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标工作中,业务和决策不能混为一谈
叛逆的红酒
2022年09月22日 10:12:11
只看楼主

投标报价时一般都会考虑一定的风险费用,这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投标业务人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在投标施工方案编制、材料价格取定、成本测算等方面会很隐蔽的加入一些风险系数,如果他自己不说,审核人员和主管领导很难发现,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一定的风险系数,那报价很可能会远远高于其他投标人的报价。 风险的考虑有时候需要进行决策,所以投标人员不要任意的去加一些风险,但是需要把各项风险详细的列出,并进行量化,做为讨论和决策的依据。比如说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可以通过提前备料、与供应商锁定价格等方式来规避涨价带来的风险,另外,有的合同条件约定了某些材料的价格是可以调整,那么对这些材料的价格上涨风险就不应在投标报价中考虑。

投标报价时一般都会考虑一定的风险费用,这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投标业务人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在投标施工方案编制、材料价格取定、成本测算等方面会很隐蔽的加入一些风险系数,如果他自己不说,审核人员和主管领导很难发现,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一定的风险系数,那报价很可能会远远高于其他投标人的报价。

风险的考虑有时候需要进行决策,所以投标人员不要任意的去加一些风险,但是需要把各项风险详细的列出,并进行量化,做为讨论和决策的依据。比如说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可以通过提前备料、与供应商锁定价格等方式来规避涨价带来的风险,另外,有的合同条件约定了某些材料的价格是可以调整,那么对这些材料的价格上涨风险就不应在投标报价中考虑。

有些时候,投标人可以附带报价条件或者采取多方案报价策略,而不是把所有的风险都考虑在报价中。有一个投标项目,招标文件要求的工期为12个月,投标人经过评估,正常条件下的工期约18个月,也是成本最低的合理工期,最后经过决策,投标人分别按12个月和18个月进行了报价,后者比前者低800多万元,最后业主选择了18个月工期的报价。

所以,在投标阶段,作为投标经办人员,一定要把业务做实,列出量化的风险项,最后交由投标负责人进行决策。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