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力的量化 在性能设计01中我们把小震、中震、大震这三种不同程度的地震力形象的类比为50、100、200KG力,但是在精确的地震分析中,我们必须对地震力有一个精确的量化方法,如下表所示:
地震力的量化
在性能设计01中我们把小震、中震、大震这三种不同程度的地震力形象的类比为50、100、200KG力,但是在精确的地震分析中,我们必须对地震力有一个精确的量化方法,如下表所示:
表4.3.5所示为结构做时程分析时输入的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即基底的地面振动在地震持续时间内出现的加速度峰值,这个峰值对于结构的动力反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面运动可用地震波表示,如下图所示,水平轴为时间轴,竖向轴为地面土介质的加速度,峰值出现在时刻8秒附近。
表4.3.7-1所示为在不同强度的地面振动下单质点体系的最大振动加速度,如下图所示:
在一条地震波作用下,不同周期的单质点体系会得到不同的质点加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其中较短周期的体系会产生较大的加速度,如下反应谱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当单质点体系周期位于 之间时,地震影响系数α达到最大峰值 ,峰值加速度为 。通过计算大量地震波观察其激起单质点体系的振动响应,可以找到一个规律,我们先将 乘以重力加速度 ,以8度小震0.2g为例,由表4.3.7算出质点加速度为 ,再由表4.3.5查出对应值为 ,157/70=2.24,我们将两个表中对应数据做相同验算,可以得到均为2.25左右。2.25这个数值为地面地震传导至质点的动力放大系数,要注意这是单质点体系的周期位于平台段(水平直线段)时得到的值。
表4.3.5和表4.3.7对应数值表达了同样的地震效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进行计算时选用表4.3.5中的数值,采用反应谱法进行计算时选用表4.3.7中的数值,理论上来说两种方法计算出的地震效应是相同的。
破坏程度的度量
在文01中我们采用肌肉轻度撕裂、中度撕裂,骨骼开裂的程度来类比结构破坏的程度,比较形象,但要精确衡量结构破坏的程度我们需要建立对应于结构、构件、材料破坏程度的量化指标。性能设计需要计算的是中震、大震的反应,在中震、大震作用下,结构已经进入了塑性,此时判断结构破坏的程度需要采用变形指标而非内力指标,可以用下图说明:
图中曲线表示的是荷载位移全过程曲线,在曲线到达顶点之前荷载与位移是单值对应的,当曲线到达顶点进入下降段后,一个荷载对应两个位移,就是说我们对于一个已知的外力无法知道它对应的位移是多大,无法知道位于曲线上的哪个点;而对于一个已知的位移,我们可以确切的知道它位于曲线上的哪个点,从而可以知道它真实的受力状态。由上文可知,进入非线性段后,结构破坏的量化指标需要采用位移角、转角、曲率、应变等反应变形量的指标来衡量。
结构的破坏程度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衡量,即宏观层面、构件层面和微观层面。我们下面分别从这三个层面进行讲述。
1、宏观层面
对于框架结构,不管属于什么性能等级,在小震时都必须满足小于1/550的要求,就好比体格太弱的人,也要满足可以正常生活的要求。如果一个框架结构,中震时位移角为1/300,大震时为1/140,对应于表9,中震时的1/300介于1/550与1/250之间,为轻度损坏,符合文01中表3.11.2中性能水准3的标准,大震时的1/140介于1/120与1/250之间,符合性能水准4的要求。然后我们根据中震3、大震4这个组合,查文01表3.11.1,1、3、4组合对应了性能目标C,因此这个框架按照宏观的判断指标确定为C级质量等级。如果这个框架中震时位移角为1/300,大震时为1/80,即大震时超过了中等破坏程度,属于不严重破坏,查文01中3.11.2对应于性能水准5,即性能水准组合为1、3、5,达不到表3.11.1中C级1、3、4的要求,但又高于D级的1、4、5,以由高到低能够满足的第一个标准来确定其标准为D级质量等级。其它的结构形式也按照同样的原则来确定性能目标等级。
2、构件层面
上图所示为框架柱端破坏出现塑性铰时的表现,可以看到发生了比较严重的破坏,混凝土保护层剥落,外周应力大部位的混凝土压碎,破坏的局部区域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形。由前文所述,对于进入塑性的部位判断其破坏程度应采用变形指标,所以我们需要找出可以和破坏程度对应的这个合适的指标。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钢筋发生了弯曲,破坏部位出现了曲率,曲率在塑性铰长度上的累积使柱顶截面发生了一个转角,凭借简单的直观想象,我们猜测这个曲率与转角的大小与其破坏程度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研究也证实了我们的猜测,规范规定可以用塑性铰区的塑性转角来衡量其破坏的程度。那什么是塑性转角呢,转角分为两部分,弹性转角与塑性转角,弹性转角指外力撤掉后可以恢复的转角,塑性转角指外力撤掉后保留下来的残余转角,下图为混凝土梁由塑性铰转角规定的破坏程度度量:
横坐标为变形,对应的是塑性铰区总的累积转角,当转角很小时处于弹性状态,对应于无损坏,此时只有弹性转角,对应于折线的AB段,超过B点后进入塑性阶段,由轻到重分别为轻微损坏、轻度损坏、中度损坏、较严重损坏、严重损坏,分界点为IO、LS、CP等,IO为Immediate Occupy(立即使用),LS为Life Safety(生命安全),CP为Collapse Prevention(倒塌防止),B、C、D、E四个点分别对应的转角为 ,各分界段的转角可用这四个点的函数表示,如下图所示:
各分界点的具体数值见下图所示:
上图中数值单位为弧度rad,1rad=57度,如二级抗震等级轴压比为0.4时C点对于的转角为0.34度。通过计算一定的地震作用时各构件端部产生的转角,再将转角与上表对照,我们就通过具体梁、柱端部塑性区的转角为构件层面的破坏程度建立了量化准则,从而在计算中震、大震后可确定相应的性能水准与性能目标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