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混凝土缓凝与“硬壳”现象
cof_27102
cof_27102 Lv.2
2022年07月26日 09:25:56
只看楼主

来源:网络 侵权请联系删除 1 混凝土缓凝现象 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是指超过正常凝结时间,仍未达到终凝的现象,预拌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一般初凝时间为6~8h,终凝时间为8~12h(试验室条件)。混凝土凝结时间超过24小时即为出现缓凝,超过48h就是超缓凝。

来源:网络

侵权请联系删除

1


混凝土缓凝现象


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是指超过正常凝结时间,仍未达到终凝的现象,预拌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一般初凝时间为6~8h,终凝时间为8~12h(试验室条件)。混凝土凝结时间超过24小时即为出现缓凝,超过48h就是超缓凝。

混凝土缓凝现象可分为两种情况:


(1)整体严重缓凝


多是由外加剂原因造成的,由于掺加了不合适的缓凝组分(有很多缓凝组分受温度等影响其凝结时间变化显著),或外加剂掺量超出了正常掺量,造成了混凝土的过度缓凝。


(2)局部严重缓凝


如楼板或墙体混凝土的绝大部分凝结正常,局部混凝土缓凝,原因可能有:


(1)外加剂采用了后掺法,混凝土搅拌不均匀,造成外加剂局部富集;


(2)现场加水,混凝土粘聚性降低,发生泌水或离析,浇捣时振捣使局部浆体集中,水灰比变大且外加剂相对过量;


(3)外加剂池中带缓凝组分的沉淀物不易搅拌均匀,造成混凝土局部过度缓凝。



2


混凝土“硬壳”现象


浇筑混凝土后,混凝土表面已经“硬化”,但内部仍然呈未凝结状态,形成“糖芯”,姑且称之为“硬壳”现象,并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裂缝,该裂缝很难用抹子抹平。


这一现象经常出现在天气炎热、气候干燥的季节,其实表面并非真正硬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水分过快蒸发使得混凝土失水干燥造成的。表层混凝土强度将降低30%左右,而且再浇水养护也无济于事。


除了气候因素,外加剂配料成分和混凝土掺合料种类也都有一定关系,外加剂含有糖类及其类似缓凝组分时容易形成硬壳;使用矿粉时比粉煤灰更为明显。


解决办法:


(1)对外加剂配方进行适当调整,缓凝组分使用磷酸盐等,避免使用糖、木钙、葡萄糖、葡萄糖酸钠等;


(2)使用粉煤灰做掺合料,其保水性能比矿粉优异;


(3)如表面产生细微裂缝,可在混凝土初凝前采用二次振捣消除裂缝,以免进一步形成贯穿性裂缝。


(4)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施工养护措施,即尽量避免混凝土受太阳直射,刚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可采用喷雾和洒水等养护方法。

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