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江南第一古县城 慈城和慈城里的古建筑
入玫瑰林
2022年07月25日 09:14:56
只看楼主

1 引言


1

引言


慈城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县城,200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慈城周边的傅家山遗址距今已逾7000年,在慈湖新石器遗址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木屐。慈城作为慈溪县治有1200多年的历史(738年—1954年),其建城格局在仿效古都长安的同时,结合江南水乡特色,至今依旧保留着“县治背山面水”“公共建筑左文右武”“一街一河的双棋盘”格局(图1)。千年慈城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孔庙、冯岳彩绘台门、布政房、福字门头、冯宅、甲第世家)。千年慈城人才济济,历史上出过5名状元,519名进士,历史名人有三国时期的吴国大儒阚泽、宋代“淳熙四先生”之一的杨简、明代大儒桂彦良等,近代名人有京剧大师周信芳、中国遗传学之父谈家桢、实业家应昌期、金融家秦润卿、学者冯定、书法家钱罕、作家冯骥才、企业家冯根生等等。

     

图 1 慈城“一街一河的双棋盘”格局


2

概况


2.1地理区位


慈城隶属于宁波市江北区,与镇海、余姚、慈溪、鄞州相邻,距宁波市中心约15km,距杭州湾跨海大桥约60km,现已成为了连接上海与宁波的高速公路枢纽。慈城是宁波14个中心城镇之一,镇域面积102.57km 2 ,人口规模约5.8万(图2)。慈城地处宁绍平原,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地形成北高南低之势,城北的慈湖作为点睛之笔,形成了古县城山水相依、钟灵毓秀的自然环境。智慧的先民在慈城这块“山南水北”“负阴抱阳”的风水宝地之上筑城建房,繁衍生息。直至今日仍可见慈城“龟背”状的城区图,象征着一只“神龟”正在汲饮城北慈湖之水(图3)。

     

图 2 慈城区位交通图


     

图 3 慈城龟背状城区图


2.2历史沿革


慈城始建于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古称“勾余”“句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重筑句章城,其城址位于今慈城西南王家坝的城山渡(图4)。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县令房琯(唐朝名相房玄龄的族孙)于浮碧山以南的现址建慈溪县城,房琯根据当地人董黯(汉朝名儒董仲舒的六世孙)每天来回20多里挑大隐溪水为母亲治疗疾患的慈孝故事,将县城命名为慈溪,作为慈溪县治的“慈城”就此得名。1954年,慈溪县城迁往浒山镇,慈城划归江北区管辖一直到现在。

     

图 4 古句章城遗址


3

特色建筑


3.1孔庙


孔庙不仅是祭祀孔子之处,其更重要的是作为培育人才、弘扬儒学的场所,因此我国古代各级行政机构都大力兴建孔庙。慈城孔庙最初建于今城隍庙位置,作为当时县学所在地。宋庆历八年(1048年),孔庙迁建于现址(竺巷东路55号)。北宋名相王安石撰写的《慈溪县学记》描述了慈溪孔庙的兴建过程以及当时慈溪淳朴民风、“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的浓厚学风。


作为浙东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县级孔庙,2006年,慈城孔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城孔庙采用前文庙后学宫的建筑布局,坐北朝南,气势宏大,虽历经千年的兴毁,但至今仍保留清代光绪原貌。慈城孔庙占地约10000m 2 ,建筑面积约4000m 2 ,各类房屋共计137间,四周建有红色高墙。其中轴线上布置有棂星门、泮池、跨鳌桥、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梯云亭等建筑,轴线左右分别对称建有魁星阁、文昌祠、土地祠、宰牲所、广文祠、崇圣祠、尊经阁、教谕署、忠义孝悌祠、名宦乡贤祠等建筑(图5~图7)。

     

图 5 棂星门


     

图 6 泮池、跨鳌桥与大成门


     

图 7 大成殿


3.2冯岳彩绘台门


古代天子诸侯的宫室起土为台,台上筑屋,此屋门称为台门。后来台门成为了达官显贵宅邸大门(或门楼)的专称,台门通常要施以彩绘和透雕,故又称彩绘台门。彩绘台门是宅邸主人社会地位与荣誉的象征,其建造需要经过政府严格的审核,即使有权有钱者也不准随便建造彩绘台门。皇帝可以下令敕封建造台门以褒奖官员,由工部直接委派匠人按照一定的规模及样式来建造。


位于今慈城尚志路完节坊5号的冯岳府第彩绘台门,于1610年由万历皇帝亲赐所建。冯岳为官清正廉明,万历皇帝为了表彰他完节而归,亲赐此宅,并敕造“完节”“惇德”两个牌坊。冯岳彩绘台门风格古朴,端庄大气,作为浙东地区保存最好的一处明代台门,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冯岳彩绘台门南向五开间,明间三间为大厅,两侧梢间为厢房,通面阔13.16m,进深7.05m。明间入口上方设4个平身科斗拱,柱头采用十字科斗拱,雀替与枫拱采用精巧的透雕作为装饰。梢间厢房之前有八字墙,下设石雕须弥座,中部为斜砌方磨砖,上部有砖雕平身科斗拱。台门木构架上原绘有丹凤、白鹤、牡丹、麒麟等精美图案,由于年代久远,现已脱落(图8~图10)。

     

图 8 冯岳彩绘台门外观


     

图 9 明间平身科斗拱


     

图 10 木构架及彩绘痕迹


3.3布政房


布政房是明代布政使冯叔吉的宅邸,位于今慈城金家井巷8号,占地面积约10000m 2 ,建筑面积约2800m 2 ,是慈城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建筑整体坐北朝南,高墙深院,风格古朴,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布政房大门地袱较高,门前有抱鼓石一对,两旁八字墙采用斜砌方磨砖,下部为石砌须弥座(图11)。大门对面有长十余米的一座照壁,照壁上部为斜砌方磨砖,下部为石雕须弥座,造型厚重古朴。布政房院落白墙乌瓦,高低错落有致。中厅为三间两弄,硬山式屋顶,采用抬梁式结构,柱头设置十字科斗拱,其柱子与梁袱用材均较粗壮。厅内为磨砖铺地,厅前天井中置石刻花坛。

     

图 11 布政房大门


3.4福字门头


“福字门头”位于今慈城金家井巷7号,因其二门照壁上有一砖刻“福”字,故俗称“福字门头”。该宅原为布政房的一部分,乾隆时因冯家中落,卖给了慈城应氏。“福字门头”院落保存较完整,总建筑面积1086m 2 ,为前厅后楼的建筑布局。前厅呈明代建筑风貌,后楼为清初建筑风貌。前厅五开间,面阔18.8m,进深9.9m,采用硬山屋顶。明间为抬梁式结构,蜀柱置于平梁之上,柱头设十字科斗拱(图12)。

     

图 12 福字门头照壁


3.5冯宅


冯宅位于今慈城太阳殿路18号,因入口处有一“禄”字石窗,故俗称“禄字门头”,据考证此宅原是布政房主人冯叔吉之弟冯季兆的旧居。冯宅由大门、倒座、照壁、二门、余屋等组成。大门朝东,有八字封檐墙,墙下部为须弥座,中部磨砖,上部为牡丹、几何纹砖雕,其木构门额上置两朵平身科斗拱。正对大门的照壁亦设须弥座,中间为斜砌方磨砖,左右置两方柱,上部有牡丹砖雕与雕花雀替。二门为砖雕门楼,上端设两朵平身科斗拱。二门院墙下部为卷草纹须弥座,上部砖雕平身科斗拱。院墙与正楼、厢房围合成“三间两弄”的三合院,天井较宽敞,正房一层设檐廊,厢房端头采用四叠马头墙,为典型的“三间两搭厢”式的浙东民居。建筑檐檩无饰,柱础皆为珠式,明间设三重门,门窗皆为小方格式,屋面保留的部分舌形滴水瓦为明代原物(图13~图14)。

     

图 13 冯宅“禄字门头”


     

图 14 冯宅三合院


3.6甲第世家


位于今慈城金家井巷6号的“甲第世家”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宅主人钱照是嘉靖七年的举人,其后代又有数人登第,因此钱氏宅门题匾“甲第世家”,据传原匾额为明代才子文徵明所题。钱氏为慈城望族之一,是吴越王钱镠的后代,明清时钱氏共有8人中进士,26人中举人。


“甲第世家”坐北朝南,宅院包括大门、二门、前厅、后堂及两侧厢房。前厅与后堂两进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上,前厅为五开间单檐硬山式建筑,面宽17.35m。前厅明间为抬梁式结构,平梁上置蜀柱以支撑脊檩,两童柱骑于五架梁上以支撑平梁。童柱南北两侧分别设劄牵,用于支撑檩条并起到连接作用,增强木框架的整体性与稳定性。前厅次间与梢间采用了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既节省了木料又可以作为隔墙。檐廊使用方柱,柱头设方坐斗与十字科斗拱。前厅明间设平身科斗拱四朵,次间设两朵,梢间不设,斗拱为一斗三升。后堂为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左右厢房为重檐阁楼(图15~图18)。

     

图 15 “甲第世家”大门


     

图 16 前厅抬梁式结构


     

图 17 檐廊方柱及十字科斗拱


     

图 18 明间平身科斗拱


4

慈城古县城保护建设情况


2001年起,宁波市加大了慈城古县城的保护力度与范围,先后多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古县城的保护开发出谋划策,积极打造慈城“儒魂商魄”的文化内核与千年古城的历史风韵。到目前为止,宁波市已先后投入数十亿元对慈城古县城进行保护开发工作,采用保护、改善、改造、保留、更新和整饬等6种方法,恢复了千年慈城“一街一河的双棋盘”街巷格局,修缮和保护了古县城域内约60万平方米古建筑,其中包括40处全国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0处宁波市区级文保点,107处宁波市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建筑等。2009年,慈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2021年,慈城入选浙江省第一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建设名单,标志着慈城古县城的保护与开发迈入新阶段与新平台。


5

慈城特色传统文化与旅游规划


慈城作为千年古城,蕴含了丰富的慈孝文化、科举文化、儒商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慈城更是有“中国年糕之乡”的美誉,一年一度的慈城年糕节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领略慈城的传统文化。宁波市将年糕产业化作为慈城经济发展的一个支点,特别是将年糕产业发展与古县城保护开发相融合,初步形成了“年糕+文化”“年糕+旅游”“年糕+休闲”的新业态模式与特色区域经济模式。


6

展望与结论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慈城在城市和建筑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在地域经济发展与旅游开发方面也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高起点做好慈城古城镇规划;


2)政府对古城保护与开发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3)精心保护古城风貌,遵守“修旧如故”的保护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古城镇及建筑的原真性;


4)充分发掘慈城古镇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名人价值,提升古镇的文化底蕴与内涵;


5)在科学规划的同时,对古城镇进行有序开发,发展特色旅游与特色经济;


6)统筹规划慈城古镇旅游区与居民社区的关系,协调兼顾古镇居民生活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保持慈城古镇的生活气息与活力;


7)开发慈城新城,保障了古镇周边地区人口的正流入,人气的聚集充分带动了慈城古镇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快速增长。


慈城古镇屹立在浙东大地已逾千年,如今又焕发了新的活力,城市研究者在总结其成功经验的同时,更需要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古城镇的保护开发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继承古人的优秀传统与建造智慧,做好新时代中国城市与建筑文化的历史传承工作。

—  END 


来源:哲匠之家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