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青田刘伯温家族,真正的世代地理国师家族
历史的空间
2022年02月05日 15:57:05
只看楼主

  文/陈益峰   刘基(1311年7月-1375年5),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精通天文、地理、兵法,为一代地理大家。刘伯温的家族,世代研究地理,常常参与皇陵的卜选活动。

  文/陈益峰


  刘基(1311年7月-1375年5),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精通天文、地理、兵法,为一代地理大家。刘伯温的家族,世代研究地理,常常参与皇陵的卜选活动。


       自古以来,文人乡绅家庭,世代都有研究地理之人。这些人是地理学说的中坚阶层,民间的地理活动和皇家的地理活动,主要依赖的还是精通地理的乡绅和文人。而民间职业地理先生,更加类似于江湖杂耍一类的人物,吹神话、讲故事,神神叨叨,研究的都是喝形、理气、日课等等忽悠学说,欺骗忽悠人世人为主,自古以来,没有进入皇家地理的核心决策。

      浙江青田的刘伯温家族,为精通地理的文人,常常参与皇陵的卜选。史书有记载的有三人:刘伯温、刘世延、刘孔昭等。


1.jpeg

明太祖朱元璋陵墓明孝陵,为刘伯温等人卜选。自古以来,皇陵卜选主要依赖的是钦天监和精通地理的文人,民间职业江湖地理名师,常常多是江湖杂耍而以,这些人,无中生有,编造很多分金、元运、传说、日课、神话故事等等忽悠世人,基本都是地理界的糟粕。民间地理活动,主要依赖精通地理的乡绅、文人、乡间明白人等。

3.jpeg

紫金山,起华盖帐,帐中抽脉,过峡度脉,蜂腰鹤膝,尽头结孝陵


  1、刘伯温为明朝初年国师

  地理界,能够真正挤进国师的人,极其少见,正史记载,刘伯温是一个真正的国师,明廷给他册封的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正二品官员。太史局为主管天文、地理、占卜等工作的部门,刘基为最高长官。明史,直接评价说他料事如神,在朱元璋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对很多问题的预测,都是比较准确的。

        历史上,大量的风水基础理论的书籍,都是托名刘伯温的作品。实际上,地理基础理论自郭璞、丘延翰等名师以来,基本没有变化,只是互相抄袭,词语相对有变化而以。但是穴法和穴情,千变万化,没有一本书,对此有所论述和记载。


  2、刘伯温卜选的孝陵

  孝陵为明朝初年的国师、太史令刘伯温等人卜选。

  明代末历史学家张岱的《陶庵梦忆·钟山》,叙述了明太祖朱元璋陵墓明孝陵的选址过程,原话如下:

  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蜕藏焉。

  高皇帝与刘诚意、徐中山、汤东瓯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门左有孙权墓,请徙。太祖曰: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

  白话注解:

  钟山上时常有云气,缓慢的升起,气色红中带紫,智者说其上有王侯之气,有龙脱皮之后,藏在其中。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想卜选自己的陵墓,命令诚意伯刘伯温,以及徐达、东瓯王汤和等三个开国朝臣,到南京东郊钟山一带寻龙点穴。众人各自把看准的风水宝地,分别写于纸条藏在袖内,一同亮出来时,竟然都是独龙阜。最后朱元璋的孝陵选址在独龙阜。

  大门的左侧有三国吴主孙权墓地,大臣们准确将其搬迁,朱元璋说:孙权在历史上也是一条好汉,留他的墓地,在前面守门。


2.jpeg

上图是神宗万历皇帝的定陵卜选,经过数十几位专门的相度官员,相度了潭峪岭、祥子岭、勒草洼、杨翠岭、团山、珠窝圈、大峪山、形龙山、黄山寺二岭、东井左边的平岗地等十处备选位置,经过三年的反复决策,最后选择了大峪山。万历二十三年九月,刘伯温后人刘世延,查看大峪山之后,上疏反对大峪山万年吉地,没有得到万历皇帝的认可。


  3、刘世延,参与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卜选


      万历十二年(1584年)九月十六,万历皇帝与两宫圣母,亲自前往天寿山,做最后的相度,大峪山,最终被确定为寿宫。

      万历二十三年九月,刘伯温后人刘世延,查看大峪山之后,上疏反对大峪山万年吉地,没有得到万历皇帝的认可。

  《明神宗实录》记载:

  万历二十三年九月,辛未日

  诚意伯刘世延,妄言灾祥。疏言:大峪山寿宫,龙穴非真。通政司不肯为达,屡强之。

  通政使田蕙,奏其狂妄,前后南北台省交章,论劾,皆不报。


  万历十三年,闰九月初九,万历皇帝再次亲自视察大峪山,正式将陵寝定在大峪山脚下,为定陵。没有听取刘世延的意见。

  

  4、刘世延,为人轻浮、言语狂背

  朱元璋封给刘基一个诚意伯,只是一个流爵,子孙不能袭爵。刘基、刘琏父子死后,朱元璋为他们可惜,就把诚意伯变为世爵,由刘琏的儿子刘畾袭爵,岁禄五百石。

  永乐年间,刘畾死后,诚意伯的爵位一直没有再袭。时间过去了一百多年,一直到了嘉靖十年,明世宗接受大臣的建议,把刘基供进了太庙,刘基的九世孙刘瑜继承了诚意伯的爵位。刘瑜死后,他的孙子刘世延继承爵位,但刘世延其人为人轻浮,言语狂背,喜欢胡说,被世人厌弃。明朝史书对于他的记载,都是负面的。

  万历二十四年,刘世延因为檀用关防牌票、私造兵器、聚众杀人,妄谈星象,妖言惑众,而且胡说八道有反叛的嫌疑,实属罪大恶极而且屡教不改,被交给三法司会审。刘世延按罪当死,明神宗看在他是开国勋臣的后代,免去死罪,革爵,押回原籍看管。但刘世延回乡以后,和他的儿子刘尚仁、刘尚义一起继续干坏事,于是明神宗下令把他关入牢狱。万历三十七年四月,刘世延病死在狱中。

f603918fa0ec08fad2270354a39db36854fbda93.jpeg

南明史事的纪传体史书《罪惟录》记载:刘伯温的后人刘孔昭,参与崇祯的皇陵卜选,但是没有等到皇陵修建,明朝已经灭亡。

  5、刘孔昭,参与崇祯皇陵卜选

  明末清初史学家查继佐,撰写的《罪惟录》记录,刘伯温的后人刘孔昭,参与崇祯的皇陵卜选。但是要注意:《罪惟录》的很多记载,只是作者的耳闻而已,不是亲身经历,未必真实。

  原文记载如下:

  崇祯初年,徧求天寿,无吉壤。至十三年,始召刘诚意孔昭及张真人甲,协视地,得蓟州凤台山。云地善,而难得治陵起工之吉,吉在甲申以后。

  白话注解:

  崇祯初年,崇祯皇帝派人,在天寿山寻找吉地,作为自己的陵寝,没有找到。至崇祯十三年,崇祯皇帝,命令刘伯温的后人、诚意伯刘孔昭和真人张甲,在京师周围寻找宝地,得宝地在得蓟州的凤台山,也就是今河北遵化清东陵附近。准备在甲申(崇祯十七年)以后动工修建。

  后来顺治皇帝出行游猎,巡视蓟州的凤台山,看上此地形胜,将自己的陵寝定址在凤台山脚下。皇帝常年四处游猎,身边地理高手如云,常常对地理有很深刻的见解。其地理造诣,不是一般的江湖杂耍,可以比拟的。

      全文完。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