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本公众号“工程行业洞察”原创,作者包顺东 ,来自科思顿企业咨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微公号工程行业洞察。 2021年的冬天特别的冷,2021年的建筑企业特别的煎熬。一方面我们感觉到行业周期整体下行,企业经营越发困难,另一方面,恒大事件让人们开始清醒——房地产的拐点真的到来,“树长到天上”的神话终将被打破。于是建筑行业呈现悲观情绪,企业家选择躺平,人才也开始纷纷另择高枝。但笔者认为建筑业仍有发展空间,在这个行业中仍大有作为。
本文系本公众号“工程行业洞察”原创,作者包顺东 ,来自科思顿企业咨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微公号工程行业洞察。
2021年的冬天特别的冷,2021年的建筑企业特别的煎熬。一方面我们感觉到行业周期整体下行,企业经营越发困难,另一方面,恒大事件让人们开始清醒——房地产的拐点真的到来,“树长到天上”的神话终将被打破。于是建筑行业呈现悲观情绪,企业家选择躺平,人才也开始纷纷另择高枝。但笔者认为建筑业仍有发展空间,在这个行业中仍大有作为。
1 、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没有改变
2020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了26.4万亿,总产值达到GDP的25%以上,也就是说建筑业和上游材料及设备供应商等产业链的企业一起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25%的力量,这是任何其他行业不能比的。从增速角度看,2020年中国建筑业增速为6.2%,高出GDP增速(增速为2.2%)4个百分点;2021年前三季度建筑业同比增长13.9%,而2021年前三季度GDP比增长9.8%,仍高出约4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建筑业及其上游企业没有拖GDP的后腿,反而是GDP的坚实支柱。从增加值来看,建筑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在提升,2020年建筑业增加值占到了GDP的7.18%。增加值说明了建筑业从业者对经济的贡献在持续上升。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建筑业对GDP贡献率只有百分4点多。所以说,建筑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一地位未来几年不会改变,换句话说,建筑业的贡献率从目前的7%下降到与发达国家持平的4%,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2、房屋建筑市场不确定增加,但其韧性强
房屋建筑约占到建筑业64%的份额,对建筑业影响最大。房屋建筑细分市场包括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以及农业建筑四大类。这四大类建筑呈现不同的发展特征。
住宅建筑,约占房屋建筑67%的市场份额,占整个建筑业36%的市场份额,受到房地产的冲击最大。虽然住宅不确定增加,但不需要过分担心。因为当前经济与“土地财政”捆绑太紧密,房地产大概率不会出现硬着陆,不会像教培业一样出现断崖式下滑,也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在凸显“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下,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及健康发展才是房地产的基本基调。2022年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构建房地产业良性循环的元年。“良性循环”下整个行业将趋于平稳健康,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更好满足消费者对美好居住的向往。从房地产行业实际投资角度来看,虽然出现恒大等流动性事件,但在住房不炒政策方针下,发展较为平稳,2021年1-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124934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住宅投资94327亿元,同比增长9.3%。虽然房地产投资2021年逐月增速呈现下降态势,但仍然维持在7%以上的增速水平。
图3:2021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
公共建筑,约占房屋建筑20%的市场份额,这类建筑与人们的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需求息息相关,随着人们消费升级以及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公共建筑未来的市场将会呈现上升的态势,特别是教育学校、三馆一中心、康养医疗领域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工业建筑,约占房屋建筑13%的市场份额,这类建筑与制造业息息相关,随着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工业建筑前景可观。从2021年的固定投资来看2021年1-11月建筑业投资同比增长13.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2.2%,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亮点。在创新型国家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政策驱动下,2022年制造业投资应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3、基础设施建设或将迎来“小阳春”
基础设施方面,受公共预算支出放缓、专项债发行规模不大影响,2021年1-10月基础设施(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0%,基础设施投资不及预期,但2022年基础设施投资呈现上升的态势。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到“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说明基础设施对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适度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是实现跨越经济周期,实现经济平稳转型的重要策略。同时,2021年基础设施专项债会延迟到2022年发行,支撑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实施。这些基础设施项目既包括城际铁路、公路等老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新能源、5G、充电桩、等新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推动基础设施发力。《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推动城市群—体化,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要求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因此城市更新以及县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主攻方向。城市更新与之前的棚改、旧改不同,城市更新的目的是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是城市持续进化发展的关键,包括旧工业区、旧商业区、城市村改造,因此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乡村振兴方面,2020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通知》,选择120个县及县级市开展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工作,其中东部 58个、中部31个、西部21个、东北10个。此外,交通运输、水利环保、民生工程、充电桩、特高压、城际铁路等细分领域2022年将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4、新赛道出现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双碳”目标的推进,建筑业发展动力改革势在必行,新能源建设、零碳建筑、智能建造等三大新赛道将会出现。
新能源建设。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202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5.3亿千瓦,对应目标,2021到2030年期间年均新增装机量不低于0.67亿千瓦,对应年均新能源投资额近6000亿元,这对于2020年近5000亿元的电源建设投资额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增量。新能源建设还体现在新型储能建设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投运的新型储能装机容量为328万千瓦。对应目标,2021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要增长至近10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5%。
零碳建 筑 。 零碳建筑是指零碳排放的建筑物,这种建筑不消耗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全年的能耗全部由建筑物场地产生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提供。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2018年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51.3%,其中建材生产占28.3%,建筑施工占1.0%,建筑运行占21.9%。2020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等七部门印发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明确,到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进一步扩大。《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更是明确提出“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因此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以及建造装备将会大力推广。
零碳建筑的机遇还体现在光伏建筑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对应目标,预计以公共建筑、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分布式光伏建筑相关投资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
零碳建筑的机会还在出现在存量建筑的绿色低碳化节能改造上,特别针对能耗较大的大型公共建筑,以绿色节能技术为载体、集投建营为一体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未来将有较大发展空间。
智能建造。 利用BIM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精益建造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形成以数字技术驱动的行业业务战略。智能建造带来两方面的巨大改变,一是规模化定制交付工业级品质产品;二是项目全过程将发生新的变化,出现“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即数字化模拟、工业化建造与智慧化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