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园林里!
等三等
等三等 Lv.2
2023年07月17日 10:13:47
只看楼主

作者 |「 潘慕白」 首图 | 「 白墙下的花园 」 封 图 |   「   烟雨清风至   」 唐白居易因触怒权贵被贬后曾游庐山,寻得香炉峰下、遗爱寺旁的一处胜景,便在那里修筑一草堂。次年草堂落成后作《庐山草堂记》,其中有一段:

作者 |「 潘慕白」

首图 | 白墙下的花园

图 |     烟雨清风至  



唐白居易因触怒权贵被贬后曾游庐山,寻得香炉峰下、遗爱寺旁的一处胜景,便在那里修筑一草堂。次年草堂落成后作《庐山草堂记》,其中有一段: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休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记中写了草堂的由来、位置、设置,以及住进草堂后的情景。此段为白居易的“入住体验”,说的是,他成了草堂的主人,在这里可仰观山色,俯听泉声,任意欣赏竹树云石。

从早到晚,美景看不完。看一会儿,那清幽景物便诱得人性情也随之变得恬淡,环境适宜,心情平和。

在这里住一宿,便觉身体得以安宁,住两宿,更感到心情得以平静安适,住三个晚上以后,便心旷神怡,物我两忘,也不知是如何进入这种状态的。

  @拟见  


白居易这段“入住体验”也可看作园林生活的经验之谈。  

在当下,极少有人能享受到这种“园林生活”,但其实,以开阔的心怀来看待,我们人人都有机会享受到“园林生活”,石叠的云山,窗开的花色,是任你观赏的,临水的廊桥、通幽的曲径,更是任你游走的。

如此,心安这一方山水园林之中,又何尝不是“宿”在其中,心栖于此,别有滋味。  

@烟雨清风至



白居易的这一句“一宿休宁”,对于现代人来说,多多少少是奢望了。所以细品这一句,颇让人感触良多。  

“休宁”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安宁”。但这样的解释,又过于笼统。首先,一个“休”字极为重要,休,就是休息、休整。首先应该是针对身体而言,其次才有内心的感受。  

“休”的境界从何而来?从景致中得。  

白居易在记中就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提到他的“入住体验”是来自于草堂周围的景致。

草堂前面有约十丈的平地,中间有平台,约占平地面积的一半,平台的南边有方形的池子,池子的面积比平台大一倍。可见这里开阔,让人心也多了阔朗之境。环绕水池的多是山竹、野草,池里有白莲、白鱼。

再往南有石涧,旁有古松、老杉,树极粗,有近十人之围,树的长枝条上摩云霄,低垂的枝柯又轻拂潭水,自然让人心中生高旷之境,而得高情逸兴。 还有飞泉,可在周边植茶树,享受烹茶之乐,风雅之人来了就不想离开。

草堂东边则有一架瀑布,瀑流悬挂三尺高,泻落在台阶角落,然后注入石渠中。从早到晚,就像洁白的绸子,要是在夜间听起来,就像珠玉琴筝的声音。

草堂的西边有泉,可用剖开的竹子,架在空中,接引北崖山上的泉水,这些竹管如脉管一样分出水流,细水从上流下,像细线一样悬挂空中,从屋檐灌注到水池里,连接不断,像成串的珍珠,水点飘散的样子像雨露一般……  

在这里,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如此景致,一宿休宁可非一般的享受。

  @拟见  



如此说来,当下在苏州艺圃多可见饮茶人,饮的自然是一份清闲安宁。园林圈起一方山水,与世隔绝出一方足以令人安宁的世界,在一杯茶中休憩,在一方宁静中休憩,整个人得以放松,身体得以休整,这样的休闲方式让人乐而忘返。

  @烟雨清风至  


何为“恬”?《说文》曰:“恬,安也。” 其本义为安静、平静。《庄子·缮性》中有言:“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智)。”后又引申为安然、坦然、满不在乎,还有安逸、舒适以及淡泊、淡漠。  

所以,“恬”是精神层面的感受,是内心世界的一种“表情”。  

白居易《池上幽境》有句“石上一素琴,树下双草屦”,临池自在,看素琴是幽,再看一眼一双草屦,那时触目所及的,该是怎样难与人说的喜悦啊。想想那样的幽境,真是让人心神畅快啊。

  @ 朝雨海棠  


宋徽宗曾建园林名“艮岳”,并作《艮岳记》,其中有句:“披清风之广莫,荫繁木之余阴,清虚爽垲,使人有物外之兴,而忘扇箑之劳。”  

扇箑(shà),就是扇子。这段文字,取“清风”“繁木”之景致,表达内心感受,让人有“物外之兴”,这是园林带给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不管经历怎样营营役役的生活,当游于园,心便安然,忘记一切,恬静淡泊,安逸下来。这时,一颗心可以栖息于一片风,或栖息于一缕绿荫。  

明代计成在《园冶》中论述借景时指出:“物情所逼,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由物到情,从眼到心,这个过程是审美范畴里的精神享受。因而物情相交,触目生情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 顏子樂



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退隐苏州,在石湖建别业,享尽园林生活之乐。这种“乐”,也多是审美之乐,属于精神层面的享受。  

在其所作诗中,常可见这种审美享受。比如“林园富瓜笋,堂密美杉柏。山醪极可人,溪女能醉客”,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清雅小图,图中景致运用简净之笔,而表现出来的却是审美享受。

  @圈圈米奇  



自居易居天然园林般的草堂,其体验分三个境界,从身到心,又到意。在其“三宿”体验里可归纳为“嗒然”,嗒然是形容身心俱遣、物我两忘的神态。  

整句“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别有意味,可分三个层次。到了第三晚,这时人先是“颓然”。

这里的“颓然”,并非指精神萎靡不振,不是当下语境里的“颓”,而是指“寂静、寂然”。比如宋代何薳《春渚纪闻》里的“琴趣”一节云:“如孙登弹琴,颓然自得,风神超迈,若游六合之外者。”能游六合之外,这“颓然”可非一般境界。  

清代陈田《明诗纪事》评丁镛有语:“凤仪耽诗,尤爱佳山水,生平多出宿山寺,栖托清旷,焚香对书,颓然自适。”我们可以从中理解一下,这颓然之妙,妙在一份“自适”。  

在“颓然”而自适之际,便到了“嗒然”之境,物我两忘,最终至第三个层次,即根本不知是如何进入这样的妙境,什么都不想,只看只听,心里空寂适意,万念皆空。这应该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审美享受。  

这三个层次,便是人内心的风致,是“意”,是思想意境。

@拟见



北宋蒋堂在宅南溪上,结宇十余楹,名溪馆,曾作诗两首,诗中有对景致的描写,比如“泚泚清流处,重重碧树间”“云萝环静室,水石照疏棂”。在这里,“渊鱼乐且静,庭鹤寿而闲”,由景至动物的静闲生活,也是曲婉其笔,表达自己的内心之“意”。诗中有一句“野意本自遂”,便是表达他适意快活的审美享受。

  图一@拟   见,图二@ 顏子樂  



范成大有《早发竹下》诗,饶有意味,诗云:“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诗中充满欢快愉悦的气息,其中词语的运用平实亲切,又别有意趣,写人“散疲顽”,写景运用叠词,雾啊山啊,烟啊水啊,面对这一切,听到禽声百啭,便感觉是在迎客,这时的妙想全在这有“情无思间”。  

无所思,才能入得妙境。

  @朝雨海棠  


人人心中都有一方“园林”,所以当我们在园林中闲坐,目之所及,心之所感,总让人神思游离,常有妙不可言的审美享受。  

魏晋陶渊明有“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或许正是因为园林所提供的是一方精神家园,我们的心便得到了一处栖所,哪怕只是短暂的,却别有滋味,感觉心有归宿,心神舒畅。此间山水,可游可宿,我们精神境界得以升华,天怀淡逸,超然物外,外适内和,体宁心恬。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