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园公用:历史比较视野下的伦敦上海经营性私园研究 Private Gardens Opening to the Public: An Historical Comparative Study on Pleasure Gardens in London and Shanghai 撰文
私园公用:历史比较视野下的伦敦上海经营性私园研究
Private Gardens Opening to the Public: An Historical Comparative Study on Pleasure Gardens in London and Shanghai
撰文
张亦弛/ZHANG Yichi
挪威奥斯陆大学文化研究与东方语言系博士后研究员
秦晴*/QIN Qing
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讲师
本文引用格式:张亦弛,秦晴.私园公用:历史比较视野下的伦敦上海经营性私园研究[J].中国园林,2022,38(9):117-122.
摘要: 随着公共思想的兴起,经营性私园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流行的景观现象。旨在从世界景观发展历史出发,借由历史比较的视角,探讨这一景观形式的国际共同性与差异性,推进全球景观史和经营性私园研究。通过比较伦敦和上海的经营性私园,指出该类园林普遍具有混杂性的景观特征、创新性的运营模式和推动技术传播的社会功能。但是,公共思想的不同来源却为其带来差异:由于伦敦的公共思想主要源于社会内部,其经营性私园因之成为既有文化传统的附庸;而上海的公共思想则主要来自被动引入,这也促使其经营性私园不断地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发生碰撞,并在园主社会地位、妇女入园和运营时间等方面产生冲突。
关键词: 风景园林;经营性私园;上海;伦敦;公共思想
Abstract: During the rise in the popularity of public ideas, pleasure gardens emerged and became popular in big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garden history,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pleasure garden history and global garden history by examin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gardens in modern China and European countries. Adopting an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compare pleasure gardens in Shanghai and London, it reveals that these gardens featured hybrid landscapes, innovated operational approaches, and promoted technology dissemination. However, the endogenous public ideas in London drove these designed landscapes to be a dependency of established social orders, whereas the exogenous ideas in Shanghai created friction with social and cultural agendas in China, which, in turn, led such gardens to become a tool for improving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owners, and generated social consequences in female access to gardens and garden operation times.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easure garden; Shanghai; London; public idea
随着公共思想的兴起,一系列由私人所有,但对公众开放的经营性私园逐渐出现在世界主要城市,创造出一种迥异于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和住宅庭院等私人领域的景观形式。然而,多数研究仅从微观视角出发聚焦于某座城市的一个或数个个案展开分析,却忽略了该类园林实际是一种遍布全球的景观现象。因此,如何从宏观视角出发,立足世界景观发展历史检视经营性私园的国际共同性和差异性,成为进一步推进全球景观史和经营性私园研究的关键所在。
在众多经营性私园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伦敦和上海的经营性私园。这2座城市的经营性私园不仅在数量上均居英、中两国之冠(表1、2),还分别代表了公共思想产生的2种类型:伦敦的公共思想主要源于其自身社会文化的主动生产,而上海的公共思想则多来自开埠后的被动引入。
基于此,本文利用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对伦敦和上海的经营性私园的规划建设、运营方式与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揭示经营性私园的国际共性和差异性,促进城市公共空间和全球景观史的理解。
▽表1 伦敦经营性私园
▽表2 上海经营性私园
1 规划建设
1.1 共同性:构筑混杂的景观
伦敦和上海的经营性私园均采用本土文化风格作为造园主体,并在园主的个人偏好下,适当加入流行要素进行布局。例如,伦敦的拉尼拉花园、佛贺花园、库珀花园等均以英国自然风景园作为造园基础,并用欧式草坪统领全园主体(图1)。同样上海的经营性私园也主要利用江南私家园林自然式的手法构筑景观,串联水池、假山等江南私家园林内的景观要素。几乎所有的园主,都会在园内开筑人工湖,并在池内及水池周围栽植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图2)。与此同时,他们还时常利用挖湖产生的土方堆筑假山,创造都市山林的景致。在此基础上,经营性私园还经常利用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营造氛围,并促使其成为该类园林的一项重要特征(图3)。
△图1 佛贺花园内景
△图2 也是园一隅
△图3 拉尼拉花园内的穹顶建筑——巨筒(Rotunda)
为吸引更多的游人入园观光,伦敦和上海经营性私园的园主都致力于在园内修筑具有异域风情的构筑物。对于17、18世纪的欧洲而言,中国风是备受推崇的流行风尚。于是,此时的伦敦经营性私园的园主们纷纷将这一类型的建筑引入园中。比如,佛贺花园就将其入门处的一处马蹄形拱廊命名为“中国亭”(Chinese pavilion)(图4)。与之相仿,近代上海的园主们也尝试在其园林内设置欧式构筑物(图5)。除此之外,一些上海的园主还积极在园内引进欧洲流行的休闲设施,以增加园林的娱乐性。例如,大观园、西园、半淞园和敏园内都有西餐厅;而张园、西园和愚园内则设有台球室、网球场等设施。
△图4 拉尼拉花园水池内的“中国房子”(Chinese house)水榭
△图5 张园内安垲第楼
1.2 差异性:富丽堂皇的园林与普罗大众的景致
尽管这些经营性私园都致力于在规划建设上构筑多元的景观空间,但在造园风格上仍体现出一定差异性。相对而言,伦敦的园主们往往不吝成本,旨在构筑富丽堂皇的园林。而在上海,园主们则倾向于将园林建设成为满足普罗大众需求的景观。多数经营性私园内都设置了小型动物园,展示新奇动物,吸引游客前往。正是由于类似娱乐景致的建造,上海的经营性私园也呈现出亲民情趣,从而迥异于伦敦各类经营性私园所展现出的奢靡风气。
2 运营方式
2.1 共同性:以盈利为最终目的
无论在伦敦还是上海,园林开放后,如何从经济上保障其日常运营都成为园主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也促使他们开始对经营性私园收取门票。但在多数情况下,这些门票仅包括入园费用,而对于园内的个别景点和其他活动还需另行收费。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比对,在这2座城市中,游览一次经营性私园的费用约等于工薪阶层一天的薪水,其价格虽然不菲,但也并非高不可攀。
为增加门票收入,经营性私园的园主们还经常在园内举办各类特色活动吸引游人。伦敦的库珀花园、马里波恩花园、佛贺花园等每周都会在园内举行盛大的音乐会和烟火表演。在上海,愚园就经常上演魔术杂技表演、琵琶会、髦儿戏;徐园则连续20余年举办兰展、梅展和菊展等各类花展。
2.2 差异性:提升社会地位的手段
相对而言,伦敦经营性私园的设立目的较为单一,主要作为上层阶级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同时获取经济利益。在上海,除了大花园、张园等园林因同样原因而开设外,部分经营性私园则展现出一项伦敦经营性私园所不具有的功能,即帮助园主提升社会地位。这主要与中国自古以来的轻商传统有关,并在徐园和哈同花园等由商人开办的经营性私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借由这些经营性私园的运营,上海的园主们不仅攫取了经济上的利益,还获得了社会、政治和文化地位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3 社会影响
3.1 共同性:传播文化、技术的公共空间
无论是伦敦还是上海的社会精英都尝试以经营性私园为中心引进、推广先进技术。这也促使经营性私园在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聚会庆典的关键场所的同时,成为城市内重要的公共空间。比如,伦敦的拉尼拉花园和佛贺花园就促进了烟花在英国的流行;而上海的经营性私园则推动了电灯的普及。
此外,经营性私园也成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根据地。在伦敦,随着佛贺花园等经营性私园歌舞秀和游行表演的每日上演,这些娱乐形式开始在伦敦悄然流行;而在上海,这些经营性私园则成为进步人士宣传自己政治理念的场所。
3.2 差异性:与传统习俗的碰撞
由于上海的公共思想主要来自外部引入,这也促使其经营性私园展现出伦敦同类园林所不具有的社会影响,即与中国传统习俗的碰撞。这主要体现在女性游园方面。伦敦的经营性私园一直是女眷游憩的场所。但在中国,由于乾隆以来公共场所男女之防的政策,经营性私园的私人拥有属性则成为这些禁令的灰色空间。
此外,上海经营性私园的运营也与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念相冲突。夜间游园曾是伦敦经营性私园一项悠久的传统,并深受各类游客的喜爱。同样,张园、愚园、半淞园等园林也曾于夏秋两季的夜晚开设“夜花园”专场,提供电影、戏剧、魔术等休闲活动。但是,该项活动却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并最终迫于社会舆论不得不于20世纪20年代终止了其夜间营业的形式,以顺应传统习俗。
4 结语
利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伦敦和上海的经营性私园进行比较分析(表3),可以发现这2座城市内的该类园林均展现出一定国际共性:其在建设上多构筑混杂的景观,采取多种措施获得盈利,并最终促使这些园林成为推广新文化新技术的城市公共空间。
然而伦敦的经营性私园无论在规划建设,还是运营方式与社会影响上都体现出对于既有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适应,而上海的经营性私园则不断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秩序发生碰撞。
表3 伦敦和上海经营性私园的异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