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洪沟老村曾经是抗战时期太岳军区后期部队所在地,项目所在的老院子曾经是当时的银行,这为项目平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原址上有三个并排但独立的院落。院落格局规矩,正房二层,形制是沁源地区典型的三开间,一层住人,二层存放粮食和杂物。 民宿不同于民居,它需要公共服务区域、前台、客房和后勤部分,且客房要有一定的数量,服务要有便捷性。改造后,空间格局并不墨守原貌,利用新建的厢房,空间的流线和室外空间得以重构,同时利用现代的形式和新材料,新建和老建筑形成一种戏剧性的对话关系。
韩洪沟老村曾经是抗战时期太岳军区后期部队所在地,项目所在的老院子曾经是当时的银行,这为项目平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原址上有三个并排但独立的院落。院落格局规矩,正房二层,形制是沁源地区典型的三开间,一层住人,二层存放粮食和杂物。
民宿不同于民居,它需要公共服务区域、前台、客房和后勤部分,且客房要有一定的数量,服务要有便捷性。改造后,空间格局并不墨守原貌,利用新建的厢房,空间的流线和室外空间得以重构,同时利用现代的形式和新材料,新建和老建筑形成一种戏剧性的对话关系。
建筑的设计延续了布局的逻辑。原建筑的土坯砖被继承,根据传统工艺新制作的土坯砖墙既唤起历史的记忆,又极具装饰感;新厢房采用平顶形式,更抽象、更具现代性,又为民宿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室外空间(二层平台)。
建筑外立面没有使用乡土的材料,而采用了水刷石。这既是对80年代,也是对建筑师自身回忆的一种表达。灰白的碎石肌理和老建筑的土坯墙形成柔和的对比,不冲突,但有层次。彩色马赛克条带的处理,既是对斯卡帕(Carlo Scarpa)的一种致敬,也对应着乡村瓷砖立面的命题。
客房空间的组织根据客房的面积和定位布置,符合当代度假民宿的需要;床的处理有几种不同的方式,包括:炕、标准的床和地台;在两种“对抗”的室内风格基底上,为了提高设计的整体性,家具和软装选择了相同的风格。
毛石、实木、草本编织、粗布等乡土材料被大量使用,但它们又经过精细的挑选、搭配和加工,呈现出一种“粗粮细作”的状态。颜色也直接影响了室内的最终效果,不同的房间使用不同的主题颜色,也与建筑的外观颜色相对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