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益峰 同治十三年(1875年),十二月初五,酉时三刻,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驾崩于养心殿东暖阁,年仅19岁。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八位皇帝,同治皇帝,在位十三年。登基时候,同治皇帝,年仅6岁,朝中大权一直由两宫太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所把控,直到1873年(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18岁时才开始亲政,亲政不到两年,就去世。 同治皇帝,虽然没有直接后人,但是自古以来,皇家认为帝陵关系王朝命运,所以依然非常重视地理格局的卜选。
文/陈益峰
同治十三年(1875年),十二月初五,酉时三刻,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驾崩于养心殿东暖阁,年仅19岁。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八位皇帝,同治皇帝,在位十三年。登基时候,同治皇帝,年仅6岁,朝中大权一直由两宫太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所把控,直到1873年(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18岁时才开始亲政,亲政不到两年,就去世。
同治皇帝,虽然没有直接后人,但是自古以来,皇家认为帝陵关系王朝命运,所以依然非常重视地理格局的卜选。
同治皇帝的画像,清朝后期,家运衰落的时候,皇帝面相多是下颚尖小,眼神外漏。下巴尖的人,主意志薄弱,心胸不大,晚景孤独,子嗣缘薄,短寿,即使不短寿,晚景也凄凉。
清朝倒数第二个皇帝光绪,也是这个长相,眼睛外凸无神,下巴尖削
同治去世后,于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清廷选择双山峪为万年吉地。笔者前后八次前往惠陵考察,曾经陪同过前去考察的有:陈文、郭宇、王洪超、朱江、姬常勇、梁敬南、林敏等人。
参与同治皇陵相度的,有相度大臣五人,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总管内务府大臣魁龄、户部左侍郎荣禄、内阁学士翁同龢。相度风水官四人:礼部侍郎张元益、四品衔刑部员外郎高士龙、四品衔候补同知李唐、从九品李振宇、新分湖北知县廖润鸿。
其他协助相度的风水官员有六人:神机营督操章京右翼翼尉 文秀、神机营营务长广东候补道 容贵、花翎侯补道户部员外郎 常瑛、花翎三品衔内嗣侍读学士 耀年、云南迤东道 奎训、即朴骁骑校 廉魁。
其中四个风水官,都是受到清廷重赏的国师。
张元益,同治十二年十月,辛巳,以屡次相度普祥峪、菩陀峪万年吉地出力,升礼部侍郎,正三品。
高士龙,同治十二年十月,辛巳,以屡次相度普祥峪、菩陀峪万年吉地出力,升刑部员外,正四品。
李唐,光绪元年十月,因为卜选同治惠陵有大功,被赏给三品顶戴。李唐后来卜选过一代神地,醇亲王的七王坟。后来醇亲王的孙子溥仪再次登基。清朝灭亡后,李唐还养在醇亲王家里,溥仪后来回忆,自己小时候,老太监还指着李唐说:这个风水先生非常厉害,你玛父的坟,就是这个风水先生选的。你能够当皇帝,就是因为你玛父的坟。
李振宇,光绪元年十月,因为卜选同治惠陵有大功,被赏给赏给六品顶戴。
清东陵之惠陵,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和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的合葬陵寝。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同治皇帝,崩于北京紫禁城养心殿,终年19岁。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五,两宫太后下懿旨,任命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魁龄、荣禄、翁同龢等为相度大臣,给同治卜选皇陵。光绪元年,二月廿一,慈禧亲自,将同治皇陵,定址东陵双山峪。
关于慈禧和慈安,将同治皇帝皇陵定址双山峪的上谕
相度大臣与相度风水官,在东西陵精挑细选,在十六个备选中,反复斟酌。其中的备选位置是:双山峪、成子峪、宝椅山、长梁子(作妃园寝)、松树沟、西双山峪、侯家岭等东陵七处,丁家沟、凤凰台、荷玉沟、莲花池、酸枣沟、龙凤山、九龙峪、红崖山、五公山等西陵九处。
很多现在神吹,看不上这些皇陵,动则就是不合书本,不合他的理论。他恨不得亲自上去卜选,觉得自己可以碾压所有历史上的国师。这些人多数都是偏执狂。自古皇陵一般不用民间先生,就是如此,民间先生多是眼高手低之人,喜欢神吹。过最差的日子,吹最大的牛。
皇陵的卜选,是选择当时文人出身,精通地理,比较理性的地理精英,是十几个相度官,反复挑选,反复比对的结果,是当时情况下,最好的选择。
十几个相度大臣和风水官,在东陵七个备选位置,反复衡量
众多相度大臣和风水官,在西陵附近相度了丁家沟、凤凰台、荷玉沟、莲花池、酸枣沟、龙凤山、九龙峪、红崖山、五公山等西陵九处,作为备选位置。
双山峪,系平岗龙,尽头开局结穴,左青龙砂自本身分出,端正拱向,拦水聚气,做下手回头顾穴。
后龙大溪水缠流砂外,与明堂水相会,会处有金水长山,横列关锁。
昌瑞山下,有五座皇陵。
参与相度同治皇陵的两位风水师李唐、李振宇说:
仰瞻得东陵龙脉来自雾灵山,至琉璃屏分支为三支,中枝结聚土星,名曰昌瑞山。面朝一大金星山,仰见五行相生、天地相朝之象。
《昌瑞山万年统志》记载东陵风水:恭维昌瑞山,原名丰台岭。一峰搢笏,万岭廻环。北开幛于雾灵,南列屏于燕壁。含华毓秀,来数千里长白之源;凤舞龙蟠,结亿万年灵区之兆。且其间百川旋绕,势尽朝宗,四境森严,众皆拱卫。
惠陵,位于昌瑞山左侧分出的大龙尽头。
鸟瞰同治惠陵来龙,双山峪由昌瑞山分支,起伏停顿。至玉顶山起祖,过峡曲折九节,又起少阴金星,落脉结穴,龙气舒展,堂局宽平。
清宫样式房绘制,双山峪地形原始图,原图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帐中起两太阴金,为双山。所以此地地名:双山峪。
鸟瞰双山峪地图
东陵本来六个皇陵,但是道光的宝华峪陵寝建好后,地宫进水,被道光借此理由废弃。昌瑞山左侧大龙,结三穴:康熙景陵、道光废弃的宝华峪陵寝、同治双山峪惠陵。
相度同治皇陵的李唐、李振宇,二位风水官说:
昌瑞山之左分支下脉,连结九穴,至玉顶山,复起顶下脉,旋转有力,过峡玲珑,来气清纯,直到双山峪,复起顶,层叠而结。
左右龙虎,自本身分出,虎砂平静纡缓,龙砂回顾有情
穴前大水环抱,外砂低平,做眠弓低案
干龙结穴,盖帐大,羽翼多,占地步广,大帐前垂,左右两角包裹重重小帐于内
左右牛角,刷开肌理,刚硬之煞气,荡开两边,中间一矬一平,穴在平处
同治惠陵平面格局图,样式雷绘制,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样式雷绘制《同治惠陵建筑全图》
《同治惠陵平面格局图》,清朝内务府样式房绘制,原图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五个主要的风水官,张元益、高士龙、李唐、李振宇、廖润鸿。最可惜的就是廖润鸿,翁同龢所举荐,为人偏激,喜欢告黑庄,连翁同龢都竭尽全力,拦住他没别让他生事。廖润鸿技术神神叨叨,最后没有人相信他,清廷将他轰走,什么封赏也没有得到。比如在双山峪点穴过程中:
在穴位上,五位风水官,在双山峪选择了三处穴位。
(1)、张元益、高士龙两位定上一穴,立向朝对金星山。
(2)、李唐、李振宇父子定中一穴,立向朝对金星山。
(3)、廖润鸿定最下面一穴,按照他的神秘的玄空大卦技术立向,且对着象山。
廖润鸿这些忽悠人伎俩,就连普通农民都不会相信,他的那些来水、来龙、去水测量的如此精准,谁也测不出来,只能靠他的嘴瞎吹。他的思路,不论是其他相度大臣,还是最后决策人恭亲王奕?,慈禧,都看不上。恭亲王奕?直接将他的这些说辞抛弃。
前有玉带随案,案外西南有天台、象山等山为侍从,朝对金星大山,东南有石门、三角等山为护卫。
最后定穴时候,恭亲王奕?,对两宫太后,推荐风水官卜选的三个穴位,,恭亲王认为:下者偏,且对象山,不如金星之高弯,乞于两上穴指定一处。皇太后遂定中一穴。
其实做任何事情,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人员做。但是作为东家,不能失去判断能力,一定不要把最后的决定权,压在地理人员手里。很多地理师傅,为人偏激,专业做法偏激,一旦受到这些人的左右,常常不得其福,反得其祸。恭亲王和两宫,太后,都是非常智慧的人,一眼就看穿了廖润鸿的江湖神吹伎俩。
任何工作,东家没有一个理性的判断能力,被他人左右,被神吹左右,常常招大祸。只有广泛征求意见,兼听则明,然后自己多思考,多判断。多数传统文化中,糟粕的成分,忽悠神吹的成分极大,稍有不慎,得到的全是神吹。
所以古代皇家和王公贵族早就看穿这些问题,他们的坟墓卜选,皇陵都是十几个地理先生相,分开提意见,相度大臣负责辨别,最后皇帝亲自拿主意。
作癸山丁向,前有金星山以为照。而金星之两旁,更有万福山朝于左,象山立于右,此天然之大局。在此次相度过程,皇家认为张元益、高士龙、李唐、李振宇等功劳最大。李唐和李振宇,二人因为点穴精准,立向合法,被清廷重赏。张元益、高士龙,同治十二年十月,相度普祥峪、菩陀峪有功,刚刚被赏,所以没有再次封赏。
侧看惠陵,但是李唐和李振宇说了一句:穴立癸山丁向,此天然之大局,正得上元当令之气。这只是文学解释而已。三元风水有说法,上元需纳坎坤震巽之气,为当令之旺气,乾兑艮离需要有水界之。这种说法,其实皇陵根本上,不考虑这些。不论上元还是下元,清朝皇陵基本都是坐北向南,没有人愿意故意坐南向北,那是实在没有选择了,才会故意选址坐南向北的。
父母山起太阴金,左右开肩展翅,头下再起小金,开口结穴。大金中起小金,这是清代皇陵的一个特征,受到九星龙法美学思想的影响,没有坏处,但是对吉凶而言,也没有太大好处。
穴后毬簷分明,穴前圆唇托起,两砂兜收唇毯
内堂界水,在穴前横过,左水倒右
中堂随龙小水,右水倒左,曲曲而来,皇陵基本上见不到逆水局,多是横水局,或者去水局
张元益、高士龙、李唐、李振宇、四人的原意是,按照三合技术立向,立地盘癸山丁向兼子午,丙子丙午分金。
清宫样式房留存的《西双山峪现定山向标志地势丈尺略节》,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其中明确记载:惠陵的定向为国师李唐、李振宇(二人为父子两代国师)所定,立癸山丁向兼子午三度
正看穴位,父母山大开帐幕,横铺阔远,以致局势稍微有些散漫
正看同治惠陵,穴后太阴金,端正秀丽,有人工修筑的痕迹
清廷内内务府样式房绘制的《惠陵培补后宝山画样》,原图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同治惠陵,为清朝末期作品。寻龙点穴技术,发展到清朝末期,很多糟粕的成分,开始影响到皇家,其中美学思想和龙脉修补技术,开始走进皇家。明朝和明朝之前的皇陵,基本上见不到地理修补技术,清朝的发家祖坟永陵、顺治孝陵、康熙景陵等,也基本见不到太多的修补技术。而从雍正泰陵开始,乾隆裕陵、嘉庆昌陵、同治惠陵、光绪崇陵等等,都见到大量的人工修补技术,都是按照美学技术,做的美颜而言。清朝后期,只有道光的慕陵、咸丰的定陵,修补痕迹较少。
近看惠陵,皇陵卜选,皇陵为了建筑的需要,气脉多宽平
近看惠陵,左右近处有牛角护卫,账下拖出长岗,为外侧龙虎
平岗龙前行七八里,到头开局结穴,随龙众水俱由右到左,会绕穴前,出辰巽方
但是现实操作时候,立地盘癸山丁向兼子午,丙子丙午分金,也不能正对金星山。皇家非常有辨别能力,直接让皇陵的朝向正对金星山,没有采用风水师的建议。
笔者在惠陵现场测量,惠陵的坐向是坐15度,向195度,癸山丁向正向。这些做法,就连民间老百姓的老祖坟,也是这这么弄的,不会听地理先生迂腐的意见。有秀丽的朝山,先对朝山。没有秀丽的朝山,直接按照三合分金,左右微微调调坐向。不会故意搞得歪歪斜斜的。
左右分牛角砂,开钳穴,蝉翼牛角砂之内,有肌理刷开之隐分,龙气舒展,堂局宽平。
大龙结穴,纵横互借,闪巧转身,层见叠出,枝叶繁茂,结作力量最大
主顶星上分开大八字,开肩展翅,如人之两肩,如飞鸟之两翼,又如金字之人字,帐下枝脚个个回头护穴。
正面鸟瞰同治皇陵,后面远处以左侧外帐起廉贞,为乐山
侧看惠陵龙脉,自昌瑞山左侧落下,起伏十几节,到头起太阴金,开局结穴
穴前近处,得龙砂转身过堂作案,关锁内堂,内局紧凑。外侧小河环绕,下手逆兜
鸟瞰惠陵,内局小巧,中局开敞,小河弯环,砂随水转,近案环抱
左侧隋龙小河,在穴前横过之后,在巽方,与马兰河交汇,再同归南方
正面看惠陵,低矮的平岗龙点穴,皇陵中极少见。清西陵,貌似平岗,但是龙势依然雄厚高耸,而惠陵龙势低伏。这是清朝皇陵的一个新的手法风格。
惠陵南侧的玉带河上,东西各有平桥一座
近看东面的平桥
建筑布局从南往北依次为:五孔拱桥一座、平桥两座、石望柱两根、牌楼门一座、东西下马碑各一座、神道碑亭一座、神厨库一座、井亭一座、三孔拱桥三路、平桥两座、东西朝房各一座、东西值班房各一座、隆恩门一座、东西老燎炉各一座、东西配殿各一座、隆恩殿一座、琉璃花门三座、台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各一座,宝顶下为地宫。
侧看五孔桥,由于河的北岸地势较低,所以不仅桥身接修了趄(jū )坡石,而且整个北岸,都修筑了高出地面的石泊岸。
正面看五孔桥。惠陵的神道上,只有五孔桥和一对华表。
当时国力衰弱,时任军机大臣、工部尚书李鸿藻上的折子,建议:裁剪惠陵石像生、并且神路不与孝陵神道相连。
李鸿藻的奏折,受到朝中大臣和皇室宗亲的反对。
1875年(光绪元年)四月初七,两宫太后下懿旨:
惠陵现在择吉兴工,除神路及石像生无庸修建外,其余均照定陵规制。前经降旨派醇亲王奕譞、魁龄、荣禄、翁同龢承修,所有一切事宜,著稽查。
近看惠陵的石碑,内容为: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之陵。
惠陵只有神道碑亭,没有大碑楼,也就是圣德神功碑亭。道光、成丰两朝帝陵都已废止了的圣德神功碑亭的建置,至同治帝奉安惠陵后,也终未修建圣德神功碑亭。
神道碑亭的东侧,为用于制作祭祀供品的神厨库和井亭,其形制、尺度和配置格局,都完全仿照定陵
正看牌楼门,在牌楼门前,添丹陛一道,长十丈,明高三尺.前方踏跺三座。这是仿照定陵的规制。
神道两侧只有左右,各一个华表望柱,望柱四周,围以正方形平面的望柱雕栏。狮子头望柱和雕栏样式仿照奉天门前华表的围栏。同以往关内各帝陵的望柱,形成明显的差别。
侧看牌楼门和神道碑亭
正看山路石拱桥和隆恩门
三路石拱桥,左右各有平桥一座
侧看三孔拱桥三路
侧看隆恩门。过三孔石券桥,北侧为大月台一座,高三尺,大月台上东西对称排列着朝房五问、值班三间,大月台北端为隆恩门及前月台
侧看惠陵左侧,牛角砂内的界水沟
穴后鸟瞰惠陵,正对面的朝山为金星山。皇陵立向,有秀丽的朝山,先对朝山,不管分金。但是廖润鸿却说:金星山在对面,不甚吐秀,未便朝向。应该按他的理气秘诀立向,不用管秀丽的朝山。这种思想,只有偏执的地理先生会相信,笔者老家在山区,老百姓立向,首选秀丽的朝山,如果没有就选秀砂秀水。但是这个秀砂秀水,不是一定是九星理论。民间发家的祖坟,多数未见秀丽奇特的朝山,也大发家业。
侧看惠陵的明楼
惠陵的马槽沟,穿过内院,左水倒右,从围墙侧面出来
结语
凡是学习传统的地理的,书本知识,或者师父传授,只是基础,这些东西不是秘诀,只是基础而已。
真正的地理老师,主要是一个:研究民间的发坟。另外皇陵的卜选,常常是比较成功的,唐宋元明清,在地理上花费了很大的功夫,对皇陵风水非常慎重,非常谨慎。这些家族家运,也是比较成功的,多是持续了近三百年,非常难得。况且这些家族,后劲依然很足,他们的皇位即使易手之后,很多家族持续几百年,依然有大辉煌。
我们遇到这些皇家案例,不要蜻蜓点水的去看看,不要一看不合自己口味,就着急走,着急否定。很多师傅出去考察,更多的是看是不是和自己的口味。合自己的口味,就看看。不合自己口味,大喊大叫,或者放下就走。
很多案例,笔者去了三五次,甚至十来次,次次都有新的感悟。尤其是经历太多案例之后,再回首看皇陵,很多国师的技术手法,才能得到体会。所以笔者早年写的部分皇陵案例,持否定态度的文章,现在观点变化极大,甚至也是颠覆性的。这些观点的转变,源自于经历多了,见识的案例多了。
世上的穴法成千上万种,而大师的穴法就一两种,可能还是错的。
我们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以自己的模式,出去考察学习,不能凡是不合自己口味的穴法,就一律否认。要以现实为师父,以自然为师父,才能有所进步。
全文完。