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建筑设计行业降薪”所想到的建筑设计行业几大问题(深度好文)
心软的投影仪
2022年08月26日 13:38:37
来自于中央空调
只看楼主

一、现状与核心原因 年度 勘察设计人员 年度竣工面积 2010 120万人 20亿平方 2020 490万人 40亿平方  竣工面积增2倍,从业人数增加4倍,自然内卷。


一、现状与核心原因

年度
勘察设计人员
年度竣工面积
2010
120万人
20亿平方
2020
490万人 40亿平方
 竣工面积增2倍,从业人数增加4倍,自然内卷。 如果维持在40亿平方的竣工面积,考虑到十年时间技术、设备、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从业人数维持在250万左右是合适的。   那么就意味着,490-250=240万,   要挤出去50%的人。   这就是一个开始挤出的过程,降薪算什么?   降薪算是对行业前途还有念想,觉得维持住核心团队,等市场回暖,东山再起的。

 悲观来看2020年竣工40亿平方的基建规模可以长久持续吗?估计很难。人均住宅面积约35平方,外加公共建筑、医院、学校、交通等等,最终80平方左右,全国14亿人也就1120亿平方,三五十年更新一次,就是每年22.4~33.6亿平方。也就是说设计人员200万左右完全满足需求。从长远基建发展来看,目前勘察设计行业60%左右的人要被挤出去!

    同时,2022年清华、同济的土木工程院系开始减招,也侧面印证了这个行业人员趋于的饱和。
    
再结合这两年,注册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注册一级造价师、二级造价师等等考证人数的激增,我们可以看到行业内卷。 如果按照200万从业人员考虑,那么注册师人数在20万左右是合适的 住建部的政策估计也就是稳定在这个数量,结构岩土供配电,都开始严卡通过率,建筑因为本来就是少,估计还有几年放水,但是人数到了也会走上结构岩土供配电严格卡通过率的老路。

 如果能把行业人数削减到200万,那么基本就是2010~2015年的状态了!当然这将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而且是通过产业升级的方式开始的。目前设计院已经开始两极分化了。

二、技术与   管理篇

   百人精英团队远远比管理不善的干人大院强悍  

     在2010年~2020年,行业发展的那么快,就是因为每年竣工面积快速增长和甲方对设计质量的高要求,设计行业没有提高自己的技术和管理,反倒靠堆人力和加班去应对。人力这个东西,堆上去了,管理跟不上,提升并不大,而且一旦行业需求下滑,后遗症非常难以处理。  

目前,很多建筑设计院连 QA ( QUALITY  ASSURANCE ,质量保障) WBS (工作分解结构)这些最基本的项目管理的概念都没有。三审两校,从 QA 和 WBS 角度看来简直就是个笑话,完完全全一个文印店标准。

哪怕就这种最基本三审两校,也只勉强保住图纸图面不出大错,很多中小设计院生产一堆不知所云图纸,也就报批一下,走走行政审批程序。实际施工,一大堆问题!

BIM那么好的东西,愣是被用成换个软件拉模型,在很多设计院看来就是干SU的活,还难用难学对电脑配置要求高,然后还有一大堆人跳起来和你扯XXX能否缩短刷图周期,能否提高刷图量。

中层管理者   不去考虑研究市场,不去考虑提升管理和技术,不去考虑怎么适应变化。反倒装出一副我在拼命工作,拼命加班。项目少了,但是工作量不会少,加班不能停。

说白了他们就是监工。他们不会也没有能力让工作有效用!而底层设计人员更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工作有效,如何提升工作的效用!

市场不相信加班,市场只相信效用。

如果加班是有效用的,那么应该是加班越多发的钱越多,比如华为式的996。加班越多越发不出钱来,这就说明加班没有效用。没有效用还去拼命去做,然后扯什么市场不行了!市场不行还拼命加班是啥逻辑?  

中间层,没有产生效用,担心被高层换掉,对上用拼命加班来装作很努力,对下用拼命黑甲方来甩锅其实加班是自己搞出来的。还有一定的现实利益基础。问题是某些企业的 boss 也是这种心态.........

而底层同样不思进取,面对职业困境,年纪轻轻就保守得要死。一点点改变都极度抵制, 如何让工作有效,如何识别效用,是个千古难题。 同时也是从工具人转变为管理者,最根本的范式转换。  

管理者和工具人最大的本质区别就在于:1、制定目标;2、提供方案,工作有效;3、管理风险。  

设计院是提供营造人造环境过程中,咨询、设计、监造、总包设计服务,不是卖图纸的! 设计是一种专家服务!  

很多监工型的领导,无视这个事实,正在把设计院快速的文印店化,干文印店的活,自然是文印店的收费,而不可能是专家服务的收费。只是文印店可不会养那么多监工。

各种图集方案集效果图集 竟然是建筑设计行业最受欢迎的书,而涉及到流程,管理、质量控制、成本管控书籍非常少,这反映出这个行业根本没有意思到这些才是一个设计院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没有多少人去研究

三、趋势篇
未来的设计是什么样,一个从沿海回来的年轻人说,现在沿海已经开始在方案投标之前,还有一轮概念方案初筛。只有通过概念方案初筛的设计院,才有资格进入方案投标环节。

这说明,存量时代真的来了。房地产不是建出来就卖得掉。公建不是建起来就可以用。 大家都意识到,在项目启动前,需要进行一轮项目可行性和方向的研讨。 也就说以前以为只是个审批文件的“可研报告”现在必须重视了,否则一开始路就走错了,后面就血本无归的可能大多了。

那么为了保证房地产能够建出来卖得掉,公建能够建出来符合社会需求。目前的设计环节和流程是远远不够的。 以后的设计会是更快的节奏,更细腻的颗粒度要求,更多的协调,更复杂的影响指标,更高的标准。更专业的服务,更快的反馈节奏,更高的一致性要求,更高的可追溯性,更高的迭代节奏。这一切都不是靠加班白嫖可以解决了。 其实这种要求,房地产公司在2015年后,就开始提了,设计院靠加班白嫖勉强应付,现在,总不能出一天48小时,一周14天来嘛!

所以这个行业,996加班是没法停的。   怎么科学有效地加班,如何打造高效专业精英团队,如何选择细分市场才是未来的发展。
行业价值总盘子就那么大,每年就那么多竣工面积,设计费就是固定死。认识这个并不难。大部分管理者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误区在于:大部分管理者总以为单独的延长工作时间,就有能力把对手挤下去。其实在设计这种非常强调品质的行业。单独的延长工时间是没用的。   能考上清华,说明学习效用高,而不是学习时间长。学霸肯定是会熬夜的,但是只会熬夜就是学霸?
高考这种路径清晰简单,目标明确评价标准机械的事情,都不是靠简单的熬夜就可以把成绩提升上去。设计这种复杂模糊利益诉求多变的事情,单靠熬夜加班就能提升?想清楚这个问题就知道该怎么996了。

能在市场上战胜对手,说明效用比对手高,不是加班比对手多!  

设计只有变得敏捷,才能适应更加多元和快速变化的市场。更快的反馈,更高效的迭代,更高的品质,更短的周期,更有效的服务。

而做到这一切,只有靠工业化,信息化。  

做到这一切后,再来谈更高的收费。 一定要记住一点,只有付费才是甲方!想白嫖的礼貌的请他出门! 靠白嫖拉客其实是一种营销手段,都白嫖了客户还不多,可想而知产品力低到什么地步?这就好比一个餐馆给白吃,都没多少客人,菜得难吃到哪个程度?

很多设计院扯什么市场不行,完全忽略自己靠白嫖客户都不多,反映出来的完全是自己设计的产品力非常低。不能有效地识别问题,不能让自己工作有效用。

如何变得更敏捷,原理也不复杂。除了识别市场和目标之后用合理的方式,现场、现时、现物不断用 PDCA 循环优化流程。就是采用逆周期投资和异步开发。逆周期就是预测到将要复兴的市场提前准备。异步开发典型的例子就是餐馆。餐馆要客人点了菜才去买菜,那么等2个小时客人能吃上饭吗?餐馆是怎么做到10~20分钟把客人点的菜端上桌呢?首先,确定餐馆的口味特色:川菜、粤菜、湘菜、、、,确定菜单,根据菜单   ,提前备料。   如果客人点的菜不在预选选择的菜单里,礼貌的请客人出门。   而不是让客人等着我去买菜。   大部分设计院的市场意识,其实不如餐馆。   经常干让客人等着我去买菜,做也许客人的等我花2个小时买菜回来,还常满意的美梦。

如何还有不清楚的人,可以去看看最近特别火的 预制菜

要做到逆周期和异步开发,首先要干掉的就是计件制奖金和工资。 逆周期和异步开发其实是未来投资。 而计件制其实是只管当下。如果不能做到从薪酬制度上,投资未       那么就根本不可能搞逆周期和异步开发。   想象一下餐馆招工,贴   出来的   招聘启事:   有客人才有工资…….……谁会去?

要做到更敏捷,除了科学高效的流程之外,要预先做很多工作。在没有接到项目之前,做很多预研,才能提前备料。同时要推进设计标准化,模块化,平台化,才有料可备。

所以末来的设计行业,必然是属于那些能够找到设计的社会使命,能够找到细分的市场,有能力对末来投资的人!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