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威尼斯(上)
海上的孤盗
2023年05月26日 08:55:23
来自于桥梁工程
只看楼主

 


 
 


威尼斯是久负盛名的国际旅游胜地,其建筑、绘画、雕塑、歌剧等在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威尼斯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它水上城市的称号,威尼斯是由118个小岛组成的,177条河流(也称运河)蛛网一样密布其间。威尼斯现在虽然有铁路、公路、桥与陆地相连,但城市无供汽车与火车行走的道路,城市交通主要由水上的船舶承担,最有名的游船是贡多拉(图1)。除了数不清的小河外,最主要的航道是大运河(图2)。


 

图1 贡多拉

 

图2 大运河


迷人的威尼斯桥梁


威尼斯的岛屿由400多座桥梁连接。威尼斯的风景离不开水,也就离不开桥。蜿蜒连绵的水巷以及流动的清波,宛如含情脉脉的少女眼底倾泻着的温柔;河流上漂浮着高翘的小船,小船穿越过各种结构的桥梁,其中有梁桥也有拱桥,还有多孔连续桥;桥梁的建筑材料丰富多彩,有石、砖、木、铁、钢和混凝土等,使得桥梁质感各异;桥梁的色彩或明或暗,有红的、白的、黑的等不同颜色,无不与周围环境协调(图3)。


 

图3 各种各样的桥


这些桥梁中跨径与规模较大的当数跨越运河的桥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三座历史名桥,分别为里亚托桥、阿卡代米亚桥和赤足桥;另有一座为现代名桥,也称威尼斯四桥或宪政桥。这里先介绍三座历史名桥。


里亚托桥(Rialto)是跨越大运河最古老的桥,也是这座城市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图4)。最早的里亚托桥建于1180年,原先是木桥,后改为吊桥。在1444年的一次庆典中,因不堪重负,大桥垮塌。从1580年开始花费12年时间,改建为现在的石拱桥。该桥设计师是Antonio da Ponte,桥梁主体结构采用白色大理石,基础为木桩。大桥长48m,宽22m。在桥顶上有一浮亭,两侧设有通向浮亭的斜坡道。在浮亭的两侧斜坡道上布置有20多家小店,出售金饰、皮件、玻璃制品和面具等,是威尼斯市的商业中心。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文学巨著《威尼斯商人》记述的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几个世纪以来,《威尼斯商人》不断被后人搬上电影、电视,以话剧、歌剧等形式流传于世。


 

图4 里亚托桥


阿卡代米亚桥(图5)位于大运河的南端尽头,该桥以它的学院画廊命名(意大利语为Ponte dell'Accademia,意为学院画廊桥)。第一次提议建造是在1488年,然而真正建成时间是1854年。桥原先是钢桥,该桥设计师是Alfred  Neville。在20世纪30年代被拆除,然后新建成一座木桥,尽管大众普遍希望建成一座石桥。可是好景不长,这座木桥在1985年成为危桥,因此又被拆除,从而新建了目前存在的桥梁。桥梁的奇特之处在于它看上去像是木桁拱,但实际结构是钢桁拱,可以说综合考虑了早先两座桥的材料与结构,也可以看成是否定之否定的一个案例。对于具有丰富历史的建筑物,在重建时应该考虑最近的历史,还是考虑最早的历史?在重建时是着重于外观,还是着重于结构?对于这两个问题,这座桥给出了一个满意的答案。


 

图5 阿卡代米亚桥


赤足桥(Ponte degli Scalzi)位于大运河的东端,该地段附近有一个火车站(图6)。该桥是连接圣十字塞斯蒂耶里和坎纳瑞吉奥两个地方的主要通道。赤足桥南边的圣十字塞斯蒂耶里,是一个靠近罗马广场巴士站的地方。赤足桥的名字由来和该桥北边的坎纳瑞吉奥有关,在那里有一座赤脚才能进去的教堂,名字叫斯卡尔齐教堂,所以将这座桥称为赤足修士桥,简称赤足桥。


 

图6 赤足桥


除了大运河上的几座桥久负盛名外,另有一座很小但很有名的桥——叹息桥(图7)。叹息桥在圣马可广场边上,是连接原总督府和旁边地牢桥的主要通道。桥的跨径很小,属于小矢跨比的拱式结构,是用石灰石材料修建的,上面有桥屋,其造型属于早期巴洛克式风格,屋顶也为拱式。桥屋封闭得很严实,只有面向运河一侧有两个小窗。叹息桥的设计师是Antoni Contino(他的叔叔Antonio da Ponte设计了Rialto Bridge),建于1600-1603年。Lord Byron在19世纪建议将该桥命名为叹息桥,因为当犯人在总督府接受审判之后,重罪犯被带到地牢中,可能就此永别人世,经过此桥,透过小窗看看外面自由的世界,不禁百感交集,不由自主地发出叹息之声。实际上,当桥梁建成时,总督府已不作为法院进行审判,对面的地牢大部分时间关押的也不是死刑犯而是小罪犯。然而,小小的叹息桥,因警世的作用,早已名闻遐迩,成为游客到威尼斯必访的景点。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鸣。对于桥来说,桥不在大,有名才行。桥梁闻名的重点不在于桥梁的跨径或者规模大小等,很多时候在于桥梁的意义深重。


 

图7 叹息桥


据说除了威尼斯的叹息桥外,世界上还有两座相当有名的叹息桥。一座在剑桥大学,一座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叹息桥跨越剑河之上,连通圣约翰学院老庭和新院。该桥建于1831年,是一座工艺精美的廊桥。每当学生考试通不过,拿不到文凭,学生往往会来到这里叹息、流泪,后悔莫及。牛津大学觉得剑桥大学叹息桥的警示作用不错,1914年也建了一座叹息桥,连接赫特福德学院的新四合院和旧四合院。不过它是一座旱桥,与剑桥大学的叹息桥相比少了些情趣。


走出威尼斯小巷


虽然有这么多的桥梁将小岛连接起来,陆路交通还是不便,除了只能靠步行外,另一问题是容易迷路。威尼斯的路极少大路,处处小巷,弯弯曲曲(图8),还常止于河边(图9),极易让你迷失方向。好在有美丽的风景、古朴的建筑以及不老的传说,当然还有那多姿的桥梁,让你沉迷于诗画般的美景中,即使迷路也不会觉得沮丧;甚至有人有意为之,风景太美有理由流连忘返。那更是威尼斯居民的希望,希望你慢慢游玩,多多消费。威尼斯市长常鼓动游客们:lost in Venice(迷失在威尼斯)(图10)。


 

图8 威尼斯的水网

 

图9 路尽头是小河

 

图10 迷失在威尼斯


威尼斯是我喜欢且常去的城市,认路也是我的特长。但即使这样,对威尼斯的路网,我也还是会有点迷茫。不过,我已不再迷路,因为我总结出走出威尼斯小巷三个主要方法。


(1)最为简单的办法就是跟随大流,有众多游客的路必定带你到主要景点,到了那里,你很容易定位,重新出发,找到你要去的地方;

(2)威尼斯街道或小巷路口的墙角上均有路标,请抬头仰望,不要光顾着眼前与脚下;

(3)路在脚下,也在嘴上,但要注意你要问威尼斯当地人,而威尼斯当地人难觅踪影,到处是游客,游客一般也不知道地方,问店员可能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迷失在威尼斯宪政桥


由于只有三座桥连接大运河两岸,对威尼斯来说,作为一个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非常不利。所以很早就有人提出来修建一座连接Santa Lucia 火车站和Roma广场(汽车站)的第四大桥。


然而,由于威尼斯具有太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其已经存在的三座成功承载着大运河历史的名桥,这样使得许多人不敢承担此项工作,怕无法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同时也怕愧对这一方美景,从而在历史上被留下骂名。但随着游客的持续增加,建设运河第四大桥显得越来越必要,因此到21世纪来临之际,这一问题又被提到议题上来。由于该桥的特殊性,不仅在威尼斯,乃至在意大利,甚至在国际上它的修建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2001年,第四大桥通过了公开的招投标,最终采用了由西班牙著名建筑设计师Santiago Calatrava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的钢拱桥方案,于2008年建成通行。建成后的桥梁如图11所示。大桥建成后,取名为宪政桥。


 

图11 宪政桥


威尼斯宪政桥采用的主结构仍是拱桥结构,这与已有的三座桥是一致的。然而,在结构上,它与已有的三座桥有着根本的不同。首先在材料上它并没有采用天然的石材、木材,而是采用现代的钢和玻璃。其次,在矢跨比上采用了极坦的矢跨比(1/16),与已有三座桥的陡拱形成明显的反差。


宪政桥为主跨80.8m的钢拱桥,从梯步开始算总长94m。桥面宽度从底部最小5.58m渐变到跨中最大9.38m。台阶的底部距水面高度为3.20m,而桥梁跨中最高点距水面9.28m。桥大半径起拱,半径为180m,矢跨比1/16。


该桥位于人流密集的两大交通枢纽之间,不仅需要给过桥人以良好的体验,还要给两岸和船上众多游客良好的视觉效果。为此,主拱采用通透性的开口星形(π形)截面(图12)。主受力结构为一根主钢管拱肋、双根副钢管拱肋以及两边小三角形箱肋,分别位于π形连接钢板的各肢端部和两斜腿相交处,由π形连接钢板将它们形成整体。π形横梁同时还作为桥面受力结构。该桥的主拱轴向力,以三根钢管拱为主来承担,两个小三角形截面的边拱的主要作用是增大桥的横向刚度,加大拱的横桥向稳定性。


 

图12 宪政桥主拱横截面


然而,由于在纵桥向只有平行的π形连接钢板而没有斜撑,主拱肋的受力性能与空腹桁架有点相似,π形连接钢板本身不仅要承受主拱的剪力,还要承受局部的弯矩,其某些部分应力达到临界状态。开口星形截面,刚度不大,在非对称荷载下将会产生较


大的变形;无斜撑的类直腹杆的开口桁架拱肋,使得π形连接钢板受力很大。矢跨比是拱结构重要的几何参数,直接影响着拱的外形。传统的石拱桥均采用较大的矢跨比(1/2—1/3),而近代的拱结构相对要坦一些(1/3—1/8)。一些建筑师则追求很坦的矢跨比(小于1/8),以获得轻松飞越、令人惊奇的效果。但矢跨比同时直接影响到拱的内力。矢高越小(矢跨比越小、拱越坦),拱的水平推力越大;反之,矢高越大(矢跨比越大、拱越陡),拱的水平推力越小。极坦拱会产生极大的水平推力,对下部与基础受力不利,桥的动力性能也下降。


威尼斯宪法桥采用了1/16的矢跨比,而不像原先的三座桥采用较陡的矢跨比(如赤足桥的1/4)。这使得基础上作用的水平推力几乎是竖向力的7倍。为平衡坦拱产生的巨大水平推力,采用了带有截水墙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基础平面为矩形截面,长度方向为22.5m,宽度方向为9m,内部采用隔板进行分割加劲,顶面盖一个坚固的盖板,组成22m深的沉箱(如图13所示)。由于当地土质疏松,基础仍有可能产生沉降,基础完工后就要马上对其变形和位移进行控制。


 

图13 基础截面尺寸图(单位:mm)


由于在荷载作用下产生巨大的基础位移,引起桥的变形并影响结构受力,因此该桥在桥台和上部结构之间安装了千斤顶系统,当每个桥台的水平位移将要超过2cm时采用千斤顶,以恢复人行桥的初始几何位置。


小矢跨比加上该桥主拱肋刚度不大,使得该桥在不对称荷载作用下,如人群荷载主要作用在桥的半跨时,桥梁将产生相当大的轴向力和瞬时弯曲变形。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威尼斯宪政桥的第三阶振型频率为1.9239Hz,这频率接近行人的步行频率2Hz,极易产生人桥共振。


该桥在使用上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拿着行李的游客来说桥太陡了。其他桥梁的石桥面,有些游客直接将大件行李从桥面上拖下来,而宪政四桥两侧是玻璃桥面,许多游客不敢拖;即使敢拖的,也是小心翼翼,让人捏一把汗(如图14)。


 

图14 宪政桥桥面


第二个问题就是该桥对残障人没有专门的通道。为此,后来增设了专供残障人的电动设施,但据观察,并无实际应用,形同虚设,上面被贴了各种小图,杂乱不美(图15)。


 

图15 残障人过桥设施


在经济方面,该桥的建设与养护费用极高。该桥在建筑方案中标后,桥梁工程师对其进行了认真的结构分析,并对结构进行了修改设计,加大了拱肋的截面高度、钢管拱肋的截面、加长了桥台基础的尺寸,等等。工程的实际费用也从原预算的670万欧元,上涨到940万欧元,每平方米的造价达1.958万欧元,是普通人行桥的十倍左右。此外,大桥建成初期就需要每年一到两次对拱脚采用千斤顶恢复拱脚位移,这是一笔不小的维护费用。由于该桥建造成本超过了预算,并且维护成本过高,威尼斯市还曾起诉了设计师卡拉特拉瓦。但是法院最终判定卡拉特拉瓦胜诉。


因此,这座由著名建筑师主导、追求建筑造型的桥,是工程师眼中结构不尽合理、功能有缺陷、造价极高的一座桥,是一座应该受到批评的桥。


然而,这座桥在建筑处理上是颇具匠心的。桥面板采用安全回火玻璃和天然的伊斯特拉大理石,交替在台阶和坡道上使用。栏杆采用玻璃制作,并且具有青铜色的扶手装饰,在扶手里面布置荧光灯,在夜晚时照亮玻璃内表面,产生光彩夺目的效果。主结构的钢材采用红色油漆,而桥面突出栏杆的边缘部分采用白色,与周围建筑的红色坡屋顶和浅色墙面颜色相一致。桥面板和栏杆的淡蓝色玻璃与天空、水面交相辉映,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图16)。


 

图16 宪政桥主结构颜色


桥台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形成月牙形,并没有占据整个运河河岸,而是在桥底留下了一条可供行人沿运河边自由行走的通路(如图17)。因此,在桥台处形成两片区域,充当桥的延伸,作为庆祝和观赏周围风景的空间。特别是在罗马广场一侧,布置这样一片区域形成了更大的行人空间,使水上公交停靠站和罗马广场之间通行更宽敞。桥台表面会贴上天然的伊斯特拉大理石,桥两端的延伸区域采用粗面岩石板、石块和斑岩铺装。


 

图17 宪政桥桥台处构造


总之,该桥通透的主拱结构、极坦的矢跨比、明快的色彩、现代高强轻质的钢材和玻璃,以及桥梁飞越运河两岸的轻盈等特点,让我多少次站在桥边,总觉得它与周围历史建筑能和谐一致,并没有给人生加上去的感觉。可以认为,从建筑学上来说,它应该是成功的。


桥梁结构如何既满足安全、功能、经济要求,又能够取得好的建筑造型,这历来是一个难题。为什么威尼斯四桥建筑上是成功的,而结构上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它功能是有缺欠的,并且造价是高昂的?


桥梁建筑的出路在哪里?

我迷失在威尼斯宪政桥。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