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近电作业安全距离(配电篇)
奔跑的围巾
2022年06月22日 09:21:01
只看楼主

前言: 电力生产活动中,人身安全是安全管控工作的重点。 “三防”是防止人身安全事件的关键,其中,“防触电”又是防止人身安全事件最为典型和常见的安全管控要求之一。 为有效防范触电风险,公司《安规》针对不同专业和工作内容,制订了各电压等级的安全距离控制要求,强制电力生产人员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做好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然而,各类安全距离的条款在《安规》中较为繁杂和零散,基层生产


前言: 电力生产活动中,人身安全是安全管控工作的重点。 “三防”是防止人身安全事件的关键,其中,“防触电”又是防止人身安全事件最为典型和常见的安全管控要求之一。

为有效防范触电风险,公司《安规》针对不同专业和工作内容,制订了各电压等级的安全距离控制要求,强制电力生产人员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做好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然而,各类安全距离的条款在《安规》中较为繁杂和零散,基层生产 人员翻阅和识记不方便,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不利于相关管控要求的普及和落实。

针对这一情况,荆州公司安监部对《安规》中较为常见、且容易混淆的安全距离控制要求进行了梳理,绘制了若干辨识图例,以指导生产作业人员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快速掌握其中的特征规律,进一步规范近电作业现场防触电安全措施的落实。


   

配电工作中人员近电作业的安全距离



 



图中从左至右设置L1、L2、L3三条红线,分别对应《配电安规》表3-2、表3-1、表5-1,可将其视作对不同安全距离范围的控制线。当临近各电压等级设备作业时,根据人员以及所持有的工具、材料等所处的安全距离红线范围,执行落实不同的管控要求。


情况1  处于L1红线左边区域时


 

属于距离最小区域,已很难避免触电风险,必须对相关邻近带电高压设备停电,使用配电第一种工作票进行工作。


情况2  处于L1、L2红线之间区域时


 

推荐对邻近高压带电设备停电。但若条件受限,则需通过带电作业或邻近带电设备作业方式进行工作,并使用配电带电作业工作票,且按照省公司规定,此时属于三级作业风险。特别要注意的是,邻近35千伏及以下的高压设备时,考虑到距离过近,留给作业人员的安全活动空间有限,此时推荐采用配电带电作业方式进行,否则,在采用邻近带电设备作业方式进行时必须做好绝缘遮蔽或安全遮拦等措施。


情况3  处于L2红线右边区域时(包含L3红线右边区域


 

若开展高压配电工作(含相关场所及二次系统),不需要将高压线路、设备停电或做安全措施的,则可使用配电第二种工作票进行。若只是在杆塔最下层导线以下的部分从事杆塔号涂写、标志牌安装等运维工作,则使用派工单即可。


情况4   处于L3红线右边区域时


 

(1)若开展砍剪树木等工作,应保持安全距离在此范围(推荐),使用派工单工作即可;否则,应结合各红线安全距离控制要求,采用配电第一种工作票(推荐,停电进行)、第二种工作票或带电作业工作票的方式进行。

(2)若开展线路停电检修,但与另一回带电线路交叉或接近时,应确保安全距离保持在此范围(L3红线右边),且作业的导线、绞车等牵引工具应接地。在带电线路下方进行检修施工(松紧、降低或架设导线等),应采取防导线跳动或过牵引而接近和突破右红线的措施;在带电线路上面进行检修施工(放松、架设导线,更换绝缘子等),更应采取充分讨论后经批准执行的安全措施,并有防止导、地线脱落、滑跑的后备保护措施。当然,若各种措施均无法保证表5-1的安全距离(来到L3红线左边),则另一回带电线路必须停电,并做好接地措施。

(3)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同杆(塔)架设有10(20)kV及以下线路带电的,必须禁止另一回线路的停电施工(松线、放线、紧线、更换杆塔和横担),即便全是绝缘导线,也同样禁止;但当满足L3红线安全距离要求且采取绝缘隔离等可靠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可谨慎进行下层线路登杆停电检修工作,并设专人做好监护。


   

配电工作中起重设备近电作业的安全距离



 



对于起重设备的检修施工作业,图中设定左、右两条红线L1、L2,分别对应《配电安规》表3-1、表6-1。


情况1  处于L1红线左边区域时


 

安全距离不足,必须对相关设备进行停电,做好安全措施,否则不允许作业。


情况2  处于L1、L2红线之间区域时


 

此时安全风险很高,按照省公司规定,属于四级作业风险,应制定防止误碰带电设备的安全措施,并经本单位批准生效。


情况3  处于L2红线右边区域时


 

应设专人做好监护工作,确保作业过程中能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另外,根据《配电安规》,在带电线路、设备附近立、撤杆塔时,以及使用缆风绳时,杆塔、拉线、临时拉线、缆风绳等也应与带电线路、设备保持“表6-1”规定的安全距离(即图中L2红线右边)。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