南外滩老码头新规划区内,原建筑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是日本武装总部,十年前经过改造成为精品设计酒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次的改造保留了原有的混凝土肌理,增加了耐候钢结构,并采用了特色表皮材料,与黄浦江的船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工业感,让这一区域成为了中国城市化历史的一个重要见证。
水舍酒店暂停营业后,计划将原来的停车场规划为城市公共绿地,这一功能的改变为工业时代的厂房和老码头的现代发展,创造了全新的"社会造景"机会。
三益设计对水舍的锅炉房进行了改造,创造了一个"Mini Stage",作为水舍与未来公共绿地的过渡,也是"社会造景"的引子。
场地,被视为造景的第一要素。在过去,景观社会往往将工业遗产营造为浪漫的图像,强化了场所感,但却失去了时间变化的规律。
水舍的锅炉房位于建筑的一侧,与主建筑相连但又相对独立。因此,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师没有刻意追求材质和形态的延续,而是将图像式的展示转向了功能化的使用,创造了一种关于流动与封闭的策略。
微小的改造位于建筑的端头,正好与街道的行走方向相符。这种布局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流动的轴线,将工业场地的氛围平稳地过渡到公共开放场地的氛围中。
建筑的立面与原建筑相连,形成了封闭的底层,延续了封闭感。但与此同时,微改造的高度远低于建筑的高度,封闭感逐渐减弱,人群和状态持续地"流动"。
最终,到达微改造的另一侧,人们进入一个开放的空间,那里设有接纳性座位,封闭感完全"流走",有序的流动创造了过渡性的场地造景。
在材料的选择上,设计师从周边环境中汲取灵感,使用了折叠铝板、水泥材质和色彩元素,将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差异凸显出来。
这种新与旧材料的对比,加大了时间流动的感知,历史变成了一个背景化的封闭场所。
一旦空间被赋予了新功能,它将不再是景观社会中图像符号的体现。
在面向城市公园开放的场地中,文旅展示窗口、现代造型的雨棚、灯光和休憩座椅的增加,增强了流动后的开放互动性,创造了一种崭新的观景方式。建筑中的小公共空间与场地中的大公共绿地空间相融合,让曾经被同化的图像成为沉浸式体验的一部分。
当微小的空间和参与者融入到空间造景中,水舍将迎来一个新的篇章,脱离了以往景观社会的定式,编织出全新的故事,创造了一条新的时间轴。这标志着城市的重新生长和演化的开端,也是上海外滩故事的一部分。
倪卫华曾说:“我们经历的当下都是未来的历史。”水舍微更新项目正是如此,它将上海的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为城市带来新的活力。深处于景观社会中,很难避免图像设置的陷阱,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得以反思,将刻板的逻辑线条逆向翻转。
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还曾邀请倪老师在水舍的墙体上创作新一期《追痕》,由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人书写,不断的延续、覆盖和更新,如同水舍和微改造以及城市的关系,希望可以引起“景观社会”和“社会造景”的思考。
水舍微更新,是历史到当代的过渡,是封闭到开放的过渡,更是建筑师从“景观”到“造景”的思维转变。这个项目为上海的城市发展开创了新的篇章,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必将继续在未来闪耀光芒。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设计图纸
平面图
剖面图
侧立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地址:上海市黄浦区毛家园路
建设单位:上海创邑实业有限公司
基地面积:180㎡
建筑面积:70㎡
设计时间:2019.10-2020.04
建造时间:2020.01-2020.07
方案及施工图设计:上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