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百姓造房子的公益活动,于杨老师而言是一种渴求变化的机遇,于無名而言却是一种谋求内在存蓄的突破。当它伫立在那里时,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画面。归柳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镇,是苗族和侗寨聚居的少数民族村寨,坐落于深山腹地,周围群山环绕,自然环境优美,村落风貌保存完整。设计委托人杨老师是归柳村小学的一名教师,同时从事侗语教育和侗语传播的公益工作。由于村里的祖宅在老旧损坏又全部倒塌,所以计划在原祖宅的基地上重新建造自宅。
为老百姓造房子的公益活动,于杨老师而言是一种渴求变化的机遇,于無名而言却是一种谋求内在存蓄的突破。当它伫立在那里时,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画面。
归柳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镇,是苗族和侗寨聚居的少数民族村寨,坐落于深山腹地,周围群山环绕,自然环境优美,村落风貌保存完整。设计委托人杨老师是归柳村小学的一名教师,同时从事侗语教育和侗语传播的公益工作。由于村里的祖宅在老旧损坏又全部倒塌,所以计划在原祖宅的基地上重新建造自宅。
营建策略
1、顺应营建诉求,探索砖木结构营建的可能性。
为了顺应地方民众自发追求的砖木结构建筑选择,以及为在地营建探索更多元化的混合结构与木构建筑结合的可能性,無名顺应雇主的营建诉求采用砖木结构进行建筑形式的设计。
砖木混合建筑结构的优势正好弥补了传统木构建筑应对保温隔热、防火性能、材料被自然侵蚀、使用寿命与建筑维护等物理性能的劣势,而在地的木构建筑也回应了外来的砖混结构房屋缺乏因地制宜的适应力,尤其无法适应对地方气候潮湿的防潮与通风问题、在地生活形态的空间适应、地方人文诉求的传统营造脉络传承以及对地方传统风貌的冲击等问题。
因此,砖混结构的设计选择,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索地方新民居的新视点,同时也提供了我们回应地方当下所面临的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思索契机。
2、通过相互交集的公共空间构建上下空间衔接的纽带。
建筑整体在竖向结构上构建了三层:一层是砖混结构形式的家庭居住空间,规划了满足一家四口使用的三个卧室、一个厨房以及一个生活起居空间;二层则设计为开放性的公共文化交流空间,设置有文化交流、研学学堂、集体用餐、休闲茶歇、手工艺体验等复合型公共空间,既提供家庭居家的公共起居空间也为未来容纳接待外来群体开展交流活动的公共空间;三层作为满足未来可兼顾商业经营使用的住宿房间以及服务配套的独立活动区域,由于未来运营是面向城市亲子教育机构和相关学术研究团体为对象的研学体验空间,房间利用木构建筑的挑高坡屋顶空间而设计成为集体型的上下床铺“宿舍”,公共活动空间通过植入一个大型台阶从而满足未来进行集体性的交流、休闲等事件发生的复合型公共区域。
二层和三层是木结构建筑形式,二层不仅巧妙的把一层的居家隐私空间与三层的对外经营空间进行隐私分离,同时通过更开放性空间形态很好的成为上下楼的交集纽带。二层四周的墙体立面全部采用通透的透明玻璃进行围合,目的为了模糊室内外的空间界限从而加强建筑与村落的联系,促进村民与室内公共性活动的对话关系,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建筑的采光和通风循环的物理诉求。
三层大台阶休闲空间左右两侧布置的是Loft式的上下床铺的住宿客房,通过双破屋顶两侧的挑高空间,能够布置成为竖向上下三层的床铺,最大化的满足了集体式研学宿舍的人数容纳量,上下错落的床铺又形成了小朋友与青年人审美情趣的住宿空间。
3、构建立体的竖向交通动线,激发空间内在的趣味性。
项目设计以立体的垂直交通系统为切入点,沿着交通动线错位地植入三个竖向的挑高空间,以此来创建各空间体块之间的联系。而在细节上,对建筑的外观开口介入三个设计行为(屋顶天窗、外露阳台、通透立面),以此来促进建筑与村落的对话。建筑的玄关空间设置在二层,入口通过植入一个大台阶来作为一层户外进入二层室内的竖向交通,入口大台阶塑造一种向上的挑高空间,不仅体现建筑入口空间的趣味,同时建筑内凹的大台阶面向村落和村民更具亲和性和包容性。同时,入口大台阶可以作为主人杨老师为村落留守儿童进行公益教学的户外台阶小学堂,也可以成为村民路过歇脚的户外社会服务空间。
进入二层是一个横向展开的大平层空间,为了营造一种开拓自由的开放性交流空间,空间整体并没有进行立面墙体的空间围合,而是选择通过地面的高低下沉来进行空间分区的界定。同时二层建筑外立面全部通过大面积的玻璃窗户进行围合,很自然的营造了模糊室内外界线的开放性空间,加强了建筑室内与户外景观村落环境的对话关系。
4、构建一种更加活态化的时代精神空间,让木构建筑更具生命力。
从二层通往三层的一个挑高空间,通过内敛的三重转折木构楼梯盘旋而上,而沿着向上立体的竖向立面设置成主人杨老师收集的侗族生活道具的小小展示空间。双坡屋顶形成一种大的挑高空间,建筑主体的木结构刻意进行结构的裸露,以此来呈现木构空间的美学,也呈现在地木构建筑更加丰富的空间美感。建筑进深平面中间设置一个大台阶型的公共区域,竖向的左右墙体所分割中间公共区域显得更加挑高、极具向上感,该区域作为宿舍配套的公共服务空间,具备交流、游戏、饮茶、会议、阅读等多元化的复合型社交空间。而屋顶上方设置了一个大型的微倾斜型三角天窗,打破了传统木构建筑的精神状态,不仅满足了采光和通风的物理诉求,也塑造了更具时代精神的空间活力与自由状态。
三层公共空间外侧也设置了一个建筑唯一能够直接通向户外的露天弧形露台,并且由于建筑结构对不规则基地的适应性设计,建筑的整体姿态也呈现出一种不规则的形态,尤其是顺应建筑弧形背面而刻意营造的一个出挑弧形露台,让建筑自身更加具有趣味性,同时也加强了使用者与建筑周边环境身体接触可能性,因此希望无论从内在空间的向上态势营造上,还是外在形体的动态表达上,都希望建筑本身在回应场地表达的基础上,也依然能够顺应时代进行一定的自我语言和态度的表达。
结语
归柳杨宅项目是無名营造社对于机制探索的一次重要在地实践,也是工作室设计意识形成的重要的转折点。相比与之前所主持设计的公建以及商业项目,乡建住宅设计能够更快速了解地方民众的生活文化、生活诉求,以及乡村活化与更新的实践可能性。与之前对比,在实践中乡村住宅设计能够更好地顺应乡村发展的现状,满足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诉求。
当我们再次回访归柳杨宅项目时,空间的陈设中已经融入了杨老师的生活美学,精心摆放的插花,侗族气息浓郁的装饰以及亲手扎染的床上用品,无不体现着主人家积极热爱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随着自然、生活和时间的发展,与空间本身不断地进行着融合,而又不断的生长。在我们即将离开返程时,巧遇杨老师的女儿从县城回到归柳村,她说:“在归柳终于有家了”。我想,这对于我们来说便是最大的幸福感。但建筑师看自己的作品,永远都存在着一种不满足的状态,而杨宅只是我们为地方民众进行设计服务的新起点。
项目图纸
△设计诉求
△概念方案草图
△概念方案草图
△概念方案草图
△概念草图
△概念草图
△概念草图
△类型推敲草图
△类型推敲草图
△黔东南地区砖木建筑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