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复杂且系统的一个有机体 城市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不是科学的对待他的话,它会生病。——梁思成 城市很难被定义成一个单独的个体。就本体论而言,可以把城市解读成一个复杂的生命的有机体,它是由各个层级不同的物种和系统构建而成的。每个城市的生存状态和体征也不相同。
城市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不是科学的对待他的话,它会生病。——梁思成
城市很难被定义成一个单独的个体。就本体论而言,可以把城市解读成一个复杂的生命的有机体,它是由各个层级不同的物种和系统构建而成的。每个城市的生存状态和体征也不相同。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到2021年上升至52.6%。2021年,已经达到了64.89%。到目前全国的城市数量已经超过了680个。平均每年城市化水平增涨超过1个百分点,按照14亿人口总量来估算,我国每年会有将近1400万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可现如今,能明显感觉到城市化建设的速度放缓,越来越多的城市结构开始向外部延申,出现了很多新区和城市人口往郊区迁移的现象,这使得社会开始愈发关注城市人群归属感和空间友好性的问题。在城市边缘外扩发展新城的同时,对于已有城市内部空间的更新改造也进入了新的一个阶段。
城市内部活力再激活和二次新生是多数城市更新项目的目标和理念。但无论从社会还是建筑层面上来说,老城区更新的挑战往往比新城扩建更加复杂:动迁难度,城市肌理适应性,提升强度,对未来的预见性,都应该是探讨设计方向的先置条件。忽视这些问题,很容易导致“虚假城市化”和一些“城市病”的出现。
这座千万级人口的超级都会,拥有多维度的空间交通网络,蓬勃的生机和开放包容性。同时,依托于丰富的航运资源,武汉以繁盛的贸易,洋楼邻里,里分巷弄的城市形态,享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随着汉口江岸未来计划的启动,四区一带打造汉口核心区的规划理念推动着汉口城市更新进程由滨江带往老城核心区发展。本案处于”三阳设计之都”,“武汉天地商圈”,与汉口老城区之间,也是城市黄金主轴-解放大道,与景观人文轴-三阳路的交汇处。
对于这样一个超大城市中心区的更新项目,开发强度和街区模式是提升居住人群与城市空间关系的重要点。人口密度越大,对公共环境和步行系统的要求随之也会越高。
比对全球市中心城市更新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发强度升级和利用率提升是城市区域迭代的核心需求。基于现有汉阳老城肌理和规划天际线逻辑,本案从空间密度和垂直体量两个方面论证了开发强度范围在该区域的适配度。
在200m高度控制范围内,以周边已更新城区利用饱和度为参考,对地块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进行测算。根据更新周期的时段,分近期,中期,远期三步分析了建设各阶段对周边区域的日照影响,城市人流,以及和轨道交通结建的公共空间需求量增幅。
1. 本案地块区域内规划有两条地铁轨道线,并于建成1号线轻轨有换乘联系,是未来江岸城区唯一一处三轨交汇点。
2. 三阳路作为最先实施建设的武汉垂江绿轴之一,周边更新区域均为多业态复合项目,而容积率主要为5.0-7.0之间。高强度的开发带来大量人流汇集,江岸区会成为集生活,创意产业,文化交流,商业服务于一体的城市核心区。
3. 城市竖向空间发展方向自东往西逐步抬升,解放大道中形成现有220m制高点,本案区域处于100m-200m的城市天际线区间。
4. 城市绿洲由滨江区域往内域延申是打造城市绿洲和宜居环境的核心之一。
5. 周边里分巷弄式空间布局和步行网络是武汉老城中心的鲜明个性体现。
6. 需要保证退让北侧区域保留的老旧住宅及学校区域的同时,留出足够的阳光角度,以满足“新建项目对既有建筑日照不恶化”的需求。
7. 慢行系统和开放街区的营造是城市高密度核心区的重点,以特色的公共建筑锚点进行人群分流,以降低不同人流交通之间的相互影响。
综合以上的分析点,结合汉口区“四区一带“和轨道交通的规划思路,本案分列了五大设计出发点:TOD,复合业态,城市核,立体交通,城市记忆。并根据论证的开发强度需求进行了规划布局推演。
以解放大道城市门户效果打造为出发点,东西两侧分设两栋超高层塔楼,形成欢迎姿态。将西北角空间开放,塑造城市公共广场。在中心区域放置“建筑锚点”作为交通核,结合地下轨道站台建设,打造多维度的立体TOD。中段空间打开,留出太阳角度以满足北侧保留区域日照要求。结合城市老城轴线网络和全新慢性系统网络对建筑体量进行切割划分,构成开放式街区的同时,塑造了一组至下而上,层层攀升的建筑空间形态。作为衔接未来与老城区域的天际线过渡区,地块内建筑自北往南逐步升高,补齐了之前城市形态上的天际线断带。
规划总体思路确定之后,本案在不同尺度距离之间分析项目地块的城市界面形象,从近人尺度,到街区尺度,到城市交通视角,我们都希望以一种垂直向上,蓬勃生长的姿态去展现城市更新后的地块活力。悬挂的建筑体量和层层爬升的绿化空间,不但将三阳路垂江绿洲的自然生态感抬升到空中,同时释放了更多的首层空间。结合西北街角的城市公共广场,下沉广场空间与地铁7/14号线结建设计,从负三层到地面层,被打造成了一个从公共交通空间到城市慢行商业街区的无缝联系立体枢纽。
场地中央的“城市核锚点”,不但提升了社区中心的服务配套功能,也为居住人群提供了一个空中会客门厅:居民可以直接从地铁站台层通过地下商业到达“锚点”,乘电梯上至四层后经过屋顶花园平台和廊桥归家。在保证居住人口归属感和独享性的同时,“锚点”的设置也使得首层的慢性街区得以保持最大程度的开放性。
中心广场东侧的TOD上盖超高层塔楼,是极具未来引领意义的多功能立体城市。本案将塔楼分别从竖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进行切分。
南侧部分结合TOD和空中连廊,主要分布公共文化和商业楼层,在中部裙楼设置有商业空间,并以公共露台进行上下分区,结合“三阳设计之都”策划理念,在未来可引入创意工作室及文化艺术类的商业品牌。这样的空间拆分,能够使得塔楼的裙房区域形成一套商办生态圈:底层结合公功空间设置的生活配套商业区+中段结合空中连廊和“城市核”打造的创意商务区。
办公和酒店以独立高层方式单独设立在地块的最西侧,靠近解放公园支路,180米的高度是地块内的制高点,也是天际线过渡至南侧220米塔楼的最后一个梯段。首层的架空空间与TOD地下商业带的尽端相连,城市人流可以直接从轨道站台层通过东西向地下商业带和垂直交通,到达三层的公共平台区,并与过街天桥衔接,形成了除居民空中步行系统以外,另一条的立体公共慢行系统。
全天候24小时的慢行商业街区,结合了老城区里分巷弄的城市肌理,以一条主街串联两侧的支巷。中心放开的城市广场,在节日和特定时间段也能够作为夜市和公共活动区域。
更新后的三阳路片区,不但提升了城市居住的品质,同时补齐了TOD带来人流增量后的功能不足。多维度的城市生活平台,在高度上,以“分流而不隔阂”的分层方式解决了公共人流,商业人流,和居住人流的动线问题。释放出来的地面空间所营造的慢行街区系统,也是对过去的老城烟火气息的当代回应。
开放社区一直是城市生活形态的一个实验命题。解决好各类人群在城市中不同时段,不同空间中的需求,是设计的起点。而社区给城市带来的增益,是城市更新时我们深度思考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