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本文转载自深圳城市研究 香港湿地公园位于后海湾南岸,尖鼻咀半岛东南方,天水围新市镇北部。湿地公园原址只是一片普通的湿地,由于香港人口的逐渐增多,城市经济的逐步开发和发展,城市的外延伸已经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对被破坏的生态进行补偿,当地政府决定在天水围北建造一个生态缓解区,并将其提升为一个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地,由此,开始建造香港湿地公园。于是建造了一个面积约60hm2的湿地保护区,是亚洲首个拥有同类型的公园,于2005年5月正式开放。
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本文转载自深圳城市研究
香港湿地公园位于后海湾南岸,尖鼻咀半岛东南方,天水围新市镇北部。湿地公园原址只是一片普通的湿地,由于香港人口的逐渐增多,城市经济的逐步开发和发展,城市的外延伸已经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对被破坏的生态进行补偿,当地政府决定在天水围北建造一个生态缓解区,并将其提升为一个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地,由此,开始建造香港湿地公园。于是建造了一个面积约60hm2的湿地保护区,是亚洲首个拥有同类型的公园,于2005年5月正式开放。
一
基于加强当地居民对于湿地的认识与了解,获取市民支持和参与湿地保护等工作的宗旨,香港湿地的设计目标为以下几点:为服务市民、游客以及对野生生物与生态方面有研究兴趣的人士而建设的世界级的旅游景点。展示香港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供个性化观光景点,提供湿地生态系统的认知,在切合当地居民活动需求的同时,又扩展了各地游客在香港的旅游体验。
香港湿地公园将环保优先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和谐共生理念作为其生态设计的3个主要理念。在环保方面,利用地热系统以及木制百叶屏障、节水冲厕系统、煤灰混弄土、环保木材等。整体设计的物料选用方面则采用了可更新的软木而非硬木;将建筑拆下的砖、军器厂卸下的废料以及周边渔村弃置的蚝壳用于建筑的中庭、园内动物的雕塑和景观入口的大门。为了避免大量的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干扰,将嘈杂隔绝在外围,休闲区将游客设施设计在接近入口和城市的位置。湿地保护区内的访客设施也设置在访客中心的周边地区。湿地内生态驳岸的构建、浮桥的设计、大量使用本土植物资源等,均体现了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二
香港湿地公园总体分为旅游休闲区和湿地保护区这两个部分。湿地保护区的占地面积约为60hm2,由不同的再造生境构成,各式的生境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创造了最接近原生境的栖息地,其中包括以下几个分区:位于公园中央且占地面积最大的景观—淡水沼泽,其中包含了多种再生境,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红树林保护区位于潮间带河道的两侧,有多种水生动植物资源如:弹涂鱼、螺类和招潮蟹等,湿地上方设置的约1500m长的浮桥利用水的流动性带动桥的浮动性,浮桥的设计可人们从不同方位观察红树林景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红树林不遭破坏。芦苇床与储水库的规划设计主要为了收集雨水,改善水质,在旱季提供水资源,也为鸟类提供隐蔽的休憩场所。而集中在北部与访客中心相连接的湿地内部访客设施,也为游客提供了认识湿地、体验湿地的机会。
1. 入口和访客中心
湿地公园的入口和访客中心的设计具有德国包豪斯风格。从访客中心到湿地保护区,走进湿地公园随处可见各种动物仿真模型,游客随时可以看见,不仅提高观赏价值,也体现了商业价值。入口水渠两边的模拟仿生动物雕塑,触摸会发出叫声,不仅是视觉上,听觉上也把游客带入湿地环境。在湿地内,为了游客更好的观察动物,把鱼、鸟、两栖动物的雕塑放置在水中、石头上及植物中,不仅能够吸引动物为伴,也提高游客观赏乐趣。访客中心是一幢占地面积10000m2的2层高下层式建筑。屋顶设计为绿色草坪,从入口望向建筑,仿佛是一座绿色的山丘,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游客可以随意漫步在屋顶草坪欣赏湿地风光,提高了建筑的使用率,体现了融于自然的理念。
2. 人性化设计
湿地公园处处体现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尤其在无障碍设湿配套方面,充分考虑儿童、残疾人士等弱势群体的游客体验。比如访客中心湿地世界的展览设计了不同角度和层次的视觉体验,让小朋友也可以看到湿地植物与景观;展馆内与游客互动的项目都贴心设计了盲文与语音,如触摸式地图、观鸟屋内适合轮椅使用者的望远镜,使残疾人士也能参与湿地互动体验。园内生态动植物科普版的设计充分考虑儿童视觉高度和理解程度,文字结合绘画使得科普浅显易懂,同时也加入了盲文与声控语音系统。湿地公园内设有儿童室内实验室,学生和游客可以进行生态调查以及有志愿者讲解湿地生态。室外建迷你模拟潜水湿地水池,集中设计多种不同水生植物种植,局部池壁使用玻璃材质,方便游客近距离观察水中植物的生长情况,真正做到了湿地的科普教育。
3. 标识导向系统
湿地公园根据公园不同的环境、景点分布及游览路线分门别类地设置标识牌,同时融入湿地整体环境,采用不同的材质与造型设立标识,形成了一个独具风格、清晰完善的标识导向系统。以人为本,注重细节。湿地公园入口的不锈钢标识清晰说明了公园开放时间,售票厅门口标识了购票指引和需知,屋檐悬挂着宣传画等标识,使标识彼此联系、清晰明确。活动中心的大厅内除了紧急疏导的强制性标识外,各种清晰醒目的指示标识设置得井然有序、层层疏导,使游客能快速了解游览路线。大厅入口设置得触屏式公园平面图,游客可以明确知道个人所在位置以及自助了解景点信息。形象生动,注重情趣。湿地公园内标识牌造型丰富,动物轮廓使人耳目一新。游览指示牌以文字为主,辅以动物雕刻,带给游人新鲜感与快乐体验。其次,根据不同的空间环境特点,标识采用不同的材料、造型和色彩,利于游客快速辨识;比如导向标识采用木制材料通过活泼的动物图案和文字点缀,景点位置则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科普为主。整个湿地公园标识系统采用中、英文、语言对照景物来设计介绍牌,十分人性化,其中有游览指示类、湿地科普类、避免打扰动物提示、所在位置提示、游客须知以及安全警示等标识。
4. 生态环境保护
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分为:循环使用材料,保护湿地物种尽量远离人类以及生态监测。
公园坚持生态建设,用最简约的结构和材料建造基础设施,在满足功能使用的原则上,尽可能减少多余物料的使用。公园大门口以蚝壳做景墙,一下子就让人想起湿哒哒的滩涂上搭起来密密麻麻的蚝架,并且旁边附上贝类非正常死亡的讲解,更多的引起游客对水质污染、环境恶化的思考,超越原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园内休息亭以生态简洁为主,双层隔板架空中间层减少太阳辐射,设计了遮阳木制平台,配备简单的座椅、望远镜、声控语音系统。湿地景观中的植物基本利用本土植物进行配置,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满足生态经济的要求。
公园对核心保护区进行绝对保护,旅游休闲区与湿地保护区的访客中心均位于公园入口处与靠近城市地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人类活动对于动植物的影响降到最低。为保护鸟类和其他动物,严禁游人进入。园内设置了观景廊和观鸟屋,游客还是可以通过望远镜和电视欣赏湿地的鸟类以及最佳风景。工作人员在保育区的林内放置了大小不一的巢箱,使雀鸟可以安心繁殖后代并避免受到干扰。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园内石板桥的搭建,在为人类提供通道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使水自然流动并为鱼类提供了生态廊道,体现了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
在保护区内,工作人员会检查园内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否满足野生动物的需要,定期对湿地环境进行监控,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开发进行分析预测,同时调查收集园内动植物的行为习性及其分布。湿地保育工作科学有效的进行管理,使湿地有序健康的开展生态旅游。
三
湿地作为一类独特的生态系统,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常常诉诸于生态的求解过程,这需要我们避免急功近利,真正站在以人为本、追求生态的角度来解决问题。香港湿地公园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周围居民休闲的需要,也起到了一个缓冲过渡的作用,同时为区域保护和利用起到了生态协调的作用,更重要是其中人性化的设计和对于生态的理解,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本文发表于《环境保护》2018年3期,作者:江巧灵等,文字有删减,图片源自网络。)
香港湿地公园对内地湿地公园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