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华:坚持遵循规律 科学推进引江补汉工程规划设计
朝气蓬勃的帽子
2022年10月13日 09:11:56
来自于水利时事
只看楼主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后续水源工程,引江补汉工程成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并正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三峡水库与丹江口水库,一场跨时空的牵手,将连通长江流域、汉江流域与京津冀地区,进一步完善国家水网格局。   从引江补汉工程规划到可行性研究报告,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见证着这项标志性工程前期工作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日前,本刊专访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马建华。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后续水源工程,引江补汉工程成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并正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三峡水库与丹江口水库,一场跨时空的牵手,将连通长江流域、汉江流域与京津冀地区,进一步完善国家水网格局。   从引江补汉工程规划到可行性研究报告,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见证着这项标志性工程前期工作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日前,本刊专访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马建华。  

中国水利: 从长江三峡库区调水到汉江,长江委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谋划,请问当时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回顾半个世纪的研究、论证历程,您认为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马建华: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夏汛冬枯、北缺南丰,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这是基本国情、水情。北方黄淮海流域在中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7.2%,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极为突出。
1953年,毛主席视察长江,与时任长江委主任林一山就南水北调问题展开讨论。此后数年,长江委组织开展了丹江口坝址、引汉工程渠首选址和从三峡引水至引汉总干渠方案的勘测和研究论证工作。经反复比选,最终确定了丹江口枢纽分期开发方案及中线近期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取水、远期根据黄淮海平原的需水情况从长江三峡库区调水至汉江的水源方案。纵观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历经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付出,南水北调中线及其后续工程开展了大量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科学研究工作,可分为五个关键性历史阶段:
一是南水北调宏伟构想的提出。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在听取汇报后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南水北调宏伟构想就此提出。
二是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阶段。   丹江口水利枢纽既是汉江流域治理开发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又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工程,被誉为“五利俱全”的工程。长江委自成立之初就把汉江中下游防洪治理与南水北调计划紧密结合,经科学论证,最终确定了丹江口枢纽坝址和分期开发方案。初期工程于1958年9月开工,1974年2月建成。大坝加高工程于2005年9月动工,2013年8月建成。
三是“近期引汉、远期引江”规划阶段。   1959年7月,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中提出,南水北调分别自长江上、中、下游引水,其中中线分近期引汉和远景引江,供水黄淮海平原西部地区。1990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提出,中线近期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供水黄淮海平原西部地区,主要解决沿线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远景引水需从长江补水,进一步解决供水区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
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明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工程多年平均调水量为95亿   m 3   ,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扩大输水能力35亿 m 3 ,多年平均调水规模达到130亿 m 3 ,届时将根据调水区生态环境实际状况和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在汉江中下游兴建必要的水利枢纽或确定从长江补水的方案和时间。2012年12月,国务院批复《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要求根据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水资源利用程度,尽快启动从长江干流引水补充汉江的研究工作,并相机实施。在此背景下,引江补汉工程应运而生。
四是引江补汉工程规划设计阶段。   2017年4月,水利部批复了长江委编制的《引江补汉工程规划任务书》,标志着引江补汉工程前期工作正式启动。2019年11月1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后续工程和水利建设等工作,强调“要按照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完善实施方案,抓紧前期工作,适时推进东、中线后续工程建设。”至此,引江补汉前期工作进入快车道。

五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引江补汉工程作为总书记“5·14”重要讲话后的首个开工项目,其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长江委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水利部的部署和要求,全面检视和修改完善规划设计方案,同年8月,《引江补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水利部审查并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202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引江补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7月7日上午,引江补汉工程正式开工。

中国水利: 引江补汉连接三峡和南水北调“国之重器”和“国之大事”,规划设计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影响。请问在规划设计中遵循了哪些关键原则?

马建华:   长江三峡水库是我国战略水源地,也是长江流域的“大水缸”,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超4000亿 m 3 ,总库容450亿 m 3 ,防洪库容221.5亿 m 3 ,水量充沛且稳定。丹江口水库是汉江流域的控制性骨干工程,是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更是汉江流域的“大水盆”,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达374亿 m 3 ,总库容320亿 m 3 ,调节库容161亿~187亿 m 3 ,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唯一水源地。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后续水源,连通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两大战略水源地,是国家水网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在规划设计及方案比选论证时,一方面,要满足《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等提出的目标,助力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另一方面,又要考虑新形势、新要求和水源区、受水区近年发生的新变化,统筹加强需求和供给管理。在项目规划设计中始终坚持落实“三先三后”要求和“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原则,还需坚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把握工程定位。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后续水源工程,主要目标是在中线总干渠不扩建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总干渠输水潜力,增加向北方供水量,提高供水保证率。
二是坚持三个原则。   第一是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无降类风险。第二是最大限度为保护和修复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做加法。第三是把是否确保工程施工和运行安全作为确定推荐引水线路的“一票否决”因素。

三是突出两个重点。 第一是注重与湖北省水资源配置战略有机结合,尽可能兼顾湖北省水资源配置规划的需求。第二是在工程引水能力上留有余地,以利于将来实际运行中通过优化调度解决应急需水特别是汉江中下游的应急需水问题。

中国水利: 调水规模和工程布局的论证确定,是引江补汉工程规划设计的重点和难点。请问方案中有哪些重点考量?

马建华:   引江补汉工程调水规模论证涉及范围广、要素多、条件复杂。水源区研究除分析长江流域自然水资源条件外,还需考虑长江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利工程的调节作用、滇中城市群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未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对水资源的需求,兼顾引水后对三峡库区、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湖、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长江口以及丹江口库区、汉江中下游等的诸多影响。工程受水区涉及京津冀华北平原、关中地区、江汉平原等区域,面积达24万   km 2   ,需要考虑与受水区当地蓄引提、地下水等各类水源,以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汉济渭、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引江济汉等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联合运用。引江补汉工程规模论证过程中,分析了东、中、西线协同互济的需求,提出的工程规模方案在近期可充分利用已建中线一期工程输水潜力,缓解北方城市缺水的紧迫问题,远期可与中线后续工程各种可能的方案适应衔接。
引江补汉工程的任务是提高汉江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充分发挥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输水能力,通过汉江上下游水量置换方式增加北调水量,提升中线一期工程供水保障能力,适当兼顾引汉济渭远期工程、汉江中下游及工程输水线路沿线地区城乡生活和工业补水。
根据地形地质、取水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在工程布局方面,研究了从三峡水库提水至丹江口水库坝上的方案(坝上方案)、从三峡水库自流引水至丹江口水库坝下汉江的方案(坝下方案),以及从三峡水库提水至丹江口水库和自流引水至丹江口水库坝下相结合的双线引水方案(坝上坝下结合方案)。经技术、经济综合比选,推荐从三峡水库全程自流引水至丹江口水库大坝下游,通过水量置换增加中线北调水量,确保丹江口水库和北调水的水质安全,改善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同时具备向工程沿线宜昌市、荆门市和襄阳市补水的能力。

推荐的坝下方案工程区处于中国第二阶梯东缘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属大巴山系东段以及秦岭山系东南余脉,地势呈中间高南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6m,区内分布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三峡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软质岩及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地质条件十分复杂,这些因素都给线路选择带来了极大挑战。另外,引江补汉工程全程采用深埋隧洞输水,全长194.8km,开挖洞径超12m,是我国规划中单洞距离最长、开挖洞径最大的引调水工程。为此,项目设计单位采用航测、钻探、大地电磁等传统和高科技手段,对约9000 km 2 工程区进行全面“体检”,寻找最佳线路通道,尽量避开了极易导致隧洞灾害的强可溶岩区和大断裂带。

中国水利: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水源地和生态安全屏障,不仅肩负着流域内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任,还通过南水北调等引调水工程惠泽北方。请您谈谈当前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面临形势,以及对优化长江流域水资源配置、保障水安全的考虑和打算。

马建华: 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9871亿 m 3 ,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5%,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163 m 3 ,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受季风气候影响,长江流域水资源量年际年内变化较大,且出现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的情况。

2020年长江流域总供水量为1958亿 m 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891亿 m 3 、地下水源供水量40.3亿 m 3 、其他水源供水量26.7亿 m 3 ,分别占总供水量的96.6%、2.1%和1.3%;农业用水量982亿 m 3 、工业用水量600亿 m 3 、生活用水量330亿 m 3 、人工生态与环境补水量45.7亿 m 3 ,分别占总用水量的50.2%、30.6%、16.9%和2.3%。长江流域水资源不仅支撑流域内经济社会供水安全,还通过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引江济淮、滇中引水等工程建设,惠泽流域外广大地区。据统计,2020年长江流域净调出水量约200亿 m 3
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虽较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流域水工程调节能力存在短板,局部地区供用水矛盾较为突出,特枯年份供需矛盾尤为严重;虽然长江水资源利用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我国平均及先进地区用水效率相比还有差距;大部分城市供水水源单一,高度依赖大江大河等过境河流,供水系统韧性不足,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滞后;长江大保护实施以来,水体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但污染负荷总量仍然较大。
长江流域在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总体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或区域战略逐步推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重点区域的用水需求正在逐步增加,城镇用水量特别是生活用水量增加显著,对供水安全保障、优质安全饮水的民生需求日益增加,流域水资源系统的荷载压力不断上升,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和风险不容忽视。一方面,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推进,对改善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长江流域大规模、大范围、长距离向外流域调水的需求越来越多,流域水资源配置供需矛盾也将逐渐加剧。

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南北经济循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强化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建设,切实重视跨流域引调水等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对流域整体的累积影响,助力构建国家水网。

中国水利: 引江补汉工程规划设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其他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设计带来怎样的经验启示?

马建华:   引江补汉工程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建设条件复杂。工程的特殊性导致在项目规划设计中面临着三个方面主要问题。
一是研究范围广。 不仅涉及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汉江中下游,还涉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工程沿线补水区和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等。
二是工程技术复杂。 存在超长有压隧洞水力控制难、地下水处理难、断层破碎带穿越难、岩爆危害处理难、制造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工艺难等诸多关键技术问题。
三是组织协调工作量大。 工程涉及面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影响复杂,在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强与相关部委的沟通汇报,也需要加强与湖北、重庆、陕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7省(直辖市)的沟通与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实施,使我们积累了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尊重客观规律、规划统筹引领、重视节水治污、精确精准调水等六方面,为南水北调后续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引江补汉工程规划设计工作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开展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前期工作的实践。
一是坚持牢牢把握“国之大 者”。   深刻认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和守护“四条生命线”的政治责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水利部工作要求,助力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为促进南北方、东西部协调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二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坚持把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无降类风险作为方案比选的首要考虑因素,坚持把是否确保工程施工和运行安全作为线路方案的“一票否决”因素,最大限度为保护和修复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做“ 加法 ”,切实维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和水质安全。
三是坚持系统观念。   坚持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布局,加强后续工程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统筹兼顾水源区与受水区用水需求,合理兼顾工程沿线用水需求,始终把节水、治污放在突出位置,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四是坚持科学论证。   充分汲取我国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准确把握中线工程特点,遵循“三先三后”和“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充分比选优化水源方案和线路方案,广泛征求有关方面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做到全面深入论证、科学审慎决策。


来源 |  《 中国水利 》2022年第18期“引江补汉特刊”

记者 |  熊璠 轩玮

责编 |  车小磊

校对 | 王慧

审核 |  轩玮

监制 |  赵洪涛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